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国画事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我们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顾爷  ·  现在上网越来越没劲了 ·  1 月前  
顾爷  ·  卢浮宫全攻略 ·  4 月前  
顾爷  ·  卷不赢躺不平,我请假行不行 ·  3 月前  
顾爷  ·  收藏一下,指不定哪天用得上 ·  2 月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国画事

卖空库存!《傅申鉴定十二讲》,送你一颗签名小心心

民国画事  · 公众号  · 画画  · 2017-08-28 22:11

正文


画事君说




今天是七夕,在这个大家都在撒狗粮的日子里,画事君还在勤劳地为大家搞福利,真是把我自己都感动了(/(ㄒoㄒ)/~~)


上周我们卖了本书,《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十二讲》,没想到竟然把库存卖到脱销,还带动了京东天猫上这本书的销售,导致全网无现货!出版社连样书都发完!只好紧急加印!


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受欢迎呢?我借用两位读者的评价来说明,一位说,哎这么一本专业的书,连我这个外行都看的津津有味。另一位则是快递过程中,把书皮弄坏了,我们给他两个售后选择,一是退20元补偿,二是寄回来等待加印后换货。他一开始说要完整的书,所以选择换货,过了两天,说算了退我20元吧,这书挺好看的,我不想等了。😂


目前画事微店还有预售,而且享有预售折扣价150元,喜欢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预售尊享价150元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书页面

如遇无法支付,请下载【微店买家版app】购买

↓↓↓↓↓↓


七夕彩蛋

傅申先生限量签名版


你以为这就是我七夕辛苦的劳作?

错!我今天带给你们的,是傅申先生亲笔签名版!而且写的是吉语!


今天特别推出的,是《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十二讲》精装版,而且有签名,而且有16种吉语,而且限量,只有70本而已,因此非常非常有收藏价值。


这16种吉语分别是:游艺、清风、博雅、染翰、供养、寄畅、云烟、行云、素心、聚雅、悦目、古缘、赏心、静心、敏行、达观。


要知道傅申老爷子年纪长,阅历深,作为华语书画圈泰斗级的人物,他和张大千等著名画家都曾有过交往。如今一本张大千签名本要卖多少钱呢?这本书作为傅申先生的代表著作,是绝对值得珍藏的。



而傅申先生的吉语+签名同时出现在他的书上,更是非常难得,老人家年纪大了,签多了也很累,我们的库存也仅仅有70本而已,所以相当具有收藏价值。


傅申先生的吉语签名版本,分别为博雅达观、供养、古缘行云、寄畅、静心、聚雅、敏行、清风、染翰、赏心、素心、游艺、悦目、云烟。


这作为礼物可比送口红雅致多了,不过每种只有几本,你要选的快一点哦!!!


价格是比书的定价要高一些的,因为这是签名+吉语,所以你是为了收藏价值而买单,我自己也买了一本“静心”,个人感觉,虽然比书价贵出不少,但还是非常值的,除非是能见到傅申,并请有交情他这样签名,一般较难得到这样的版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直接购买~!

↓↓↓↓↓↓

博雅


达观


供养


古缘


行云


寄畅


静心


聚雅


敏行


清风


染翰


赏心


素心


游艺


悦目


云烟


签名精装版的质量也是毫不含糊,装帧、纸质、和印刷更为精美,我们来看一下内页实拍图。


《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

签名版购买方法


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如遇无法支付,请下载【微店买家版app】购买

↓↓↓↓↓↓


下面是本书开篇总论的第二部分,傅申先生为你解读书画鉴赏的秘密,通篇干货,好读易懂,不要错过




接上篇: 150块钱,傅申把一辈子的鉴定心得都告诉你丨画事


三、书法中的多胞本问题举例 


美国总统杰米·卡特,他有很多应酬信要签字,但是他怎么有时间去签那么 多字呢?所以,他有一支机器笔替他签名,他的每次签名都是一个样子,都很像。但是人工机器就难了,几本怀素《自叙帖》就是人工机器写的。


图19 流日残卷本怀素《自叙帖》(左)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迹卷(右)之比较,二者形神俱似, 难分高下,且钤同一套收藏印


几本《自叙帖》也是一个妈妈生的,接纸中间都有骑缝印,你看中间那个 椭圆形的印(图19),是同一方印,长方的印有错落,位置不一定完全一样,然 而这里是同一套印。你想想,哪有这么巧的事情,怀素亲笔的东西分别传到北宋,由同一个收藏家收藏,在南唐的时候还同一天装裱,哪有这种事情,不是同一个工厂做的吗?书法分不出好坏,印章也是同一套印,当然是一个人做的,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让大家失望,也让我自己失望,我之前也不敢发表,等了很久才发表,因为要“让证据说话”!如果你们认为是真的,我也没有办法。真的怀素绝对不可能有两种写得这么一样的,你自己写草书就知道,这个我在讲 怀素那一讲会仔细讲。


还有一点,《自叙帖》里面有写错的地方。这个写错的地方,你们看在图 片左边这里写成 :“模楷精法详”,画幅里的是告诉你这个“模”字是多写了, 就是错误地多写了一个字。“精”、“法”两个字,错误地倒写了,应该是“法精”,又这个“模”字多写了,全句应作“楷法精详”。这句是根据颜真卿的《怀 素上人草书歌序》的原文写的。怀素把世人推崇他、夸奖他的诗文集在一起编成了《自叙帖》,自己去吹嘘。这几句原是颜真卿的文字,我根据《文苑英华》 与《四库全书》的版本,颜真卿本文是“楷法精详”,可是怀素《自叙帖》都 写成“楷精法详”,颠倒了。颠倒了,怀素就赶快做一个记号,表示这两个字颠倒了(图 20)。


图20   据颜真卿原文知墨迹本有衍文及颠倒之文“模楷精法详”应作“楷法精详”,多胞本竟有相同错误


中间董其昌写的是“楷法精详”,跟颜真卿的原文一样,因为它不是临本,他是在写《自叙》的原文。文彭在怀素《自叙帖》后面用楷书写了释文,他也照原文写成“模、楷、精、法、详”,但是他在“精法”中间也做了一个小钩,模仿《自叙帖》表示颠倒的意思,董其昌有时候也写作“楷、精、法、详”,也照原样颠倒,但是当他写《自叙帖》原文的时候就正确了,“楷法精详”。可是如果每一次将同一句都写得颠倒,那难道不是根据一个本子一个人做的吗?每一次在同样一个地方写颠倒了,并且同样多写了一个字,又是同一天写的,“大历丁巳冬十月”,这个也是“大历丁巳冬十月”。怀素虽然写草书写得很快,有的人写书, 一天也可以写好几卷,但你不能说同一天内两本写得一模一样,这个不是照抄吗?照摹吗?照仿吗?这些细节都一样。在怀素的《藏真帖》上的签名(图21) 也是这个样子,上海博物馆怀素的《苦笋帖》(图22)则是另一个样子,是气息上有所不同。就像女士们穿旗袍,逐年改良的旗袍都各自不同呀!


图21  唐  怀素  《藏真帖》局部  宋拓陕刻本 

图22  唐  怀素  《苦笋帖》  上海博物馆藏


我们复古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复古,总有改良的地方,因为现代人的品 味与设计观念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改变。这个是三胞的,那双胞案呢?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有双胞案(见第六讲),有真假富春卷。乾隆皇帝先买了一个假的,以为是真的,大臣们也都说是真的,结果后来从安岐那里买到真的,却认为是假的。乾隆在假的上面到处题,而且每次下江南都带来 带去,到什么地方去都带,兴致来了就题,因为题满了,每次还要找地方题。他题字时时常是打格子的,很费事的。


四、书法中墨迹与刻拓本之间的关系


图23   左为宋广临怀素《自叙帖》,右为文彭临怀素《自叙帖》,可证台北“故宫博物院”本绝非出自 文彭


再讲书法墨迹本与刻拓本之间的关系。怀素《自叙帖》历史上还有其他名 人的临本(图 23),右边上下二图是文彭的临本,台湾有一位学者说台北那个怀素《自叙帖》是文彭写的,我现在找出文彭亲笔写并有款的来比对,两者是不一样的,左边的这个是明初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墨迹卷也不是钩摹本,有 人以为是钩摹本,但根据刻本去钩摹,钩摹的痕迹是一定可以找到的,尤其是飞白的地方只要放大很容易看,我以后再讲。


《自叙帖》刻本中有一个叫水镜堂本,这个本子根据骑缝印是九张纸,台北“故宫博物院”墨迹卷刚才讲有十五张纸,所以有些学者搞不懂,误认为有两本,一本是九张纸,另一本是十五张纸。其实是同一本,为什么?原来刻帖的 时候,是刻在石头上,你们在苏州或者杭州有的庭园里面看到墙壁上很多刻帖的石头,这叫“书条石”。刻本是按照石头的长度去调整的,所以把原来十五张 纸的接缝,改成九块石头的长度,把印章也挪在“书条石”左右两头的边上变成缝,所以好像就变得不一样了,其实是同一本。


那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因为我们不管是碑、帖都是剪装本。你到西 安碑林看,那个碑,很高大,很少有人拿整张碑的拓本挂在家里去临,都是一页一页临。所有你们看的字帖,大部分都是剪装本,是把拓本一行一行裁下来,然后裁成每一行都差不多,有时候上下的距离还要调整。有时候再翻印复制,看不出在哪里剪、哪里接、哪里裱,但是这个水镜堂本很好,它没有做加工, 剪了以后就这样贴在那里,所以我知道它原来有斜的。


图24 刻帖本与原迹比较,《三希堂法帖》改变原迹之行气及字数 


好,现在讲到刻本了。


你看这件《寒食帖》黄庭坚的跋(图24),它本来是墨迹,但是这个帖刻成刻本就不一样了,因为刻帖它要统一尺寸高度,这个 是高头大卷,属于比较高大的,为了跟其他的帖保持同样高度,所以把每行刻的字减少了。假如将来有的人反过来说这个拓本所根据的本子才是真的,这个墨迹本因为行数比较少,反而是假的,就像学生时常看印刷品,到了博物馆去看原作,他说这个原作是假的一样。


所以,我上书画鉴定课,一定要在展览上看原作,这个非常重要。要多看原作,不要看书本上的图片,因为书本上的图 片一律一样高,大画缩小了,小画看起来很好。有的时候我的学生到台北“故 宫博物院”去看原作,这张画原来这么小,这张画原来这么大,都不认识了。 我说:“印刷品有平均化的趋势,不但尺寸平均,品质也平均了,所有的作品只要彩色印,怎么样的烂画看起来都不错,怎么样的好画也看不出怎么好法。”所以,我说书本上的图片像婚纱照,没有丑的新娘,是不是?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参加学生的婚礼,新娘第一次见,还在一起照相, 第二天在校园里碰到这个女学生叫我“老师”,我说 :“你是谁啊?”她说 :“你 昨天晚上跟我一起照相,参加我的婚礼呀!”卸妆后在校园里跟她穿婚纱当然不一样了,是不是?所以,你们一定要多看原作,不要受到书本上“婚纱照”作品的欺骗,所以不要拘泥于课本,也不要拘泥于《三希堂》的刻本,倒过来竟说 :“这原作你怎么少了几行呢?”


你看《寒食帖》后面有黄庭坚的题跋,原来第一行“东坡此诗似李太白”, 有这么多字,可是“李太白”三个字已经改在第二行了,字距也拉宽了,当然不一样了。所以,你研究书法原作的时候,跟拓本之间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若是太拘泥的话,时常会发生错误。


五、书画中的材质问题举例


材料很重要,使用绫、绢、纸的时代都不一样,因为早期大部分都用丝制 品、用绢,宋画都在绢上,后来明清到民国很多是在纸上。材质还有地区性,我们也要了解。好,我举一个例子,王季迁先生大家都听过吧!王季迁先生是 大收藏家、鉴赏家,生活在美国,是吴湖帆的大弟子,徐邦达的同学。但他不熟悉台湾宣纸的纹理和墨韵,买了一幅台湾人用台湾宣做的假齐白石,我是常用台湾宣的,所以我一下就看出来了。


 六、考鉴与目鉴、避讳与误书问题举例


你不要很死板地一定要避讳,没有这样的事。这里有避有不避,比如有的字被挖掉了,我把它填进去,就变得很不好看了,这可能是他写错了,或者被别人挖掉了,现在已经不知道实际的情形究竟如何。


图25 宋  米芾 《蜀素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米芾的《蜀素帖》(图 25),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非常有名的一个手卷,它是用四川织的一条没有接缝的整卷蜀素创作的。特殊的地方是乌丝栏, 为什么叫乌丝栏?它的黑的线是织进去的,不是画上去的,所以叫乌丝栏。


同一件作品里,有一个地方没有避,就是这个“殷”,“殷”是谁?赵弘殷, 是宋太祖的父亲,这个“殷”应该避讳,它没有避。第二次在同一卷里出现,把最后一捺省掉了,这叫避讳。你不能说避讳的是真迹,没有避讳的是假的,因为人偶然会忘记,如同偶然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速度限制一样。讲到黄庭坚的《砥柱铭》。有一个学者说写错了,繁体字礼貌的“礼”,是“示”字旁,“示”字旁应该是右方只有一点,可是黄庭坚写成两点,有学者说这是错字,他认为黄庭坚不会写错字,所以他说这黄庭坚的《砥柱铭》一定是假的。可是我看柳 公权的《玄秘塔碑》,同一个碑有四个“秘”字,一个“秘”字是正确的,只有 一个点(祕),而有两个“秘”是“禾”字旁(秘),有一个“秘”是两点(袐),这不是衣服的偏旁吗?但你不能说这个写对的是柳公权亲笔写的,这个写错的 不是柳公权写的。有这样的说法吗?后来我也了解到黄庭坚曾经学过柳公权,他这样写是有根据的,所以你不能说这个字就是错字,不能因此说这件作品是 假的。


刚才讲到苏东坡的《寒食帖》,“哭、涂、穷”,这个“涂”字,是乱七八糟 乱涂的“涂”,本来应该是道途的“途”。“盈虚”,你们看苏东坡的《赤壁赋》, 都应该是这个“盈”,可是《赤壁赋》里面写的却是输赢的“赢”。“求近文”,“求” 字本来右上角应该有一点,《赤壁赋》里面的“求”字也没有一点,也不是避讳。


“幽壑”的“壑”字右边本来是一个“又”字旁,但苏东坡却将右边写成一个“欠”字旁。那么这个苏轼的《赤壁赋》是假的还是真的?你一定要挑他毛病,说他是假的也可以,你就可以用这些理由,但是它是真的。还有最奇怪的一点,有 学者说毕业的“毕”,下方怎么只有一横呢?这个“轨”怎么会“九”字多一点成了“丸”字呢?这个“桀”字,左上角本来是一点,有时却点了两点,这都 是错字,所以说这些一定是假的吗?


好,我找出证据,《淳化阁帖》里面,“轨”也有一点。这个“桀”字,苏 东坡也写了两点,所以黄庭坚写两点有什么问题呢?毕业的“毕”,从王羲之以后没有人写两横的,这都是错字吗?王羲之也写错了吗?所以《兰亭序》是 假的吗?不仅是王羲之,而且在汉朝的《曹全碑》里就是一横下面没有短横的,一直都有一横的写法,你不能说黄庭坚写错了就是假的。所以,这个跟我辩论 的人,连《兰亭序》都没有临过。


七、代笔与伪作举例


明末董其昌的书画都有代笔的情况。清代李鸿章的字,我每一次拍卖的时候去看,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风格,我想他大概很少有亲笔,因为他太忙了,都是由秘书去写的。翁同龢也是这样。


我讲我所认识的人,近代的贾景德,可能大家不熟悉,已经去世了,他官做得很高,是一个“考试院”的院长。他的颜体字写得很好,很多人求他的字,他就找一个人代书,叫周钧亭。有一次,有一个人求了一两个月的字,他说:“我今天要来拿字。”他来了,贾先生在客厅里,说自己刚刚写好,实际上是里面代书刚刚写完,写完拿出来墨还没干。 贾先生的代书的待遇不是很高,后来贾景德先生生病了,他知道不久会去世了,他就告诉代书的人说:“我这对图章就送给你了。”真图章送给代书以后,等贾先生去世了,代书的人还可以不断地生产贾先生的作品,就像你偷了父亲的印章, 去银行也可以领得到钱。所以真印章不是作者自己盖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人死了以后印章还存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