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笔记达人 |
李云
责编 |
柒
排版
| 五月
第
8771
篇深度好文:7215
字 | 13分钟
阅读
笔记君说:
过去一年,政治变化不断,经济形势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很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信心也越来越不足。
但机会往往在此时产生。
何帆教授认为,中国未来还是有几大比较确定的风口,比如新技术革命、老龄化及出海业务。
但现在这些还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方向,我们需要备有两套方案:一是保证先活下去,从山顶走下来,熬过低谷,向着确定的方向前行;二是保持自己的专业深度,期待静水流深,待到花开的那天。
总之,困难与希望同在。今天这篇文章,何帆教授就带我们一起梳理当下的挑战,展望未来的机会。
1.中国经济只是遇到了小问题
2024年年初,大众普遍比较焦虑,当时有个说法“中国经济没有大病,只是小感冒”。
如今一年过去了,这场“感冒”并未痊愈。
2024年9月份之后,国家政策信号愈发清晰,能看出政策导向是要保增长,这是一个好消息。
但坏消息是,到目前为止,这并没能够扭转市场预期,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关键问题——信号传递。
其实,中央层面的政策重点,不在于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而在于必须将政策信号明确无误地传递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对市场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形势好转。
2.大众信心,需要一个建立过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国家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当时居民消费并不多,但关键在于政府释放出了强有力的信号,让老百姓感觉到政府会兜底,所以有信心、敢花钱。
当前,虽然政策信号看上去很多,但人们却不知道如何解读,这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特别国债为例,现在已经发行了不少特别国债,但宣传没跟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就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当下的问题很明晰,抛开长期结构性问题不谈,短期就是总需求不足。
要解决总需求不足,就得扩大内需。
而消费和信心,往往需要一个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仅要表明借钱花钱的决心,还得清清楚楚告诉大家打算怎么花这笔钱。不过度干预,也表明决心,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联动。
1.有分寸,才能有创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似乎存在一个悖论:政府期望经济蓬勃发展,可有时政府这只 “手” 管控过多,动得过于频繁,难免带来困扰。就如亚当・斯密所言,繁荣、和平、低税以及一个适度 “无为” 的政府能带来诸多益处。
但中国智慧有着独特的高明之处,老子讲“无为”,并非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实则是对做事分寸感的精妙把握。
就拿文旅行业来说,放眼全球,未来最具潜力的文旅市场大概率在中国。尽管地方政府前期走过不少弯路,大建千篇一律的古镇,不少沦为“烂尾”,但不可否认其真心想把文旅搞起来的决心。
后来各地又纷纷跟风大搞网红项目,但发现热度难以持续,如今又转向做内容,大家互相“卷”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不断试错、迭代,慢慢摸索出平衡之道:既能为文旅发展搭建展示平台,满足大众需求,又不会过度干预。
中国酒店文旅产业,以及景区推出的各种节目,这种“卷”的程度在全世界范围里都很少,但恰恰就是在这个激烈竞争、不断内卷的过程中,才孕育出了创新。
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彻底“无为”,不然容易乱套;
另一方面,这种适度作为、把握分寸的模式,既契合中国文化传统,又能被大众接受,假以时日,必能推动文旅以及更多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企业和消费者,需要的是信心
当前,很多企业家也信心不足。政府如果管控过严,他们心里发慌;若适度“无为”,反而能让他们心里踏实,知道不会被管得太死,能安心谋发展。
回看1984年创业的那批企业,像海尔、联想,至今已走过40年,如今似乎进入一个瓶颈期。
无论是企业,还是我们这代人,都感觉前景不明朗,机会稀缺,仿佛陷入一种无奈接受现实、放弃幻想的状态。这会不会让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朝气不再,心态逐渐变得暮气沉沉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
日本也曾经历高速发展的蓬勃期,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宣传词是“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能战胜”。然而,到了1994年,《百变狸猫》的宣传词却变成“当个猫,也不错”,那种冲劲明显消退。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远超以往。
所谓的“躺平”,并非真的消极怠工,而是他们想明白了。他们不愿按老一辈既定的模式走,不甘沦为被随意收割的“韭菜”。他们其实有着默默奋斗的目标,只是旁人未曾察觉。
这代年轻人对规则的公平极为敏感,同时也格外在意生活质量,追求自由表达,审美需求更是大幅提升。
他们看似“躺平”,其实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想要的生活,开辟出另一番天地。
1.新技术革命
未来最确定的事是新技术革命,包括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新能源等等。
我认为人工智能不一定是最主要的。相较而言,电动汽车对城镇中产以上的人群影响更为深远,他们的生活方式将会被改变,汽车从代步的工具变为移动的生活空间。
从这一点来看,
新技术革命的主角并不是技术有多么领先,而是它能否为更多行业和个人赋能。
严格来说,新能源也不是特别了不起的技术,但一旦新能源代替了传统的化石燃料,这种革命性是无法估量的。因为所有的工业化、城市化到最后都是能源,电动汽车的背后是能源,人工智能的终点也是能源。因此,新能源对未来的影响很大。
从现有的格局来看,这三个行业都大局已定,方向也非常明确,而且中国非常具有优势。
2.老龄化
中国的老龄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现在已经变成了老人潮。这部分老年人现在是社会各个阶层中收入没有下降,且有消费储备的一个群体。
但这个群体与其它消费群体又有所区别,其它群体多多少少希望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群体的风格特性,比如二次元群体的消费。
唯独老年人不喜欢提供给他的产品贴上“老年人”的标签,他们有许多适老化的产品需求,但一旦贴上“老年产品”的标签,就会立刻产生抵触甚至拒绝。
这只是在老龄化过渡时期带来的影响,他们大部分都在60岁左右,他们在心理上并没接受自己成为了老年人,生理上也没有真正成为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
第二个阶段,
是到了70岁、80岁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他们的身体大不如前,需要更多地照顾,这会带来两个巨大的需求。
① 制造业机会
首先,现在的房屋,包括基础设施需要全盘迭代改造。
中国房地产行业鼎盛时期的设计在各个方面都不符合老年人的居住,如地板太滑、门太窄、厨卫太高等弊端。
而中国90%以上的老人都选择的是居家养老,可以想象,在70岁之前,他们可能会趁着自己还能折腾,对自己要居住的房屋做适老化的装修升级。在人口如此众多的中国,房屋的升级迭代速度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你做的制造业,就朝着硬件改善的方向去想办法,老人可能需要一些更智能化的产品或设计。
但要注意,
做适老化产品必须要关注用户的体验和情绪价值。
可能从功能上,直接安装一个扶手是最方便的,而一旦装上了扶手,就会时刻提醒他“你老了”,这会让他们非常反感,而他又有这样的需求,怎么办呢?其实可以把桌子、椅子、门这些当作一个隐蔽的扶手。
② 服务业机会
假设要进入老年服务,就必须先找到一个细分的赛场,切入足够深,用最快的速度跑出来之后将其标准化、流程化,上到一定规模,成本也才能下来,质量也才能有保证。
比如做老人洗浴的,就不会涉及家庭保洁方面,这样流程非常容易标准化,客户的预期也非常稳定,也最容易交付。
并且,将其标准化、流程化之后,才有可能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进行赋能。
3.中企出海
如果之前的“出海”只是一种“选项”,那么现在就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这是因为,国内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国内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的结合,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导向发展起来的。
但真正的需求还是在全球市场上,因为中国的供给能力太强,逼得中国的资本带着中国的技术到国外去,但这条路目前还没完全走通。
其实,企业出海,无非是找到一个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方式,而生产要素无非资本、土地、劳动力这几种。
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你根本不需要到海外找资本,它会到中国找你;而海外拿地更没有优势,因为任何国家都没有像中国一样把工业的基础设施做得如此之好,因此土地也不是优势。
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真正优势是海外招工。可能他们认为中国的工人最好用,但他们忘记了一点,在80年代第一批外资到中国之后没有留下来,原因是认为中国工人太懒。
其实那个时候的工人大都是国有企业的工人,心理上还有不为资本家卖命的抵触情绪。而真正勤劳的工人是农民工人,头天还在插秧,第二天就变成工人。
所以,我们要把我们曾经的经历转变成出海的思路,只要激励机制得当,所有人都能成为人才。如果你还抱怨底下的人不好好干活,很可能是管理上的问题,是你没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比如,有企业发现印度女工的熟练程度超过了东莞的熟练女工,在某道工序上改变了取放工夹具的方式,时间减少了1/3,效率也提高了1/3。
比如墨西哥的工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比较懒,但有的企业家认为这些蓝领工人挺实干的,他可能没有创意,可能没有灵活性,但绝不会偷工减料。
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工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国资本与国外劳动力的结合,可以弥补国内日益稀缺的制造工人的瓶颈,这将是未来巨大的趋势。
最后, Made in China的产品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全球制造会因此打上一个中国烙印,未来全球制造的中国浓度反而会越来越高。
四、不下牌桌:
先保证活下去,再期待静水流深的创新
未来,创新之路肯定是要走下去的,但这三大风口到现在还是“看得见,摸不着”的状态。
新技术方面,还没有大规模的国民级的应用场景,大家都还在摸索中,所以现在进去是先驱,更可能成为“先烈”。
老龄化方面,70岁、80岁老年人对硬件和软件的巨大需求也没有显现出来。
中企出海方面,就连比亚迪这么优秀的企业,还在想着用国内的方式去管理当地的工人,可见还没有下定决心融入到当地。
这当中,必然会经历一个试错的阶段,而在这个试错的过程中必须准备两套方案。
1.既然“摸不着”,那就先活下去
因为“看得见”,但“摸不着”,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想怎么活下去。而活下去则面临一个下山的过程,因为我们现在大概率都站在山顶。
所以,好消息是已经站在山顶了,坏消息是你往哪个方向都是下坡路。
转型,就像你抬头往远处看,发现一个比当下山头更高、更璀璨的山峰,但坏消息是你不能坐缆车过去,你得下山,走到峡谷的最深处,然后才能上山。
创新,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旦你上到一个小山山顶,不退却就会困在那个山顶,也就无法进步。
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很多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问题就是得准备退却、下山,你心里难免会很难受,因为你已经做得这么好了,却不得不退步。而恰恰在下山的过程中,可能是超越对手的最佳机会。
在下山的过程中,有人可能用上山的方式下山,膝盖可能受不了;有人可能在下山途中迷了路;有人可能总是在下山,甚至提前退场。
那些能够坚持下去,且转型速度够快,又能看准方向提前布局的人,等到风口真正来临时,他其实已经准备好了。但风口还没来临的时候,要有平稳的转型策略,把当下最难的这段时间熬过去。
这个时候,可能要专注于降本增效,或者做个小小的IP,满足大家的情绪价值。
2.真正的创新,往往静水流深
无论是降本增效,还是微创新,其实都还得朝着几大方向前进,通过慢慢积累,预备好未来的反转:有可能现在你瞧不上的东西,未来会变得很厉害;而现在很厉害的东西,可能未来就消失了。
比如游戏行业,前几年如同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游戏版号也很难拿到。
而去年火爆全球的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其实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因为整整一代人都变了,做游戏的人变了,玩游戏的人也变了,经过长期的积累,在去年才爆发而已。
这对很多电影或者媒体行业都有很大的启发,之所以做不出创新,并不是环境的限制,而是你能力的限制。
到最后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正向反馈,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期待有人能搞出一个牛掰的东西。只要搞出这个东西来,大家就会改变原有的观念。
比如,家长不让孩子打英雄联盟可能有他的理由,但不让孩子玩《黑神话·悟空》,就好像不支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样。
《黑神话·悟空》经过近十年的积累,才会突然看到这种变化,而未来会有更多行业都会有这种变化,这就是不下牌桌的创新。
它不像德州扑克一把定输赢,有点像掼蛋,一局的输赢不重要,只要坚持最后一把在台上,就可能有机会。
德州扑克只有52张牌,从已发的牌可以根据概率算出一个结果,而掼蛋是两副牌,其中还有“癞子”
(可变换的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