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由排名前20的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组成,国务院参事夏斌任主席,交行连平任理事长。论坛立足于全球视角,着眼于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向投资者传递市场最新研究信息,以求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研究的高端咨询智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2 天前  
行业研究报告  ·  听说炸化粪池的小孩家长开始卖房了? ·  5 天前  
券商中国  ·  DeepSeek,突发!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盛松成:促消费政策应兼顾短期与长期,未来提振消费的重点在于服务业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15 16:56

正文

盛松成 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本文首发于1月14日 《每日经济新闻》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的首要任务。其中,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攻方向之一,亦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的消费恢复态势如何?此前出台的各项消费刺激政策能否起到提振信心作用?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放心大胆地消费?今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更大的成效?未来还可以挖掘哪些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他看来,促进消费的政策应兼顾短期与长期,将稳增长与促改革相结合,这在此前出台的政策中也有所体现。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仍应坚持这样的原则和理念。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同时鼓励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积极参与“两新”政策,在支持品类方面也可进一步拓展。

增加收入则是促进消费的关键。盛松成对记者表示,“完善再分配机制对老百姓放心大胆消费是很重要的。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增加转移支付是短期内调节收入较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我建议特别国债资金的使用可以较多地向这方面倾斜。”

谈及未来提振消费的重点领域,盛松成认为,这将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例如家政服务、托育领域、养老领域、城市旅游等都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线城市仍将是消费主战场,可与乡村消费形成差异化、互补性发展格局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消费恢复态势?从需求结构看,哪些领域消费降级、哪些领域消费升级态势更为明显?

盛松成: 我国消费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面临一定制约。2024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与1-10月持平。10月、11月两月社零平均增速(3.9%)好于三季度,较三季度月均增速(2.7%)提高1.2个百分点。在促消费政策提振下不乏结构性亮点,如汽车、家电消费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我国服务消费增长较快。1-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1%,较1-10月回升0.1个百分点,结束了一年多来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总体下行的趋势。但居民消费信心仍待增强。为保证未来的刚性支出,如房贷、车贷、教育费用等固定开销,以及对未来职业稳定性的担忧,人们在消费支出时更加谨慎。

当下,汽车、服装鞋帽、餐饮等日常刚需消费均呈现降级趋势,旅游市场亦是如此。尽管旅游市场规模在扩大,可增长多源于出行频次上升,而非单次消费额增长,省内游和国内游的占比明显增加,这些都体现了消费降级态势。

与之相对,消费升级领域多元发展。伴随科技进步,人们对产品需求更迭,通讯器材、智能家居、健康保健等升级势头显著,持续催生新需求,推动供给优化。

从2024年数据来看,一线城市消费有所走弱,但一些地方乡村消费市场较为亮眼,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盛松成: 2024年3月以来,城市CPI同比增速总体低于农村(2024年全年,城市累计同比上涨0.2%,农村上涨0.3%),表明城市居民购买力偏弱。

一线城市消费数据走弱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从产业角度看,地产、金融、互联网行业下行冲击显著。这些行业从业者大量集中在一线城市,行业不景气引发裁员、降薪潮,收入减少直接抑制消费欲望。人口回流也是重要因素。随着二、三线城市发展机遇增多,部分人群返乡寻求新机会,一线城市消费群体规模缩小。此外,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在收入增长放缓时,居民为应对日常开销,不得不削减非必要消费支出,如在中心城区租房负担重,人们就会减少外出就餐、娱乐消费频次,导致消费数据下滑。

而乡村消费市场表现亮眼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收入增长,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效,农民手头宽裕,有资金用于购物。二是基建完善,道路、通信、物流通达,既方便农民网购商品,又助力乡村特产外销。三是政策助力,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优惠,激发消费欲望,并有电商扶持提升消费便利。

尽管当前一线城市消费出现不及乡村的阶段性现象,但长远看,一线城市仍为消费主战场。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着手,针对地产、金融、互联网行业变革期,应引导其向高端服务业、绿色科技等新兴领域转型,催生新就业岗位,稳定居民收入,吸引人才回流,重燃消费热情。

同时,顺应未来新型城镇化趋势,加强一线城市与周边城市协同,构建都市圈消费生态,拓展消费辐射范围,使周边城市居民便捷共享一线城市商业资源,扩大消费腹地。

此外,借消费税改革增加地方财力契机。一线城市可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公共服务的投入,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吸引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消费,再造消费优势地位,与乡村消费形成差异化、互补性发展格局。

促消费政策应兼顾短期与长期,将稳增长与促改革相结合

目前已出台的各项消费刺激政策能否起到提振信心作用?您如何看待“以旧换新”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对此有何建议?

盛松成: 国家目前已经实施和部署了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

一方面,通过发放消费券、提供购新补贴等方式,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刺激了消费需求的释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为支持“两新”发行的3000亿元特别国债中,1500亿元左右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2025年还将进一步加力扩围。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措施是既有利当前、又惠及长远的,能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例如,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中,就包括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际上关系到还没有退休的人员;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从而减少居民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既有助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还给老百姓提供了更大力度的保障。这些措施对现在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都会有促进作用。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应兼顾短期与长期,将稳增长与促改革相结合。这在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政策部署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很注重鼓励消费者更换使用智能型、绿色型、低碳型消费品,如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器等。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将逐步提升社会整体环保意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和浪费,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民生基础。同时,以旧换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要求,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

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仍然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推动这些地区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鼓励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积极参与“两新”政策,提高整体消费水平;在支持品类方面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此外,建议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企业及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和实施机制。

完善再分配机制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未来提振消费的重点在于服务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让老百姓放心大胆消费?

盛松成: 增加收入确实是促进消费的关键,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增速是趋缓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的工资涨幅从2021年的9400多元下降到了2023年的6669元。也就是说,虽然工资在上涨,但是涨幅在下降,2023年工资涨幅已经回落到了2017年的水平。

同时,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提高。居民部门杠杆率是居民部门债务与GDP之比,2020年达到了62.3%,已经超过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当中所占的比例62.2%。截至2024年三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高达63.2%。居民部门的债务主要是房贷。从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态势看,我国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上是在60%~65%左右,但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持续上升,而且提高得很快,这就影响了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如果看一下再分配的数据,就会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持续高于可支配收入比重,这反映出我国再分配的调节效应比较弱。因为居民部门转移支付支出大于收入,再分配后,居民部门的收入比重反而低于初次分配时。也就是说,我国再分配对住户部门的转移调节力度是不足的。由于对居民部门真正有意义的是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再分配以后的收入,如果再分配以后,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反而更低了,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实际上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完善再分配机制对老百姓放心大胆消费是很重要的。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增加转移支付是短期内调节收入较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我建议特别国债资金的使用可以较多地向这方面倾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