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是一个双向考察和选择的过程, 所以面试时我一直尝试把这当成和候选人的一次沟通。
面试的过程有大量的问题也是根据候选人自身的特点提出的, 而不是遵循了某个题库固定的题目。
整体感受是,
大多数人真的很弱,你并不需要「非常努力」,就可以比大多数的人「优秀」。
下面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分开讨论下。
教育背景
很多同学咨询我时,有意无意地给自己贴上了
「渣二本」「普通一本」「非211」
这样的标签,这都表明其内心还是非常介意自己的教育背景不好。
我想你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和资源都暴露在互联网中,你完全有机会用互联网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曾经的努力。
教育背景并不代表一切。
我在面试时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好学校(比如中山大学/哈工大/清华北大/厦门大学/华科武大等)的学生,在
基础知识/表达/逻辑能力等都要更强一些
。
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好学校的学生受过更好思维训练,他们面对一个难题时往往知道怎么去简化和抽象问题,把问题拨出来分类或者分层讨论,同时他们还会试图把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子问题逐个来讨论。
我就碰到过一个大学纯玩票的中山大学的大四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上一问三不知,但是分析问题时的思路和逻辑还是清晰的,而这种能力,是很多教育背景较差的学生缺乏的。
因此我也建议同学们,
多进行一些思维训练,学会如何系统地区分解和分析一个问题。
知识体系、思维能力都是可以在后期搭建和提升的,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不是名校出身就肯定会输。
当然,非名校中,也不乏优秀的候选人。
就拿我碰到的一个学生为例吧。我们之前要招个产品运营的实习生,也收到了一些不错的简历。和其他985院校的同学相比,他的学校并不出彩,专业更是毫不相干的化工学科。但他在简历里写了一大段自己对行业、对职业的认识,以及自学课程的经历。
这让我们很感兴趣,聊过之后才知道。他大一时就萌生了转行的想法,为了之后能进互联网企业,他特意去各大招聘网站,记录下腾讯、网易等大厂对产品经理的能力需求,并以此划分出学习计划。公开课、行业群、资料包、论坛社区……他从各个渠道汲取岗位知识,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不仅证明了简历上那句“学习能力强”,更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合格的产品运营。
事后,另一个面试官对我说,他从业这些年,能用这种决心和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习生寥寥无几。其实,企业端招应届生,学历只是一个参考,更重要,是学历背后的能力:系统地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此而已。
实习和项目经验
不少同学担心他们大学没有实习过,也没有做过很多的项目,所以在找工作时会是很大的劣势。
首先我不否认好的实习经验和项目经历,会是很大的加分项,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学习优秀/热爱独立思考/科研达人,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益。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你要
「曾经努力做好过一件事情」
,否则
「Why you?」
既不擅长于学习和科研也没有折腾过具体的技术、实践,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所以,
当你能做好一件事情,就是优势。
(当然,我更建议大学时代读好书,而不是瞎折腾)
另外很多非名校的学生, 总认为自己学校差,所以没有机会去大公司实习。
情况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只要你能吸引到他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实习。问题是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优秀?
事实上,有很多非名校的学生获得了大公司的实习 offer,在实习中也表现得非常出色。这样的实习经历对他们未来找工作会有很大的助益,毕竟相比起学校,名企更看重的反而是你的经历和你的能力。
热爱,有激情
面试时,有不少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的热情和喜欢,而我却很难在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一件事可以支持他们的这个说法。你既然这么喜欢,大学四年你干吗去了? 你确定不是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或者考不上公务员才来面试的吗?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你有四年的时间去折腾,去证明你喜欢某一个领域,然而你没做过任何这样的事情,却说自己热爱,这反而会让人对你的看法大打折扣。
大学时代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学习很正常,但是
如果你真喜欢一样东西,你会做过一百种尝试。
然而你「什么都没做过,凭什么说爱」。
曾经同时带两个实习生。一个名校毕业,还比较优秀但是进取心不强,就是所谓很多人说的“每天丧丧的”。另一个虽然学历一般,但是很热情。就拿开会讨论来说,后者就会提前做准备,积极的参与讨论,但这个名校的孩子,就很消极,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是他们的上司,你会喜欢哪一个呢?
核心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就一点,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