专栏名称: 早教微观
微者,精妙也;观者,谛视也。以早教微观,可以知上策,明幼规,察园涵,破迷题,了师心,安父母,健童生,谐成长,共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早教微观

“头一回见习书记发这么大火”

早教微观  · 公众号  ·  · 2018-09-11 11:12

正文


9.10日是教师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并强调: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据2018年7月教育部公布数据,全国专任教师达1626.89万人。当然人生遇到的老师,不只在三尺讲台,孔子就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习近平则多次强调 “好老师” 的重要性:

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 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一个人 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学校 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 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四有”好老师: 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 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好老师要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为什么如此重视教师这个职业,今天小组推荐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向平易近人的习近平发火的故事,组员可以从中看出一二。

看到这么多校舍是危房,习近平坐不住了

习近平来正定任职不久, 就对全县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改革 ,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落实教师待遇,发放拖欠的教师工资。

1982年春,习近平听到许多群众反映,“孩子在家是宝贝, 到了学校是乞丐 ”,“ 许多村最破的是学校 ”,甚至流传着顺口溜“ 远看像破庙,近看是学校 ”“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习近平马上建议并部署了对全县学校危房的一次大普查。

普查结果令人震惊。 全县200多个村的中小学校,竟有3500多平方米的校舍是危房,万余名小学生常年趴在水泥板课桌或者土坯台上上课,4万多名中小学生自带板凳,大部分校舍陈旧,不能遮风挡雨,教室窗户无玻璃,冬天无取暖设备……

究其原因,当时财政收入困难,教育局除去教师工资等“大头儿”, 剩不下多少钱来维修校舍。 为了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习近平在全县教育工作“三干会”上提出, 打破“教育是教育局的事,与公社、大队无关”的思想 ,一个公社,一个大队,对辖区的学校是主管单位,实行“谁家的孩子谁抱”。

然而,会也开了,办法也有了,一年时间过去,落实情况却不如人意。1983年10月的一份县委《情况简报》上显示,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教室18间, 因房子已经漏天,门窗破烂不堪,一二年级学生已停课一星期。

留存至今的简报上,习近平写于18日的批示清晰可见:“南牛公社党委应从南永固小学办学条件问题中, 看到与县委要求的差距 ,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 不然就是失职了。

随后习近平又看到一份报告,县第一所完小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校舍 全是危房,时至深秋,仍有两个班孩子在露天上课。


习近平坐不住了。“走,咱们去学校看看。”他叫上时任副县长的何玉, 推起自行车就准备到学校去。 没想到,还没走出县委大门,就接到去石家庄开会的紧急通知,习近平便让何玉继续前往,回来向他汇报。


“没有一间房是不漏天的,没有一根房梁是不用棍子顶着的,没有一扇窗户是有玻璃的,没有一个门不是铁丝扭着的……”听完这样的汇报,习近平急了,把公社书记王香文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他说:“里双店搞‘大包干’不错, 但不能一俊遮百丑,教育抓不上去 ,改善办学条件不力, 那你也不是一个好书记。

习近平就任县委书记后第一次下乡发火

习近平了解到,当时正定县东北片、西北片好多校舍都是危房,当时他就说,“东北片、西北片不富裕, 那条件好点儿的村总行吧? 永安公社离县城近,几乎村村经济条件都不错,咱们再找时间去那里看看。”

1984年3月的一天,习近平一行骑车来到北贾村小学查看校舍。这个北贾村在当地还算富裕,但是小学的景象却是破败不堪:

大门: 坍塌后无人修葺,老师学生就从墙上的一个大窟窿进进出出;


操场: 一条马车、拖拉机来回驶过的大道就算是操场,嘈杂而且危险;


教室: 十几间教室房顶的瓦片都快掉完了,没有一扇窗的玻璃是完整的,教室门要关关不上、想开开不了;育红班的教室里,孩子们挤满一屋子,凳子不够坐,有的孩子只好坐在地上……

“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这么破败的学校,你们怎么看得下去? ”习近平声调有些提高,责问赶来的校长,“将成为北贾村甚至成为中国栋梁的一代,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习的?课桌,水泥板的,比凳子还低,你去趴半天试试看! 日后,你这里不出人才,倒要出一批驼背,近视眼!


闻讯赶来的村干部听到习近平的批评,赶紧解释:村里对学校的改善一直没顾上,不够重视,到时候……


“到什么时候?”习近平打断村干部的回答,“ 你们今晚就开会落实整改 ,下星期去县教育局报计划。至少先要有院墙、灯泡、玻璃,有木头的课桌板凳。”


“就你们村的条件,不应该把小学搞成这个样子,完全有条件把学校好好改善。 如果一个月内你们还不行动,就要撤你的职! 这件事还要告诉乡里,乡党委也要督促过问,否则,他们要负‘连坐’责任!” 同行的工作人员说,“ 这可是头一回见习书记发这么大火 ”。


临走时,习近平还在叹气:“你们呀,对不起你们的子弟。”

最后,习近平给村干部留下一句话,“ 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此后,他让县委专门发出通知, 要求各乡镇、各村都要这样做。

【三个月工资给孩子们买书】

县里筹措187万元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掌握全县校舍危旧情况和修缮进度, 习近平一有时间就去转学校。

近的骑自行车,远的开车去,一转就是好几个村。哪个村、哪个学校、哪一间教室是危房,危到什么程度,习近平都要在笔记本上一项不落地记下来。


在听取校舍改善工作汇报时,他会当场点出来:哪个学校哪个教室的窗户修了没,哪个学校哪排平房的房顶补上了没?


习近平掌握情况之细让前来汇报的县教育局局长和校长们很疑惑:“ 习书记咋那么清楚,啥都知道?

1985年,习近平赴厦门任职前,又一次来到北贾村小学,询问校舍改造工程进展。看到已经设计出来的新图纸,习近平问:“建新楼还差什么?”


“我们村有两个砖窑和一个水泥厂,现在就缺钢筋。”校长王正安回答。


习近平听了,扭头交代随行工作人员记下来,要落实钢筋的事。


离开学校时, 习近平从上衣兜里拿出一叠钱递到王正安手里 ,让给孩子们买图书。王正安推让了半天才接过来,鼻子却直发酸。


习近平离开后,他和总务主任一起数了数,10元面额,整整20张,相当于当时县处级干部三个月的工资。

在县里支持下, 全县 1020间教室危房进行维修或拆除新建, 为孩子们购置木课桌椅3000余套,16个村新建了教学楼。

资料来源/ 河北日报、学习时报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