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及乌和恶其馀胥——由《诗词大会》想到《百家讲坛》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人们用得很多,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它的反义词却用得不多,那是“恶其馀胥”。这两个成语是双胞胎,都出自同一个地方,汉·刘向《说苑·贵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馀胥。’”馀胥,东汉大学者郑玄解释为“里落之壁”,“里”是古代的居住单位,“里落”,可对照与现在还用的词“村落”。成语“恶其余胥”,是“憎其人者,恶其馀胥”的简化,就是不喜欢这个人,连他所住的地方的墙壁都厌恶。
怎么突然想起来“恶其馀胥”这个成语来了呢?
最近一些天,媒体上关于央视“诗词大会”的赞美之声不断。这是诗词大会的第二季了。很遗憾,我在家里孤陋寡闻,这些天晚上也没有看电视,都不知道有这诗词大会第二季的事情。到了最后一天晚上,看到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贴出两张女孩子的照片,称“高手对决”,我还很吃惊,心想这是哪里的对决?后来才看到,这是央视的诗词大会结束了。所以,朋友们议论诗词大会选手如何如何,我不要说发言,连听也听不出个所以然,完全像一个傻瓜一样。
诗词大会的第二季如何我说不出意见,去年的诗词大会即第一季还是偶尔看到过若干分钟片段的。它提不起我的兴趣,倒并不是自己对那些选手有意见,更不是不喜欢这些说唐诗宋词的节目。既然是比赛式的节目,那就是看选手们的表现了,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一下自己还能够记得多少。谁知道节目十分拖沓,“干货”太少,我看到那些片段都是几位评点嘉宾在那里唠唠叨叨,而我对这几位嘉宾实在没有什么兴趣,甚至见到他们就有些倒胃口。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你对这几位嘉宾不感兴趣?你很了解他们?
我真的不真正了解他们。但是,人是很奇怪的,有的人一看就印象很好,有的人却正好相反,第一印象就不好。我对这几位嘉宾的印象,都来自一个节目,央视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一个节目。2001年,央视推出科学频道(后来改成科教频道),那时候,朋友们相互转告,说中央电视台终于有了一个好看的频道,而《百家讲坛》真是精品中的精品。那时候的《百家讲坛》是一个以科学普及为主的百科知识介绍节目。这个节目好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它的第一个月的目录吧:
2001年7月09日杨振宁:美与物理学;
10日丁肇中:实验物理与物理学前沿;
11日程郁缀:唐宋咏春诗赏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唐宋诗词专家)
12日杨辛:泰山美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泰山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
13日胡兆量:中国南北差异;(北京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
16日杨振宁: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旋律;
17日李政道: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18日钱志熙: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日张祥龙:孝的艰难与动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20日朱孝远: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英雄主义;(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
23日陈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科院院士、卫生部长)
24日张辛:书法与中国哲学(上) 25日(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
26日刘诗嵘:不朽的威尔第;(中央歌剧院副院长及艺术委员会主任)
27日肖巍:女性的道德发展;(清华大学哲学教授,从事伦理学和性别研究)
30日林家翘:数学科学的几种新的发展方向;(美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物理学家)
31日钱逊:儒学与人生(清华大学教授,其父为儒家钱穆)。
大家都可以看出来,那都是各个领域中的顶尖专家在讲述那个领域的专题。那可以说是我国媒体上从来没有过的盛事。当时他们的节目有没有放在网上,记不得了,那时候的网速也很慢,大家还没有在网上看节目的习惯。每周五集,而每集播出的时间是中午12点35分,正好是吃完午饭准备午睡的时候。多年来养成了午睡的习惯,加上午饭后血液多流入胃肠道,真是最困倦的时候,但是,为了听专家们的百科讲述,我总是忍耐着困倦,认真听讲,甚至常常拿出笔和本子,就像年轻时上课一样认真记笔记。有些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讲座,我还有些常识,有些知识领域,是过去不大有机会接触到的,我听得格外仔细。例如,像著名指挥家曹鹏讲交响乐,一面讲,一面又有表演,那真是比自己看书学习强不知多少倍。那两年,正好我科研和教学都特别忙,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但是,只要下午没有课,我还是坚持中午看节目。
但是,到了2004年,事情起了极大的变化。据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太低,变换了编导,把节目的方向由百科改为历史为主,从此,把弄得好好的讲坛成了说评书的一样,演讲者的水平实在是“一落万丈”,常常错误百出。虽然后来也还有一些其他文科方面的讲座,如讲诗词的节目,但是,跟前面几年的叶嘉莹先生的讲述,自是不在同一个水平的了。当然,后来的一些年,也还仍然有个别好的节目,比如,同样讲诗词,周汝昌、莫砺锋等还讲过几次,他们是讲得很好的,但这样好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一个节目一旦烂了下去,一旦有大量不入流的人物涌入,便很难再有第一流的人物来了。最近一些年,我对于那个《讲坛》已经完完全全不感兴趣了。
当然,历史节目也是很有必要做的。做好了也很好,但是,没有必要把最好的精品节目改掉。可以再另打造一个讲历史故事的节目,完全不必毁掉极好的百科知识节目去改说历史。
一个节目,特别是像《百家讲坛》这样从频道一开始就有的精品节目,真不应当轻易改变方向。收视率不高,要分析原因,多加宣传。这些科学家和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本来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就不高。如果不加宣传,真的没有几个人知道。就拿受众面还比较大的音乐领域来说,在广大老百姓和学生之中,指挥家曹鹏和音乐家刘诗嵘的知名度很可能不如一个不入流的流行歌手。不加宣传,他们的节目很可能就没有几个人来听、看。虽然他们讲的非常精彩,来听、来看的人也几乎都能够看得懂,都有很大的提高、能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无奈没有宣传,他不知道节目的好,不来看,再好的节目也白搭。所以,不加宣传,草率地改变方向。把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节目给糟蹋了。可惜啊!可惜!
我对前面所说的《诗词大会》上的几位嘉宾,在《百家讲坛》上也看过他们的很少几期节目。可能是前面两三年听了大家们的演讲,把口味吊起来了,再听水平一般一点的就有一点乏味,真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了。一个演讲者,如果是真正的研究者,知道得多,讲起来有底气,听客是能够听出来的,如果一味卖弄,“巧言令色”,听众也是能够辨别出来的。很遗憾,电视台喜欢的是“巧言令色”,他们走的不是正经的逐步提高受众科学文化水平之路而是走娱乐节目的道路。他们培育了若干戴着专家帽子的娱乐明星。
最后,又回到了一开始所说的成语。我对《诗词大会》的这几位评点嘉宾是不是有“恶其馀胥”的情绪?自我检查,可能有一点。反正对他们几位的印象都不好,甚至见到这些人都有点不高兴。我想,以后尽可能克制自己可能的不良情绪,尽可能客观地对待他们,如果有好的节目,还是应当看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3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