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公众号为远望智库旗下前沿资讯媒体。“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选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以军机库被炸出大洞” ·  19 小时前  
九龙微观  ·  “几乎每天都在与中方谈”,欧方最新表态 ·  2 天前  
战略前沿技术  ·  航母的未来 ·  1 周前  
九龙微观  ·  越按越上头,按摩师傅要失业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界定太空威慑的成功 | 新品推荐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军事  · 2024-09-25 19:38

正文

  

 

电话 | 010-82030532    手机 | 18501361766

微信 | tech9999    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界定太空威慑的成功

本文摘自《太空行动中的威慑框架》| 智库报告-146

西方经典威慑文献认为,潜在挑战者的动机是威慑成败的最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威慑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认知至关重要。成功的威慑战略力求了解潜在挑战者的动机,明确传达自己努力威慑的行动,并展示实施这些威胁的能力和意愿。正如第一章所述,中国的“威舍”概念威慑(威慑/胁迫)概念的重点是影响潜在侵略者的看法和决策,迫使其采取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行动。俄罗斯的“反射性控制”战略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在我们早前关于有针对性威慑的讨论中,我们曾指出,要有效地使用这种战略,需要对另一国政府试图影响的领导层和社会进行详细评估,并整合各种军事、外交、信息和经济手段。罗伯特-杰维斯(RobertJervis)对心理学在常规冲突威慑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满足于现状的政府的决策计算比那些试图推翻现状的政府更能规避风险。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Tversky)的行为经济学分析证实了了解对手对现状看法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了前景理论领域的发展。74特里岑伯格将前景理论应用于太空威慑的博弈论分析中,她得出结论认为,政府对本国现状的看法对威慑结果的影响要大于所研究的任何合理因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对手认为自己在未来的冲突中会有所损失,那么威慑就会最有效。本章将更详细地探讨这些具体应用于太空领域的理论和概念。

一、什么是太空威慑?


       


太空威慑的核心目标是防止或限制针对卫星和太空支持系统的非动能和动能攻击,这些攻击会摧毁这些资产或严重干扰其运行。非动能攻击包括电子欺骗和干扰、网络攻击,或使用定向能武器(即低功率激光、高功率微波和其他射频武器),使传感器“眼花缭乱”,或使另一国政府无法充分利用其空间资产。动能攻击包括对地面站点的物理攻击;使用地面或空中发射的反卫星导弹(直接上升反卫星武器);以及使用动能杀伤飞行器、激光器、化学喷雾器和机器人装置的共同轨道反卫星武器。还可利用空间核爆炸来削弱或摧毁空间能力。

总体威慑的目标和空间威慑的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A国选择使用非动能手段破坏军事卫星通信,阻止B国部署的舰队收到部队指挥命令,从而挫败攻击。但是,如果B国的太空威慑成功,而A国没有攻击卫星通信系统,A国可能会对该舰队发动动能攻击。在上述例子中,在遏制一个领域(太空)的攻击时,它导致了另一个领域的攻击,以达到军事或政治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太空威慑是成功的,但海上威慑并不成功--因此,总体威慑是不成功的--尽管B国的太空威慑是成功的,但可能付出了更大的生命代价。虽然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分析重点放在将太空威慑与更广泛的威慑背景分开研究,但我们承认这是一种简化。因此,在应用时,必须考虑寻求空间威慑的更广泛背景。

二、成功的衡量标准


       


空间威慑的成功不是二元对立的。应根据冲突不同阶段对空间服务的不同需求,并考虑到冲突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情况来衡量空间威慑的成功与否。因此,随着冲突的升级或缓和,威慑的目标可能从防止对空间系统的攻击转为保留一定数量的未来空间能力。例如,如果担心产生的碎片会在当前冲突的时间范围之外污染空间环境,从而阻止使用动能反卫星武器攻击,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然而,正如将进一步讨论的那样,无论采用何种威慑方法,空间威慑的局限性都是存在的。

从广义上讲,衡量空间威慑成功与否的最佳尺度也许是一国的威慑行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对手决定放弃削弱威慑国空间能力的活动。然而,对有效威慑努力的客观衡量取决于植根于不同层面的要求。这些维度可以是基于时间的、事件驱动的、以位置为中心的、依赖于多个领域的、与太空任务区相关的,或者依赖于武器类型的。迈克尔-马扎尔(MichaelMazarr)讨论了类似的威慑交易(直接威慑与延伸威慑、一般威慑与直接威慑、狭义威慑与广义威慑),包括植根于“局部力量平衡”的限制。这些方面的组合也是衡量空间威慑成功与否的可行标准。

(一)基于时间

空间威慑的一个目标,因此也是成功的一个潜在基准,可能是赢得足够的时间间隔,以建立储备、启动后备资源或机动到有利位置。按照这一标准,太空威慑在实践中可能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要求,但在敌对前阶段可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二)事件驱动

事件驱动型太空威慑标准将特定事件(不考虑完成该事件所需的持续时间)作为成功的锚。例如,在夺取主动权的行动(美国联合军事理论中的第二阶段)完成之前,对位置、导航和定时信号的任何退化都要进行威慑。

(三)以位置为中心

考虑到太空任务架构由地面和大气层外要素组成,这一提议的太空威慑成功类别基于对手的位置。

攻击或扣留。位置在这里是几种位置含义的总括。例如,如果低地轨道上的太空系统没有受到使其失效的攻击,太空威慑就可能成功。

例如,如果低地轨道上的太空系统没有受到使其失效的攻击,太空威慑就可能是成功的。不过,要求更高的太空威慑目标可能侧重于成功避免对盟国的攻击(以加强对扩展太空威慑的承诺)或对本土太空资产的攻击。

(四)多领域

在另一领域的敌对行动受到威胁(或公开开始)后,空间威慑可能表现为一种要求,即必须避免对空间能力的攻击,即使对其他领域造成损害也在所不惜。衡量太空领域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其他领域在行动中首当其冲的程度。在前面的例子中,海上平台和太空平台都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跨领域的制约因素可能会导致衡量太空威慑成功与否的标准。总体而言,成功的威慑将整合多个领域可接受的结果。

(五)太空任务区

正如威慑可以按领域确定优先次序一样,太空威慑也可以按任务区确定优先次序。空间任务领域对军事行动和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衡量威慑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是优先任务清单或相关任务子集,如核指挥与控制或战略导弹预警。

(六)武器类型

从过去六十年旨在加强威慑的核军备控制努力的经验教训来看,可以通过正式限制(或消除)某些类别的反空间武器来加强空间威慑。被认为对空间系统有价值的武器包括干扰器、炫目器、同轨会合系统、动能直接上升拦截器和大气层外核武器。建立并遵守对这类武器的限制,或制定限制其使用的规范,可增强成功威慑某些反空间行动的前景。

(七)成功的障碍

卡尔-穆勒阐明了为什么在几种情况下威慑对空间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攻击极易失败。这些情况包括:当一个国家希望传达一个胁迫性信号,而升级或附带损害的风险有限时;当一个国家计算出反空间行动可获得决定性优势时;以及使用或丧失某些反空间能力的动力时。

有两个因素使遏制对空间资产的敌对攻击的能力复杂化。可逆转的攻击最难威慑,因为对手会貌似有理地评估他们面临的强力反击或升级的风险较低--即后果是可以控制的。如果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来源证据,因此可以似是而非地否认攻击,这同样对成功威慑太空攻击构成挑战。帕特里克-摩根(PatrickMorgan)认为,“威慑并不是让挑战者无法如愿以偿,而是要限制所使用的手段”。因此,限制所使用的手段(例如,不使用破坏性反卫星武器)可能是成功威慑的另一个标准。

三、若干国家的空间威慑方法


       


对一些国家的空间威慑方法以及这些国家如何描述成功的方法进行审查,为我们确定空间威慑的原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确定各国的战略和态势或其可能的演变提供了框架。为了在选择要考虑的国家时获得最大的分析优势,我们将是否存在实质性太空计划保持基本不变。我们感兴趣的变量是太空威慑方法和态势的变化。因此,我们选择了以下五个国家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两个竞争对手,拥有成熟的反太空理论;法国和日本是美国的两个盟国,正在发展太空威慑概念;印度是一个不结盟国家,正处于发展太空军事理论的早期阶段。

(一)中国

在第一章中,我们研究了中国的weishe一般翻译为威慑在第一章中,我们探讨了“威慑”一词是如何结合西方威慑和卓越的概念,并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心理因素。威舍既要说服对手不要采取某种行动,又要“服从威慑者的意志”。因此,中国的威慑战略通常被认为更接近谢林最初的“强制”概念,与西方的“劝阻”概念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国的军事著作并不太关注太空领域的威慑本身;相反,它们侧重于利用太空进行战略威慑的好处,以及针对对手太空资产的行动如何能够威慑另一领域的敌对行动,以此作为太空威慑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更广泛的综合威慑概念。中国军事科学院(AMS)2013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太空部队编写的核心教材的作者对太空威慑的性质和目标做出了相应的定义:

“太空威慑是指以强大的太空力量为后盾,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有限的太空力量来威慑和遏制对方的军事活动。这种活动模式的目标是,将威慑与打击相结合,进行实力展示活动,营造有利态势,从而显示出友军太空作战的真正实力和决心;使敌方产生怀疑、恐惧和动摇,迫使其放弃作战意图;控制作战规模和强度,加上作战手段,从而达到不战或少战而打破敌方抵抗的目的。”

AMS的战略家们将空间威慑(spacedeterrence)描述为一种军事威慑形式,与核威慑和常规威慑类似,并共同影响对手的看法和行动。太空威慑行动并不一定或完全是为了威慑太空领域的行动。由于太空威慑具有“战略性、便利性和可控性”,AMS的战略家们指出,太空威慑已成为主要的、更频繁使用的军事威慑形式。这与中国更广泛的威慑行动思想是一致的人民解放军的训练材料阐述了以下概念:太空行动逐步升级,最终攻击对手的太空系统:

  • 在和平时期和危机初期在和平时期和危机初期利用各种媒体和外交手段展示太空部队的能力

  • 逼真的空间军事演习如果空间力量展示被证明不足,危机升级,则进行空间军事演习,包括模拟和反卫星武器试验

  • 部署太空部队在敌方明确采取战斗行动时,改进太空冲突的准备工作

  • 慑服太空攻击,太空攻击对敌方进行“恫吓性太空攻击“,警告敌方中国已经做好了决定性的战争准备。

  • AMS战略家描述了两种类型的超前攻击:(1)软包括干扰、欺骗和网络攻击,以破坏侦查、指挥和控制,以及通信系统,以及(2)硬包括对敌方敏感系统进行突然、短暂、范围有限的动能攻击,说服敌方领导人放弃敌对军事行动,“在胁迫下接受条件”。

中国军事战略家将威慑和实战作为支持“积极防御“概念的两种主要太空作战模式。积极防御.中国政府的积极防御战略被描绘成防御性的,因为它只寻求在敌方首次采取战略冲突行动后占据上风,但随后有能力战胜敌方,包括通过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使用太空进攻行动。中国军方以独特的方式定义太空先发制人。他们认为,在任何军事交战之前,美国(被称为“强敌“)将首先进行高强度的太空信息侦察行动,这与和平时期的此类行动截然不同。这些行动的性质构成了太空作战行动中先发制人的“第一枪“,因此需要中国作出回应。中国战略家还认为,鉴于战争性质的变化,太空作战的“指导思想“是在其他军事行动之前发起太空作战行动,因为太空优势是获得信息优势的关键,包括在现代“局部“(有限)战争之前。

中国的总体威慑概念以及利用太空进行威慑和遏制的方法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威慑概念明显不同。中国使用有限的反卫星武器进行威慑,很可能会被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政府的决策者解读为扩大和激化冲突的初始升级行为,从而使危机管理复杂化。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的震慑性攻击,美国或其他国家政府为缓和危机或寻找退路所做的努力可能会被中国政府解读为其太空威慑行动的成功。这种态势引发了不稳定问题。

(二)俄罗斯

俄罗斯2014年的军事学说规定,随着各国寻求实施高精度、远程打击和信息主导的现代战争体系,太空“优势”将在未来冲突中起决定性作用。89俄罗斯官员经常强调美国将太空武器化的指控,并与中国在联合国(UN)中合作。

俄罗斯与裁军委员会共同推动《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条约》,以防止这一事态发展以及莫斯科所认为的美国主宰外空的野心。

俄罗斯军事规划人员将太空视为一个作战领域,并认为美国对太空的依赖造成了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为莫斯科提供了实现其目标并在冲突中获胜的各种机会。俄罗斯制定了反太空理论,旨在威慑侵略,并在威慑失败时,通过“有选择地瞄准对手的太空系统“来控制事态升级。俄罗斯的理论设想使用各种地面、空中和太空系统来扰乱或摧毁敌方航天器和支持基础设施。其所谓的摧毁至关重要目标的战略行动战略旨在利用一定程度的破坏来夺取或夺回主动权,包括打击通信节点和空间监视部分。2021年11月15日,俄罗斯直接上升的ASAT导弹袭击了自己的一颗卫星,造成了一个大的碎片区,这表明了一种进攻性的反太空理论——或者至少证明了俄罗斯可以采用这样的理论。鉴于这颗卫星没有脱离轨道并造成地面伤害的风险,这一行动进一步表明,俄罗斯不接受这种ASAT攻击破坏稳定并破坏所有政府和其他用户和平利用空间的规范。

俄罗斯的新一代战争概念是一种跨领域胁迫战略,整合了信息战、非核精确打击威胁和有限核打击,以威慑和迫使对手。虽然俄罗斯军事现代化努力的重点是克服其指挥和控制的缺陷,但俄罗斯的理论强调不要过度依赖天基能力。相反,俄罗斯的理论侧重于战术层面的ISR和指挥控制。

(三)法国

从2010年代末开始,法国国防规划者已经开始努力保护法国的天基C4ISR资产——这对其所有国防能力的运作至关重要——免受新出现的威胁。直到最近,法国的卫星威胁评估还专注于地面风险,如通信干扰、网络攻击、使用激光使卫星传感器炫目或损坏卫星传感器或导弹拦截器。然而,对在轨威胁的日益担忧促使巴黎考虑对其未来的卫星进行被动和主动保护。2018年,巴黎指责莫斯科使用俄罗斯卫星进行在轨间谍活动,目标是一颗法意军事通信卫星。

法国政府于2019年7月颁布了首个国防太空战略。该战略的一个中心目标是确保法国在空间的决策和行动自由。国防部长FlorenceParly宣布了一项名为Maîtrisedel'Espace(空间控制)的新武器计划,以整合改进的空间态势感知(SSA)能力和主动防御措施,包括

增强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以改进对空间敌对行为的识别和定性

改善对国家和关键欧洲空间资产的保护的措施,如照相机,以提供对可能构成威胁的正在接近的卫星的警告,以便能够进行防御机动,并在主要卫星和“巡逻纳米卫星”上放置激光,以进行主动防御,使敌对的空间系统眼花缭乱。

法国坚称其太空战略旨在增强自卫能力。国防部还在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太空服务的连续性,包括开发纳米卫星和其他能力,如果现有卫星受损或被毁,可以迅速提供ISR或通信。

维护进入自由、坚持和平和负责任的使用,以及按照国际法行事,是空间战略法律方面的基础。巴黎仍然致力于《外层空间条约》和旨在促进负责任的太空行为的各种国际协定。该战略呼吁更明确地解释关于空间活动的国家责任法。法国主张有权通过反措施或积极防御来应对它认为是敌对的活动。

(四)日本

过去20年来,由于朝鲜的弹道导弹和核武器计划以及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包括反太空能力)对日本安全构成了威胁,日本政府逐渐认识到太空对国家自卫的重要性。

根据根据《2019年及以后防卫计划指针日本防卫省计划建立一支“多领域防卫力量”,能够威慑和反击优势兵力,并在冲突的各个阶段持续作战。开发太空、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的新能力,并将其与传统的陆、海、空领域整合在一起被列为高度优先事项。日本的国家空间政策继续从将空间资产用于非军事目的转向加强支持地面军事行动和保护国家安全空间资产的能力。

日本自卫队宣布,“为确保在从和平时期到武装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利用空间的优势,[自卫队]还将努力加强能力,包括任务保障能力和破坏对手指挥、控制、通信和信息的能力”。目前还不清楚这项政策的后半部分何时以及如何在日本自卫方针的背景下实施。日本没有公开宣布的进攻性反空间能力。为了应对反卫星武器、通信干扰以及其他国家对日本太空系统构成的威胁,日本防卫省成立了太空作战小组,最终将包括两个以SSA为重点的太空作战中队。第一个中队已于2020年5月成立,一个新的太空监测系统预计将于2023年开始运行。

(五)印度

印度领导人似乎也越来越重视太空的军事重要性及其在各领域的威慑作用。正如一位高级官员所说,“太空已在军事领域越来越重要。确保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威慑”。另一名高级航天官员将印度开发非动能反空间技术与威慑联系起来。印度政府将2019年3月的破坏性反卫星武器试验代号为任务显然是为了威慑:“通过反卫星导弹试验实现的能力提供了可信的威慑,使我们免受远程导弹对我们日益增长的天基资产的威胁,以及导弹类型和数量的扩散”。然而,纳伦德拉-莫迪总理和其他官员也将2019年反卫星导弹试验描述为一次防御性技术实验,以应对未来挑战和对抗新兴技术的威胁。

印度和外国分析家对2019年反卫星武器试验的效果进行了辩论。一些人认为,这次试验只针对中国,需要产生碎片才能进行可信的演示。然而,其他分析人士则对反卫星武器试验是否成功恢复了印度对中国的威慑力表示怀疑,认为该试验充其量只能威慑中国的动能反卫星武器攻击,而鉴于中国政府正在开发的其他各种系统,动能反卫星武器攻击对中国反太空行动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印度学者认为,现代战争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延伸到太空,印度必须发展其他反太空能力(非动能似乎优于动能),以追求太空威慑,尤其是针对中国。

四、衡量太空威慑的成功与比较战略


       


关于如何界定太空威慑成功与否的讨论,以及各国对太空威慑的不同看法,揭示了几个关键点,为我们确定太空威慑的原型提供了依据,详见第四章。

空间威慑的成功--具体地说,防止或限制对卫星和空间支持系统的非动能和动能攻击--可以按照一个范围来衡量,而不是二元方式。有效太空威慑努力的客观衡量标准可以是基于时间的、事件驱动的、以位置为中心的、依赖于多个领域的、与太空任务区相关的,或依赖于武器类型的。要完全成功地威慑对空间资产的敌对攻击,特别是可逆的、非破坏性的攻击,前景是有限的。太空威慑战略的重点是通过防御和进攻相结合的反太空行动、恢复措施和重组,减轻损害并保持基本的C4ISR能力,这样的战略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对各国空间威慑方法差异的审查揭示了在制定空间威慑原型框架方面的若干新见解。中国和俄罗斯的太空威慑概念似乎反映了咄咄逼人的反太空态势和理论,旨在利用破坏或摧毁关键太空能力的威胁来恐吓美国(或任何其他对手),使其不敢发起或进行冲突。

这两个国家的战略家都认为,美国严重依赖空间支持军事行动,这为破坏空间支持并在冲突中获胜创造了不对称机会。另一方面,法国和日本的太空威慑方法强调改进SSA和被动防御,以及各种弹性措施,以加强任务保证,从而使潜在对手无法成功进行反太空攻击。不过,法国的理论也要求采取主动防御措施,以避开或迷惑敌方空间系统,日本官员也讨论了发展破坏对方C4ISR能力的问题。印度的想法仍在不断演变,但印度政府将其2019年3月的破坏性反卫星武器试验视为旨在加强威慑,这表明印度并不满足于仅仅依靠恢复措施来维持其太空能力。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装备采办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双一流 | 净评估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 数字孪生
先进武器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混合战 电子战 马赛克战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其他主题系列陆整理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