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
文
丨
燕博士
文章目录:
1、两个原因让文章缺乏感染力并增强冒犯性
2、一个70后的阅历如何决定了写作风格?
3、一个阶层的崛起,和群体情感的冒犯
4、写作如何陷入了困境?
5、写作者面临一个严肃的选择问题
6、阅读行为背后的社会变迁
趁着最近的热点不太好谈,那就谈谈写作方面的感想吧。这个感想一直以来渐渐变得强烈,我由此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和网络舆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一两年来的强烈感触,就是因为文章的写作和观点,冒犯一些读者朋友,我为此深感抱歉。
1
、两个原因让文章缺乏传播性和感染力
原因是两个,一是我坚持从社会分析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当下的舆情热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之道,但是因为谈到了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类,让一些读者朋友不太愉快。有的说,一些基层百姓已经很难了,他们看文章只希望获得一点情绪鼓励,你还拿着手术刀,去剖析人家的阶层和思想,有些过于残忍;
二是坚持理性中立的分析方法,绝不挑拨情绪和迎合情绪,导致我的文章读起来枯燥乏味,没有油入热锅那种强烈的情绪引爆感和情绪获得感。我不鼓吹爱国情绪,也不挑拨仇美仇日,我只坚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视角看待当下热点,由此经常引起不少读者朋友的评论说,到处都是观点,简直看不下去;文章过于脱离百姓,甚至说燕博士失去共情能力,等等。
2、一个70后的阅历如何决定了写作风格?
我想从阅历出发,谈谈我写作风格和内容的根源。
作为一个
70
后,我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出身的人。我以及同时代的人是有深深的时代印记的人群。感谢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生活已经温饱无忧,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我是绝不可能有写作情怀和深度思考的。同时,也感恩南京,这座我生活了
20
多年的城市。城市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平台。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是及时搭上了一个大型平台,并和它一起成长。南京是一个不南不北、不快不慢的城市,又甩又摆又稳,是它的城市气质。你很难指望它快速爆发,但是它也唱衰不了它。作为研究城市社会学的博士,我看好这座城市。
因此,我写作的风格和思想倾向,就此养成,那就是带着积极的进步主义眼光看待一些事物。因为几十年来,亲历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发展才是事物的未来。但也因此陷入了焦虑。
我记得
2008
年起在南大跟随张鸿雁教授读博的时候,整个师门都洋溢着乐观的情绪,中国未来数十年发展的画卷已经展开,海阔凭鱼跃,接下来就看个体能否在其中有所作为了。但是当面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降速,乃至可能陷入一个发展周期大循环的滞胀期的时候,内心的焦虑是难言的。从未像今天这样困惑。我看到无数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观点和思想都在经常地反覆,这代表他们都看不清、都在困惑。我想,困惑和焦虑,从上到下,是中国当下无数人的真实感受。
这种焦虑就会化作行动,就是坚决反对那些落后的意识,以及非理性、情绪化的现象。而中国网络舆情发展到今天,类似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为此我的文章里面难免经常剖析这种现象,并提出不少进行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建议方法。
3、一个阶层的崛起,和群体情感的冒犯
但是近年来我意识到,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出现了。这个现象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全球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非常多的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不少人认为全球化导致了贫富悬殊,并将生活水平的降低归咎为全球化,为此他们发起了抗议和抵制的活动。“占领华尔街”运动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出现了。这种思潮和贫富悬殊的现象,成为全球民粹主义卷土重来的一个社会基础。民粹主义的一个基本现象,就是社会底层百姓联合了起来,追求更大的权益,并认为来自底层的要求都是合理的、需要满足的。
再加上社交软件风靡全球,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话筒。无数百姓获得了话语权,无数小话筒汇成了大喇叭、扩音器,他们联合了起来,发出了极大的声音。这种声音,不可能不被各国的执政者听到,掌权者为了选票或者获得支持,需要有所改变。为此,不少国家出台了逆全球化的措施,包括针对中国出台了一些反制政策法案。
次之,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也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
60%
,即便按照全球发达国家的经验,
70%
会达到峰值,中国也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经济社会发展难免会慢下来。如同长江过三峡,由激流突进到大江缓流,这也是一个规律。过去数十年的大发展,也会进入了一个平缓的阶段。
全球的民粹主义思潮,难免影响到国内舆论和民众的思想。
当我们看美国社会乱得一团糟的时候,其实中国也面临着一个治理的难题,在进入社交软件时代和算法时代,尤其是短视频时代之后,无数百姓了也获得了话语权。又由于社交软件的圈层化和算法推送的阶层化,他们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人”,简单聊聊就知道“三观”合拍,如同马克思遇见了恩格斯,建立了群体的默契和朴素的阶级感情,出现了阶层认可,网民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共同体”。
这种现象,就是我经常在社会分析中提到的“中低收入群体”在网络时代的第二次崛起。
第一次崛起是在解放前后。中低收入群体在网络的崛起,对于中国当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或许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这个群体在今天崛起之后,对于公平分配提出了更为强烈的诉求。而且,他们对于资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资本带来了剥削,并导致了贫富差距。这会影响到决策者。
作为关注了网络舆情领域十多年的专业研究者,我注意到了这个阶层的崛起,以及对于网络舆情和社会现实的冲击性的改变。
由此我必须分析和剖析这个群体。作为社会学的博士,我需要进行社会分析,而从利益、阶层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然后给出对策建议,这样会更为科学。但是一分析,就会冒犯这个群体。
比如,“低收入群体”这个说法,从社会分析的角度看,已经相当中性,但是会冒犯不少读者朋友,他们会理解为“底层”,从而感受到情感被冒犯。“阶层”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敏感性,其实阶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毕竟社会不断发展,才会出现社会分层,不同的阶层也出现了。没有阶层分化,社会铁板一块,如同草原那样一马平川,那无疑社会没有发展,大家穷得很普遍、很平均。
再比如,我对于张雪峰一直是带着批评的态度的,认为他用就业的观点来看待专业选择,扼杀了不少孩子的可能的前途;认为多数舆情不过是低收入群体的心理现象,因为这个群体人多势众,对某个话题的统一看法,往往会引爆舆情;认为从世界各地的现实看,“阴谋论”更容易在低收入去群体中流行;低收入群体因为容易相信某个大
V
,从而更容易成为被收割的韭菜群体,等等。
这些类似观点,让很多朋友听了不舒服,感觉是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傲慢观点,而很多抱有上述看法的朋友,又感到自己被一杆子打入“低收入群体”,而感到被冒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是作为舆情研究者,如果不能坚持社会分析的角度,就很难将网络舆情研究透,也难以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使得很多读者朋友不能从我的文章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价值,读了也枯燥乏味,获得感不强。
4、写作如何陷入了困境?
更大的问题在于,在今天这个时代,写作者常常由此陷入困境。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写作者带着一种倾诉的欲望开始落笔写作的,是一种单方面的输出。
每个写作者都是一个思想的炮楼,或者是碉堡。说是思想堡垒,那就太过誉了。他们从自己的思想窝点里,向外输出自己的思想火力。至于有多少读者、能影响到多少人,反倒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因为不写作,就会感到思想的“肿胀”。但是最后能卖多少,他们不关注,也无力影响。
但是进入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写作不再是写作者个人的事情,而是遭遇了读者的侵入。
因为这是个流量的时代。所谓流量,就是读者的点击,每次点击都是一次投票和肯定。传统的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不受外界的影响。但是今天的写作,常常是随时发表在公众号上的,随时接受网民的检阅和反馈。流量突然就成了检验作品是否成功、是否受到欢迎的最重要标准,作品成败得失,网民的反馈随时给出分数。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你写得好不好,不再是因为你的思想和观点好不好,而是因为读者的感觉好不好。他们觉得好,那就是写得好;他们感觉不好,你再华丽的思想和观点,都是不值得写的。
而且,这种来自读者的影响如此之大,反馈是直接的、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的。你能够感受到网民群体的赞誉,或者群体的唾骂。这种即时的反馈,会影响你的写作心态。写作者终于感到自己的手,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怎么写已经无力掌控,只知道网民怎么喜欢,就怎么写。
由此,流量思维接管了写作者的思维。
为了流量而写作,不再是为了自己的思想而写作。一旦为了流量而写作,反馈和回报是丰厚的,无数人会成为你的粉丝,他们因为你写得让他们心花怒放而打赏你。而且,他们希望你搞直播,因为他们成为你的粉丝后,希望以实际的购买来支持你。
我看到不少写作者在这种流量思维下,开始进行了违心的写作。只要迎合读者群,就能收获更多的粉丝,然后就有丰厚的回报。我看到也有账号的运营者自己放弃了写作,而只邀请别人写,或者重金购买某个作者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因为自己不同意粉丝的思想,要写只能捏着鼻子写,但是又想获得粉丝的福利,那就只能放弃思想。
写作被粉丝裹挟,并且为了粉丝而写作的现象,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和后果:
写作者被挟裹着、被激励着,越写越成为自己的粉丝的模样,终于成为粉丝的意见领袖。
而粉丝因为有了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就有了群体的偶像,而产生更大的群体认同感,并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一种群体的观点和社会思潮,类似于宗教,就渐渐成形了。
那么如果这个观点和思潮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根据圈层化的“群体极化”的理论,和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理论,各种理论都会证明,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一个思维的狭隘化和群体的极端化。
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的大
V
和他的粉丝群体,就有可能沿着偏狭或者极端的方向走下去。
更重要的是,各类网络平台都需要偏狭的思想观点。因为中规中矩的观点激不起流量的浪花。没有流量就没有多少收益。平台甚至会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和推荐手段,如各个平台都有热搜榜、算法机制,给与这种偏狭的观点更多的呈现机会和更大的流量推荐,结果更多网民受到影响,一些观点会潜移默化,一些思潮会被当做网络舆论而被接受。
前段时间在苏州胡友平见义勇为事件发生后,各大平台都推出了反极端观点的声明。但是你觉得这几年的极端观点和观点,都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5、写作者面临一个严肃的选择问题
如果你没有坚持多年网络写作,你就不可能切身感受到这种网络流量的力量。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却没有写作的经验,那也请你不要和我争论。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但是为了流量而写作,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了:
由于读者更多分布于网民金字塔的腰部以下,也就是中低收入群体,那么你如果要达到
10
万
+
,你就需要迎合他们而写作,但是他们更多受到了传统的观点影响,不一定能够和你的观点合拍,你如果迎合他们,那你该如何和自己的思想共处?你会怀疑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阅历,难道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显然,这又是一个冒犯性的观点。
这种流量的思维和现实,就会导致一个选择的严肃问题:
你是为了初心而写作,还是为了流量而写作?这实际是今天摆在所有的写作者面前的一个选择。
迎合粉丝写作,那么面前就是鲜花铺地,彩虹招展;如果不是迎合,而是为了自己的思考而写作,那就是一条孤独之旅,漫漫征程,你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和强大的思维能力,以及自带加油机自我加油的能力。
我看到今天无数的写作者,因为迎合粉丝而如鱼得水,成为网络大
V
,更因为粉丝数量暴涨而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的写作遵循这样一个秘诀,就是在文中必须要鼓动和挑动某种情绪。我称之为“含气率”。这就如同巴黎水,喝起来刺激过瘾,就是因为“含气率”高。他们无论是写作国际题材,还是国内热点,或者以学术面目描述历史,往往立场先行,从群体情绪入手,比如暗示美国的衰落、中国的崛起;文章要表达出对于美日勾结的不满;世界格局是东升西落的,东方的崛起,正如西方的衰落那样,不可避免;西方历史是一部“伪史”;对于资本不满,为资本家失败而欢呼,诸如此类。当然,这样做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总觉得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
但是你不能对此有所批评,只能沉默。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一旦批评,你的思想的炮楼或者低矮的碉堡,会陷入他们群体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甚至成为人民公敌。批评你的人多了,你的楼下就有了路,人们会经常来骂你,甚至有人会给你戴着“公知”的帽子,成为舆论场里的恶人。
今天中国的知识界,存在无数痛苦的灵魂。他们看不惯争权夺利的现象,不满高校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但是面对网红当道的网络舆论又深感无力。他们不甘心如此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就只好采取退守的姿态,大隐隐于市,退入书房,坚守学术,以纯粹学术的姿态和现实保持距离,以无声的抗争,寻求内心的宁静。
但是他们的退守,知识和舆论的领域就出现了大片的空白。这个空白为网红和大
V
所占领。他们取代了真正的专家学者,成为网民心目中的专家和大师。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生产网络舆论。舆论场中,他们声音的权重特别高,拥有特别高的投票权。网民对此笃信不疑,群簇着偶像向心目中的美好的世界蜂拥而去。世界和社会沿着他们心目中和希望的样子,在转动。
6、阅读行为背后的社会变迁
阅读是分层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会将
10
万
+
当做写作成功的标准。
今天无数的
10
万
+
的文章,不过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大众读物,
类似《知音》《故事会》那样发行量很大的市场读物。
这样说,又是个冒犯性的观点,不同意的网友请忽略。
传统媒体时代,存在非常多的有高度但是发行量不大的报纸杂志。比如党报、文学杂志和一些学术刊物。他们的价值,在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他们反倒是意见领袖媒体,会对社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但是那个时代,没有受到流量思维的影响。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对于高端的读物给与肯定,就会带来较高的影响力。市场读物发行量再高,但是不会居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因为思想的价值不会那么高。
但是在今天的流量社会,规则改变了。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权威被颠覆,网民在崛起,他们支持的声音,就成了主流。
但是对于社会的影响,对于发展的走向,又会影响如何?
如果我们惯于怀疑专家学者,惯于怀疑社会权威,那么我们执着地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大学、并在四年后进行深造,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
-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
-
往期精选:
-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