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免疫细胞运输抗癌药物,穿过血脑屏障靶向残留肿瘤细胞。”这是来自于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团队最新开发出来的一种对抗恶性脑瘤的策略。他们希望,这一思路可以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s),一种生存率较低的恶性肿瘤。即便手术切除,深层浸润的癌细胞依然会残留在大脑组织中,极易复发。
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19日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的张灿教授和莫然教授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1中性粒细胞:运输药物跨越血脑屏障的“不二选择”
研究团队开发的药物运输系统最关键的成员是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参与者。作为白细胞类别中最常见的一种,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杀菌功能,负责在受伤或炎症部位聚集对抗感染。
之前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性粒细胞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虽然这类细胞不会靶向胶质母细胞瘤,但是它们会在肿瘤切除部位聚集,对抗术后炎症。
借助中性粒细胞的这些特性,莫然团队将传统化疗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用脂质包裹起来。这些特殊的脂质体(PTX)会转载入中性粒细胞中,并将细胞注入3种患有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小鼠模型中(已经接受手术治疗切除主要肿瘤肿块)。
结果显示,装载有药物胶囊的中性粒细胞能够在炎症信号的引导下,穿过血脑屏障到达肿瘤切除区域,消灭残余的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的复发和发展。总体而言,接受治疗的小鼠寿命明显长于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
2新策略并不能完全抑制肿瘤生长
这一创新疗法无法完全阻止肿瘤的复发。“在研究中接受中性粒细胞治疗而幸存下来的小鼠并没有完全治愈,在它们的大脑中依然会检测到肿瘤细胞。”莫然教授强调道。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非常高的肿瘤,患者的预后效果很差。”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外科教授评价这一研究时表示,“我们需要跳出已有的框架,这篇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
埃默里大学的神经肿瘤学家Erwin Van Meir同样给予了肯定,他认为张灿和莫然团队的方法利用的是白细胞中最丰富的一类免疫细胞,可以从患者血液中采集到大量样本。但是,在动物试验中,团队用于治疗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是正常小鼠体内同种免疫细胞的10倍!这意味着,未来临床中这一治疗策略所需的血液量可能相当大。
Van Meir还指出,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的大脑肿瘤模型都是有缺陷的。他解释说,团队使用的模型中,有两种模型在神经肿瘤研究领域是不被看好的,因为它们出现了免疫排斥反应。而第三种模型基于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完成,2016年的一项研究揭示,这类细胞系与原发性肿瘤不同。“所以,目前还不清楚这一策略转化临床的可行性。” Van Meir表示道。
但是,利用中性粒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特性运输药物进入大脑内部的思路是有价值的,有望用于治疗神经性衰退疾病以及其他炎症性脑疾。“任何能够招募中性粒细胞聚集的疾病都有可能成为这一策略的应用目标。” Van Meir认为。
莫然教授表示,目前团队正在积极准备针对中性粒细胞运输药物系统的临床前试验。他希望,这一治疗策略有望给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带来一些新希望。
参考资料:1)Immune Cells Deliver Cancer Drugs to the Brain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