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2 天前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2 天前  
镇江发布  ·  教育部重要通知! ·  2 天前  
今日五莲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2 天前  
今日五莲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2 天前  
学习强国  ·  你的“好奇心”,我们来守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中产留学梦:一辈子,其实我们都在为孩子打工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8-12-26 07:00

正文

文源 | 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编辑 | Myra


留学是显现的投资回报不成“正比”。 父母花了几百万送孩子出国留学,也许十几年本都收不回来。


那么,留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值吗?


今年六月,从上海飞香港的飞机上我遇到了几个去香港参加SAT考试的高中生。一个家长带队,管着几个脸上长满了青春痘的青春期男孩,一路上各种叮咛和提醒,就像一个将军带着几个第一次上前线打战的新兵。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家教良好又性格开朗的阳光大男孩,长得高大魁梧、浓眉大眼,不但帮我把箱子放到行李架上,还一口一个“阿姨”、 一口一个“您”跟我聊天,谈笑风生。


“我们都是好朋友,去香港‘万人坑’参加考试”, 他告诉我,“这是我第一次参加SAT考试,我是来凑数的,他才是学霸。”他指了指坐在另一排过道上一个瘦高带眼镜的男孩。那孩子正在安静地读一本词汇书……


(在亚博馆内等候SAT考试的学生们)


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是亚太区最大的SAT考场之一,除了每年六月考生人数略少之外,其他几次的考试都有上万名考生同时参加, 所以被戏称为“万人坑”。


来这里参加SAT考试的学生中,有超过90%的人来自于国内,因为目前国内只有国际学校或有权招收非中国籍学生的学校内提供SAT官方考试。


SAT是中国海外留学潮的一个缩影。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 持续保 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在亚博馆内等候SAT考试的学生们)


与此同时,留学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申请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海外私立中学,前往新西兰、澳洲的小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来源:《新东方2017年留学白皮书》


来源:《新东方2017年留学白皮书》





中国家长可能是地球上

最可怜的 孩奴



2017年,HSBC(汇丰银行)发布了最新的2017全球教育报告,对来自全球15个国家,8481对家长的教育投入、教育理念和对孩子的教育预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香港以对教育的高投入位于榜首。 而在私人辅导方面,中国排在首位,93%的父母给孩子请私人辅导。


除了教育经费外,有82%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功准备做出个人牺牲。31%的家长放弃个人爱好,失去自己的时间; 25%大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个人娱乐; 有33%的中国家长减少甚至停止休闲活动与假期; 59%的家长担心自己没有能够为孩子尽力。


将近有54%的中国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出国留学, 这个数字仅次于沙特、印尼和印度。



对于很多东亚中产家庭而言,上大学是维持中产生活并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办法,是得到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


以香港为例,香港中产信奉专业主义。医生、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教师,特别是教授等专业人士,收入高,亦备受社会尊重。


因为中产的地位取决于专业地位, 获得各种专业资格并努力提升专业地位,是香港中产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香港TVB拍摄的各色职业剧大受欢迎


香港的中产最关心的,是在社会流动中争取和保持其相对优越的阶层。但他们赢得的地位是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无法直接传承给下一代,子女成年后未必一定能保住中产的地位。


因此,对子女前途的焦虑,成为了中产的主要焦虑。 香港中产期望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入读直资名校、国际学校或者直接送孩子留学海外,就成为香港中产最大的投入。



我的一个上海闺蜜算一笔账,如果2岁送孩子去读学前班,一路私立小学读到初中,再送孩子去读美高、美本,孩子22岁毕业时,她大约一共需要碎掉多少银子。




美高申请与标化考试培训+四年美国寄宿= 30万+140万=170万


美本申请与标化考试培训+四年美国大学= 30万+168万=198万


美高四年的夏令营 约12万


8年来回的飞机票 约10万


如果孩子从2岁到初中读私立和国际学校,可能还需要再加上 约240万


总计: 约600万


从两岁到二十岁,不吃不喝,不考虑房子,一个孩子每年需要约投入30万元,两个就是60万元。 所以她说:“终其一生,我们其实都在给孩子打工!”


送孩子出国留学,值吗?


走国际教育这条路,开弓没有回头箭,投入这么多金钱与时间,值吗?


今年农历新年,我们采访了来自Nancy Friends的两名北京学生:13岁的杨澈(人大附中初二男生),今年8月入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Asheville School寄宿中学; 11岁的刘蓦然(北京世青国际学校五年级女生),今年8月入读美国东部The Bement School寄宿中学。 点击回顾我们的视频和文章。


在他们的父母看来,美国的中学教育除了重视学业,更重视体育、社交、课外活动。比国内累多了。但为了让孩子更加全面的发展,家长们觉得这种投入值了。



杨澈说:他喜欢挑战自己,为了出国读书,他每天背100个单词。


而蓦然每天学习到11点,丝毫不敢放松,一天背500个单词,还练习击剑、参与社交、努力阅读拓展知识面。



Lisa是我在北京的好友,现在在澳洲陪女儿读私校。一路上公立小学,国际学校中学,然后申请了澳洲私校。问她为什么选择带孩子出国,她回答很真诚: “澳洲是一个农业国家,但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喜欢这个国家,所以就来了。”


从前年开始,我也开始思考儿子留学的问题。2014年我们全家在北京漂了约7年后,搬回了香港。香港中产的留学热跟韩国一样,早于国内十年。我先生的大表哥是典型的香港中产,一子一女早早送私立学校,后来送去英国读寄宿高中,然后是大学、研究生,再回港就业。


大儿子读的是英国德威,成功入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数学系, 读完研究生后回港去了摩根斯坦利的投行。 小女儿在英国读完硕士后, 回香港参加法官的考试。 他送孩子出国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有胜任未来挑战的生存力。



前几天我抛了个问题给公司从美国和英国留学回来的小海归:


“留学是显现的投资回报不成‘正比’, 你们父母花了几百万送你们出国留学,按你们的薪资十几年本都收不回来。 你们觉得留学的意义在哪里?值吗?”


在英国本硕连读了五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Effye认为:




个人认为留学的意义不能完全和投资回报划等号,因为在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所遇见的、所感悟到的都远远超于所谓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不去留学,我可能还不会很好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 毕竟出国在外一切都要靠自己,会不会学坏都是靠着自己的意念,一个人在外生病了怎么办,期末考试期间忙到没时间吃饭睡觉的时候要如何平衡,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其实可以很好地培养一个人独自处事的能力。



另外, 出国留学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结交不同国家的朋友, 了解他们的文化,对以前自己认知那个小小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见识,也会增加对任何事物的包容性。


比如说以前对非洲人和印度人有不好印象的我,竟然能和他们同住了一年并且成为了好朋友,去很多国家玩都可以找到地陪。


还有一点就是和父母关系的改善吧, 刚好出国的时候正处于青春反叛期,想着终于离开爸妈了就像个脱缰的野马一样兴奋。


但离家远了反而觉得家里好了,放假回家的时候也特别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时间,自然而然不和父母闹别扭了,会更希望和父母分享留学的所见所闻,反而会对他们更有耐心。



其实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有它的价值所在。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留学, 只是会选择留学生涯结束后继续留在海外工作。



Shasha:


海外留学最大的价值,是拓展了人生可能性。有机会认识更多人,更多行业,有机会到另一个国家工作,以及具备解决中国市场以外问题的能力。


最值的,不是眼界,而是资源!


Estrella:


留学价值这个,不能单纯用经济回报衡量。


我自己觉得最大的回报是拓宽眼界吧,看到不同地方不同人的生活, 发现无论在哪里,本质是共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不会后悔留学这个选择,有机会还是应该多看看世界。



Apengo:


我觉得留学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改变,这其中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但是对我来说,这都是回报。



因为我一直很注重人生的体验和成长的乐趣,甚至是痛苦辛酸,可能不会产生即时效应, 但是它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会让自己终身受益, 我们都常说吃亏是福,前提是你必须积极的去面对不同的诱惑,挑战。


所以说,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知冲击的过程,才是对留学这种风投最大的保障。 而留学就给了我这样的人生体验,很值,且不后悔。




一个计划送孩子去读美高的爸爸告诉我:


送孩子出国开阔视野,再让他回国创造价值,不是很好吗?


零零后本身就有跟前几代人不一样的成长环境。用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思维,去设想他们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真的没有必要。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 我们只是给他们有一个可以选择的权利而已。



纠结在留学的十字路口



我的合伙人Jane说, 从两个孩子上一年级开始,她就一直在纠结应该走公立还是私立的问题, 因为不确定是否要找国际教育这条路。


周围有很多朋友也有同样的困惑:要不要送孩子出去?什么时候送,高中还是本科出去?去美国还是英国?需要做什么准备?去哪里寻求帮助?


大家都像在黑暗森林里,边走边摸索。现在市面上不靠谱的机构太多,网上真真假假消息满天飞,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 而且,留学金钱和时间成本那么高,决策必须谨慎。


“现在很多家长怀孕时就开始听留学讲座了, 因为信息不对称啊,怕走错。孩子的成长没办法重来一次,试错成本太高。”一个知名留学机构的创始人告诉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