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六十年代,两岸动漫产业各自独立发展
台湾动漫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发展,但当时尚未形成产业。1954年,桂氏兄弟卡通研究小组制作十分钟的黑白动画短片《武松打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赵泽修引进动画制作技术,拍摄宣传动画短片《龟兔赛跑》与《石伯伯的信》,并成立“泽修美术制作所”,培育本土动画人才,但后因资金以及其他因素而无以为
继(林于胜,2004)。 大陆1957年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上海美术制片厂以中国独有的
水墨渲染方式完成的动画长片《牧笛》首度得到世界对于大陆动画的关注,尔后创作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与《三个和尚》也都有佳绩。
(二)七、八十年代,台湾、大陆先后进入全球动漫代工体系
日本动漫产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崛起,以美国和日本为两大核心的全球动漫 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同样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将 一些动画绘制的部分转移到人工较便宜的台湾,开启了台湾的动画代工时期。1970 年,台湾与日本合作的“影人卡通制作中心”成立,其主要业务是为运动形态的动画影片代工,如《东洋魔女排球队》与《巨人之星》。但日系代工时期台湾并没有学到整套的动画技术。1972年,由于日本与台湾“断交”,加上当时动画师的收入过低,“影人卡通制作中心”宣告解散,其雇员们陆续成立自己的动漫工作室,但这些工作室大部分是小规模的,而且没有维持很久(Shiau ,2002) 。
1978年,参与美国动漫制作的王中元回台湾成立宏广公司,主要业务是替来自美国的汉纳巴布拉公司(Hanna Barbera)与迪斯尼的订单代工。宏广高价聘请原画师,以优厚的待遇以及美式管理,收编各方面人才,由于其代工层次较高,能满足外商委制意愿,迅速的整合了台湾动漫代工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宏广成为当时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动漫代工制作中心(黄贞维,2016)。但由于台湾代工的美、日动画倾销回台湾,导致了台湾原创动画市场迅速被外来动画侵蚀。
大陆方面,文革十年,大陆的动漫创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这段时期,正是台湾开始发展代工的时期,在制作技术、表演艺术、剧本创意、市场理念等方面,大陆与台湾的动漫产生较大的差距,这也为两岸后续的合作埋下了伏笔与经济动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陆动漫迎来了短暂的春天。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电视开始普及,使当时出现诸如《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黑猫警长》《葫芦兄弟》《九色鹿》等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脚步,大陆动漫业开始进入世界动漫生产代工体系。1983年,香港的翡翠电视台开始与深圳的一些文化公司进行动漫加工的业务联系,代工欧美、日本、港台等地的动漫影片,这是大陆动漫业代工时期的开端。这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三资公司”,即由国外提供技术、管理与资金,
大陆提供厂房与劳工的合作模式。大陆因廉价的劳动力而成为欧美和日本动漫公司
的动画制作基地,但大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现代动漫产业。
(三)九十年代,两岸动漫业合作初步发展,两岸均扶持自制动漫
这一时期,台币升值,为了降低成本,台湾本土动漫代工厂商开始将生产据
点转到大陆或东南亚地区。1989年由王亚泉、平宗耀、侯胜辉、黄兴芳等台湾动画人才,在上海创立了朝阳动画,成为第一批前往大陆的台湾动画公司(黄贞维, 2016)。这一时期, 两岸在动漫代工业务上的分工主要是:代工业务技术层次较高的部分,如电脑动画、构图与原画的部分仍保留在台湾地区;技术需求和利润较低的上色作业部分, 则转移到大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陆动漫生产的各环节中,前期创作与后期合成的力量比较弱,中期的绘制加工是主业,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大量社会动漫制作机构的生产主业,还普遍集中在承接境外动画片的简单加工,缺乏自行研发与综合开发自主产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3)。这一时期,大量国外动漫作品充斥大陆动漫播映和图书市场,外包代工严重损害原创动漫作品开发,国产动漫举步维艰。
为改变在动漫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末端位置,两岸不约而同的注重扶持本土企业自制动漫。1989年台湾新闻事务主管部门开始实行“电影片辅导金(动画组)补助办法”;而大陆则在1995年发布《关于指定和实施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的通知》,促进国内动漫产品的生产。
两岸对自制动漫产业的扶持,促进了这一时期两岸合作的动漫作品的形成。如1993年,台湾远东卡通公司的《禅说阿宽》成为第一部获得台湾新闻事务主管部门辅导金补助的动画电影。这部动画片的制作,体现了当时两岸动漫产业合作及主要的分工。导演、原画与编剧等皆为台湾制作,动画、着色则在大陆制作。《禅说阿宽》虽然票房并不理想,但有不错的录音带销售成绩,获得台湾第三十一届金马奖评审特别奖(黄贞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