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社群再认识:从虚实之争到关系空间
网络社群源于“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一词,最早是指人们因共同的兴趣、话题或信息知识交流的需要,基于互联网技术提供的虚拟赛博空间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模式(Jones,1994; Rheingold,2000)。
从虚拟社群到线上社群,再到关系社群与网络社会,这些术语都是西方学界面对网络科技对现代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影响所提出的分析概念,其间的差异一方面来自所依据的经验事实特征(如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来自学界看待经验问题的理论视角不同(如媒介特征、人际关系属性、宏观结构变迁等)。本文认为,这些概念界定要么偏于技术性的维度,要么偏于结构性的维度,即便是强调线上线下互动的关系维度,但都缺乏对网络社群本身的组织性维度,以及社群互动行为发生的网络公共空间维度的足够重视。因为,网络社群虽然是个体借助网络空间进行互动的结果,但绝不可以还原为线下个体行为,它具有涌现性特性,特别是规模庞大的网络社群,从个体到集体的组织凝聚机制问题,是理解网络社群现象的一个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要关注网络社群的群体组织维度。同时,网络社群具有尤尔根·哈贝马斯(Habermas,1990/1999)所认为的“公共领域”的功能特性,群体成员通过交换资源、交流信息、建立身份认同,甚至形成集体行动,成为参与公共事务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Smith & Kollock,1999:3-5;Van Dijk,2005:28-32)。从当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如网红经济)、政治(如网络反腐与政府监督)、社会(如网络群体事件)与文化(如屌丝文化)等诸领域的重要变化来看,网络社群的作用力量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强调从群体性与空间性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使用网络社群的概念,重点关注网络社群的群体建构过程、发展动力以及演化变迁机制。
(二)网络社群形成研究的三种视角及其不足
目前学界关于网络社群的形成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切入。首先是媒介技
术视角,关注社群建立形成中的网络媒介作用影响,认为互联网使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成本更低、互动形式更加灵活、影响范围更为广泛(Parsell,2008;Rice& Love,1987),尤其是web2.0所塑造的“参与媒体”技术环境(Rheingold,2000),赋予了个体更强的互动参与感,网络社交关系从而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张华,2014;张文宏,2011),这些都是有利于网络社群形成建立的积极因素。
其次是主观心理动机与功能需求满足的视角,着重于从网民的心理需求和主观动机来分析网络社群形成的原因。认为利益需要、兴趣爱好、知识分享、自我发现、人际关系维续、社会促进与大众娱乐等不同层面的目的功能(Cheung & Lee,2009;Hagel & Armstron,1997:126-129; Plant,2004),是人们网络社群参与的主要心理动机,如果这些功能价值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越高,人们网络社群的参与度就越高(范懿文,方毓贤,吴政杰,刘昌辉,2011)。
最后是关系网络视角,主要从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模式变迁来探讨网络社群的形成。认为网络互动过程的开放性、信息分享的公共性、互动关系的自主性、社群结构的扁平化与多中心性、跨社群的边界切换等属性特征 (Wellman & Gulia,1999;蔡骐,2014;罗自文,2013),塑造了一种新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模式——“流动性群聚”(mobility),它使参与者实现了在个体性与群聚性之间的自由流动,很好地解决了现代社会成员既追求个性自由同时又保持集体归属的矛盾性需求(黄彪文,殷美香,2014;黄厚铭,林意仁,2013)。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网络社群反映的是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社会交往所出现的新模式,但并不意味着通过网络社交就能形成网络社群,因为社群的实质在于人际互动和关系纽带的稳定化与制度化。而持续性、稳定性的社交关系网络是如何在互联网中建立起来并发挥其公共性的功能作用(公共空间与集体行动),是需要另做解释的。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从实体主义出发来考察网络媒介环境下,影响人们持续性社交互动并发展为一种稳定的关系社群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然后从群体组织性和网络公共空间的角度,进一步看当网络社群成功建立之后,社群内部的组织活力如何形成,以及社群规模的变化与性质特征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逻辑机制;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将尝试通过归纳推因的方法提炼一个理论模型,用以解释网络社群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机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案例追踪分析法。案例研究既可以用于描述性分析,又可以进行因果性解释,尤其是对于探索建立理论模型的逻辑机制具有突出优势 (Pentland,1999;Yin,2009)。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分别采取两种方法策略:一是时序分析,围绕重要的事件、人物和活动影响等方面,对帝吧从2004年至今的发展阶段与主要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二是逻辑模型,在前者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关联事件之间影响因素的归纳总结,提炼解释帝吧形成与发展演化的主要变量,并揭示其背后的关联逻辑机制,进而概括出一个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