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帆育儿网
上海地区的育儿探讨(包括园托择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千帆育儿网

升级学区房还是升级自己?父母的选择往往出人意料

千帆育儿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05-29 11:00

正文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写这篇文章呢,就是想要解开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世纪难题:中产阶级要
升级学区房还是升级自己?


请允许我先做个家庭背景介绍。娃是普通男娃,快满 4 岁,除了精力旺盛,好 奇心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天赋秉异之处。家长硕士学历,普通家庭,普 通工作,新上海人。粑粑是理工科制造的斜杠青年,麻麻是体制内制造的乖乖 女。反正,普通中产可以概括我家的一切。


生活在一线城市,掺杂着学区房、职场、婚姻、养老和体面的五味杂陈,混真
是一个好形容词。在现实面前,我选择了非学区房,过着工作还贷的中产生
活。对普通人的生活很满意,但不满足!这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当娃 3 岁时,必须严肃考虑教育问题。在焦虑的折磨下,家庭速度决策,狠心 上了上海嘉定某双语私立幼儿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我对语言很在乎,因 为我的英语不好,渴望给小孩一个好的环境。但现实狠狠地打脸了我,选择双 语学校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娃的英语学习,图样了!究其原因,在此先省略一 万字!不是否定学校教育,而是另一个深层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有个辩论赛,题目是家庭教育 or 学校教育, What really matters? 没想到这个话题现在活生生扎在我心。说自己的英语不好,英语 老师不要生气,就怪我太迷恋科研吧。我花了大价钱上私立,但我儿子为什么 还是不能弥补我的心理缺憾呢?


我开始选择英语培训机构,比对、试听、沟通、交钱。划下重点,娃后来上的 是科蒂英语。小朋友从 abc 开始,开启了课外培训。选择科蒂也发生过不愉 快,因为没有人告诉我怎么用他们的复杂课件,耽误了我很多时间。这是培训 机构的特点,严重依赖当事人。科蒂体系来自英语国家,有一套英语教学的经 验和素材库。结果证明,娃在这里过的挺开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 个好的平台就是学习的利器。不得不说,市场化的培训机构和学校最大的区别 就在于,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现实的压力让培训机构不敢轻易马虎。


有双语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加持,够吗?看我嘴型: No !单纯从时间分配上 来说,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也逃不过二八原则。小朋友现在有的是潜力,但离 能力还差一个教育转化过程。而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知识体系、工具和经验沉 淀,这些是课堂 1 个小时背后的支撑。所以,指望课堂 1 个小时小孩能完全消 化吸收,这显然不成立。怎么办?幼儿教育本质是考家长。好的粑粑麻麻是要 能帮助小朋友从书本回到人间,从生活场景反复地训练才是正确的姿势。


也许有了这样的“理论”支撑,我强迫自己纠正英语发音、研究合适的英语教
材、辅导娃作业,练习对话。就这样神奇的坚持了几个月,我发现娃的英语能

力比其它小朋友英语更好了。现在掌握了生活常用词汇超过 500 个,会唱不少 简单的英文歌,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最关键是保持了对英语的兴趣 (因为很多好玩的事是英语配音)。更神奇的是,我的英语居然也提高了很 多,甚至还有了研究语言的兴趣。比如套头衫,这个词汇以前从来没有记住 过。但真正当我审视 Pullover 这个单词的时候,原来它是一个动作和介词结合 的产物。英语原来这么简单,构词也跟汉语一样,很多都是组合词汇。为什么 我以前就只知道死背呢?再去分析英语的句型、时态、语气和表述等,语言的 美就可以徐徐展开。有了孩子肉眼可见的进步,我也定了一个小目标:幼儿园 期间,我要坚持从听说读写的自然学习曲线中,让娃慢慢熟悉基本生活场景的 对话,比如是吃饭、学习、玩耍、购物、运动、旅游等。


但也有典型的失败案例:钢琴学习进行不下去。很重要的原因是钢琴我们父母
都不会,全凭老师每周半个小时的授课。但钢琴偏偏需要记忆和练习。家里开
始保险起见并没有买钢琴,也没有对小孩进行过辅导,加上寒假的中断,娃最
终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


两个教育的尝试,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家庭教育的 重要性。幼儿教育 80% 要靠家长,这是我的结论。为什么我们不做努力的父 母,而单纯指望学区房和学校呢?更何况我们还生活在智能互联的新时代,平 行世界触手可及,而我们却选择相信地产商,而不是选择相信自己?


也许有的人会说,学区房的孩子升学率就是比菜小的高,这怎么反驳?个人感
觉也不难理解,因为买学区房的人,大部分是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望子成龙的
人。其实这种人,本质是很鸡的,学区房只是表面,里子是各种培训班和家长
辅导。试想,匹配得起学区房的高价,又有时间鸡娃,你觉得这样的娃能差哪
里去?但菜小的娃升学率低,是事实,也是果。原因得去分析他们接受了怎样
的教育?这里面,很多父母是没有时间认真辅导娃的,或许要忙生意、或许自
认为能力尚有欠缺、或者根本就不认可大学这个所谓的独木桥。发现了吗?牛
娃,不管是在菜小还是牛校,他大概率都是牛娃,跟学区房只有心里上的关
系。而“学渣”,不管是牛校还是普校,在传统应试教育方面,都会是“学
渣”。


综上,学区房这种靠钱建立的壁垒其实很脆弱,它不应该是教育路上的共识。 教育的套路就是 10000 小时定律,要靠时间去累积,以知识复利碾压懒人。学 校的差异、智商的差异,相对于时间的积累都不是关键要素。


再举几个大家常见的例子。像学自行车,你是相信 2000 元的自行车还是相信 200 元自行车 + 父母的配置?像轮滑,你是选择 500 元的私教还是选择 50 元大 班课 + 父母陪伴?像乐高、艺术等,也是一样的。我的选择开始都是父母的强力 介入。我家小孩努力结果也证明, 3 岁半小孩骑 200 元的车 15 分钟之内就能学 会, 50 元的轮滑课也可以拿上海市业余轮滑亚军, 100 元的乐高课也可以玩的 6 。自己娃的很多例子,让我越发感觉到:硬件配置更多是心理安慰,软件因素 才是差异化。


世界上不仅没有天才,也不应该有学区房。只有自暴自弃的父母,没有“鸡”
不出来的娃。不迷恋学区房,改善资产负债表,提升自我修养,陪伴小孩成
长,才是新中产阶级幸福指数高低的关键。




更多升学育儿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世界500强外企职员买学区房之心路历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