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资本到底“犯”了什么错?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1-08-20 20: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一段时间,密集出台的调控措施,打得市场找不着北。互联网、地产、教育等板块一片哀嚎,简直就是
“风在吼,马在叫,市场在咆哮”。
最新消息是,截至美股周四收盘,在美上市的277只中概股,有多达226只录得下跌,占比超过八成。中概股总市值一夜损失了超过860亿美元,至15282亿美元。
热门中概股几近全线下挫。阿里巴巴股价大跌6.85%,报160.55美元/股,跌至近两年低位,市值缩水至4364亿美元。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市值一夜蒸发了320亿美元。
京东股价收盘大跌逾5%,拼多多大跌7.7%,网易跌近6%,百度跌近4%,滴滴跌超9%,哔哩哔哩跌逾6%。中概新能源汽车股也集体下挫,蔚来跌逾6%,小鹏汽车跌近5%,理想汽车跌逾3%。 贝壳股价收盘暴跌14.86%,报17.01美元,创收盘历史新低,市值缩水至202亿美元。
下面这个帖子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帖子里提到,调控的目的是为了“节制资本”,但作者担心的是从“节制资本”走向“反资本”,并认为“反资本”一定会走入贫困甚至崩溃的泥沼。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逻辑谬误:滑坡谬误。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举个“滑坡谬误”的例子:“动物实验有损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尊重生命,就能容忍暴力,社会将沦为战场,这将是文明的末日。”
我们都知道动物实验不会引发文明的末日,但是上述论述则是从起点出发通过一系列并非必然发生的推理,导致了最终的结论“文明的末日”。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滑坡谬误的错误之处在于,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认定极端结果必将发生。这样推理的目的是,结果Z是让人无法接受引发人的充分恐惧,为了不让Z发生,就要反对A的发生。
抛却这个逻辑谬误不谈,到底什么是“节制资本”?什么又是“反资本”?中国将来会不会走上“反资本”的道路?
“节制资本”这个表述,最早来自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早在1905年,孙中山就有了“节制资本”的思想萌芽,提出中国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又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孙中山全集》 第一卷272—273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大力提倡大企业国有,并于1921年提出:民生主义就是要解决“土地”与“资本”两个问题。1924年国共合作时,他又进而正式提出“节制资本”,并把它与“平均地权”并列为民生主义的两大基本纲领。
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善果,也有恶果”(《孙中山全集》第一卷327页),实行节制资本,就可以取其“善果”,避其“恶果”,做到既振兴实业,开发富源,又防止资本主义发展的流弊。
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的基本内容是:发达国家资本和节制私人资本,把“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实业计划》) 的企业 收归国家经营 ,对私人资本则采取 既保护、鼓励又加以限制的政策,防止其操纵国计民生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的调控操作,都达不到GCD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量级,最多也就是回归了KMT背叛革命之前的“初心”。
原帖作者的目光只是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原文写为三十年),格局还是太小,目光还是太短浅。
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作为首相把诺大一个“日不落帝国”给干没了,但是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还是挺合格的。他说“你能看多远的历史,才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节制资本这个概念提出于百年前,而该概念又是来自于 渊源流长 的“欧洲的生产方式”,因此至少要回溯数百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才能看得清其大致脉络。
至于“反资本”,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建国前三十年,在国土范围内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割资本主义尾巴,大约是“反资本”。但绝大多数人不清楚的是,“反资本”这个概念要比“节制资本”历史悠久得多。最早明确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摩西五经》,也就是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以及基督教(犹太教2.0)《圣经·旧约》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
我们今天所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约与基督教文明世界等同,而其中金融玩得最666的恰恰是犹太人。如今只有作为犹太教3.0的伊斯兰教还严守禁止利息的教义。反倒是中国历史上对资本的态度是相对温和的。
犹太人和基督徒 如何从反资本的信仰者,转变为资本拜物教的信徒呢?
货币与资本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楔形文字泥板上大部分记载的都是账本、借条之类的内容。著名的 《汉谟拉比法典》对贷款利率有如下规定:
1. “商人若以谷物放贷,每1库鲁谷物可收取60卡谷物为利息”
2. “若以白银放贷,每1舍客勒白银可收取1/6舍客勒又6塞白银为利息”
藏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汉谟拉比法典》 还有后续条文 对利息上限进行了管制,避免出现民间高利贷,造成社会问题:
“如果商人违反规定,收取的利息超过1库鲁谷物允许获得的60卡谷物,或者1舍客勒白银允许获得的1/6舍客勒又6塞白银,则商人应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这大概是“节制资本”最初的模样。也就是说,在资本发源的几乎同时,就已经同步孕育着“节制资本”的思想。
为什么要对资本进行节制呢?
货币成为资本,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增殖”,也就是俗称的“放贷收息”。由于利息与本金都是无差别的金钱,因此利息也可以获得利息,也就是复利。
据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原子弹。”这是许多理财讲座必然会反复强调的概念,复利正是资本强大的源泉,也是其必须要受到“节制”的原因。
有个关于复利的小故事:
曼哈顿岛是荷兰人以价值24美元的饰品从印第安人手中借的。并在借据上注明:归还此岛时,对方要还本付息,年利率为6%,但借据上并没有注明利息是单利还是复利计算。
354年后的1980年,双方当事人的后代告到了法院,请法官判明是非。法官请来了数学家进行了计算,结果使法官大吃一惊。
两种计算结果有什么不同呢?
单利计算:24+24×6%×354=533.76美元
复利计算:24×(1+6%)^354=21801558744.69
复利计算结果为218亿美元,大约是单利计算结果的4000万倍!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小故事,那么下面这个就是真事了:
2020年8月13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参议员玛莎·麦克萨利提出一项提案,要求中国偿还美国债券持有人持有的超过1.6万亿美元的“黄金债券”及利息,而这些债券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发行的。

麦克萨利宣称:“中国多次未履行对美国的义务,抢走了美国家庭的钱和工作。该让这种不讲道理的事结束了。我们要让中国对自己的债务负责,对新冠疫情负责,我们要求中国偿还欠美国家庭的1.6万亿美元。”
这帮美国人啥也不用干,凭什么认为中国欠了1.6万亿美元的天量债务呢?自然又是复利的“魔法”。当然我们可以义正言辞地宣布,民国的债务随着新中国建立早就一笔勾销了,对这种无理要求置之不理。
但如果,我说的仅仅是如果,假设债券仍然有效,或者我们没有足够的武力保护自己的财富,难道就真的要支付这么一大笔债务吗?
会有人当这样的冤大头?
当年的犹太人,就是这样一个缺少足够的武力保护自身财产的民族,甚至都不能保护自己的立足之地。他们被周围强大民族反复武力蹂躏完毕之后,还要遭受金融高利贷的盘剥,因此对资本这玩意恨之入骨。
犹太人曾集体被巴比伦人作为奴隶虐待,史称“巴比伦之囚”
你一定隐隐觉得,复利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但 到底是什么东西不对劲呢,似乎又说不上来。
这就是资本最核心的秘密。理解了这个秘密,你就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就明白为什么会存在“资本节制”以及“反资本”了。
复利只是一种最简单的资本运作,真实的资本运行过程远远比这个复杂。但基本逻辑是一致的:
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即做蛋糕和分蛋糕。价值总是可以归结为: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形成的某种有机组合(我们称之为“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则是基于上述各个核心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对价值增殖部分进行分配。 话语权强的就多分一些。话语权弱的就少分一些。
理论上说,话语权应当和贡献成正比,也和最后的分配份额成正比。但实际上,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
举个例子,小明、小军和小丽三个人合作开一个蛋糕店。小明把自己的房子(土地)拿出来当店铺,小军掏出一笔钱(资本)用来买蛋糕店的各种设备、装修和耗材,小丽则从头到尾张罗蛋糕店的一切事宜(劳动力),打广告、做蛋糕、卖蛋糕。最后三人合伙挣了一千块钱,这钱该怎么分?
你可能会说,小明收房租,小丽获得劳动报酬,剩下的都是小军获得的利润。这是资本稀缺情况下(因此话语权最大)的分配结果。如果房子(土地)是相对稀缺的,比如是市中心的黄金旺铺,那可能忙活半天大部分收入都变成了房租。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丽手里也有钱了,她就会想:蛋糕店都是我一个人在劳动,挣的钱远远超过了当初小军的投入,凭什么他靠当初那一点钱的投入,就始终要分走一份?
封建时代,社会生产的主流是农业,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因此资本什么都得靠边站,坐拥土地收租的地主是人生赢家。 但这也不是一定的,如果赶上劳动力稀缺,博弈关系又会发生变化。 比如欧洲黑死病爆发的14世纪,大量人口死亡导致劳动力稀缺,劳工价格猛涨,土地价值却在暴跌。 而那个时候雇佣关系是刚性的,导致雇佣农奴干活地主收不到租还得倒找钱,因此很多地主干脆放弃土地。
资本主义之前的世界,资本在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要素,而不是核心要素。比如奴隶社会,劳动力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掌握大量劳动力的奴隶主处于价值分配的核心地位。在封建社会,土地成为核心要素,因此价值分配的主导者是地主。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将资本置于价值分配的核心位置。
那凭啥资本可以取代土地和劳动力(控制权),主导价值分配呢?
答案就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价值体系重塑。地理大发现之前,土地已经基本分割完毕,供给和需求相对平衡,投入更多资本增加产量,只会导致价格下跌,收益并不会增长,因此资本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地理大发现之后,供求平衡被打破,新产品、新劳动力、新市场不断被开辟,使得资本扩张成为推动收益增加最核心的动力。
如果预计能增加100块钱收入,虽然借贷需要支付30块利息,但我仍然能获得70块额外收入,那么何乐而不为?
这时候,总收入和资本都是呈指数增长的,而且前者可能增长速度还更快一些,各方都很满意,这是资本主义的蜜月期。
任何一种实体经济,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指数增长,总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达到增长上限甚至衰退,其增长曲线就会偏离指数增长呈“S”型,我们常称之为S曲线。
但是,资本是按照数学公式来计算其增殖额度,仍然要求刚性兑付其资本利得。如果一直按照复利公式算下去,可能全世界其他人不吃不喝,实体经济创造的总财富都不够填补资本不断增长的贪婪胃口。
因此,总会走向停滞的实体经济总收入,与仍然要求复利增长的资本之间,就会产生深刻矛盾。资方认为放债收息天经地义,而劳方则认为自己现在都这么艰难了,你还要收走那么多,不是敲骨吸髓嘛?
很多人都说资本贪婪,其实并不是资本家作为人内心有多邪恶,而是资本运行的抽象数学公式,和实体经济所在的物理世界产生了内在矛盾。
在欧洲历史上,犹太人被罗马人从家园驱逐四散流浪,被禁止拥有土地。在迫于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依靠放贷收息这个营生来谋生,而基督徒则因为教义限制不能放高利贷,因此犹太人几乎垄断了这门生意。 长期浸淫在资本运作中,犹太人渐渐发现了复利数学公式蕴藏的秘密,获得了暗中掌控经济命脉的巨大力量,但也因此遭到反噬。
欧洲各国历史上曾经爆发的多次反犹、排犹运动,都与这件事密切相连。到了近代,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矛盾 表现就是写在历史课本里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革命。
每到这种时候,节制资本的呼声就会高涨,并转化为政府行动。即使是作为最为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的美国,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节制资本的浪潮。最为典型的节制资本时代,就是两个罗斯福总统时期。老罗斯福用反垄断大棒,将标准石油公司拆解为34家公司, 他在给司法部部长查理·波拿巴(1906-1909年在任)的信中写到:
“法律是可以用来对付最有钱的大公司以及该公司中最有权有势的经理或者操纵者的……司法部是名副其实的正义之部……是时候该对为富不仁的人说点什么了, 他们以奴役他人为手段,以邪恶的手段积聚大规模财富,以多种多样的不道德行为获得财富,以十足的诈骗手段,以压榨劳动者工资,以操纵股票,以不公平的、龌龊的竞争,以投机的方式获得财富……为了达到目的,这些财大气粗的利益阶层的代表们是愿意花钱的……
小罗斯福推出的“罗斯福新政",他在国会咨文中称: “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 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 “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 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那些成功人士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条款,以致反对者称罗斯福在盘剥资本家。
与两位罗斯福总统的表述相比,我国政府的表述已经是不能再温和了。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状况正如一百年以前,经济增长达到阶段性瓶颈,原先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铁路、能源等产业正如如今的互联网行业一样,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而变成了渗透一切影响一切的基础设施。其背后的资本仍然要求像之前一样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行业少的可怜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引发社会的普遍矛盾,激起各个阶层的普遍不满。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中国现在的“节制资本”并非先例,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作为一个在建立之初就将“反资本”写入党章的政党,这时候推出节制资本的措施是再自然不过了。
未来会不会走向彻底的“ 反资本 ”?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GCD的基本纲领不变,迟早会有这一天。
这也是以资本立国的美国,坚持不懈地要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并始终把中国看做邪恶国家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从另一视角看,GCD持续存在,并且保持不变色,才是人类希望的所在。否则,资本一统天下,人类成为资本的奴仆,世界就会走向赛博朋克那种“高科技,低生存”的悲催未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