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照明产业的不断发展,光品质与光健康已然成为人们营造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且相关领域的研究正逐步展开。在此1度姐将根据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的分会内容,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光品质与光健康领域的前沿观点、研究方法与难点进行介绍与分享。
一、照明成为近视防治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内外患病率逐年上升,近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就相关工作作出指示,有关方面要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有数个定性的因素会影响视力的变化,例如照度(在低照度时学生的阅读距离会发生改变)、光照时间(光照时间增长可以增强角膜趋光率,从而降低近视)、年龄(老年人的晶状体变硬、透明度降低,瞳孔变小等因素会降低光线进入眼部的数量)等。
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周佳玮老师指出,对于近视来说,目前不清楚其确切病因,且大部分相关研究是基于细胞和动物进行的,而照明对于人体视觉健康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机制目前仍不明确,需要后续进行大量研究来进行解决。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的蔡建奇主任认为,在探究视疲劳与近视的影响因素方面,首先要找到显性生理指标(如流泪,眼酸)来衡量人眼的疲劳程度,然后通过在光诱导和光刺激下测量这些指标的变化,建立照明与视疲劳之间的关联模型,从而评价光对于近视的诱发机理。
二、节律调整和治疗领域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在光的非视觉效果领域目前两个研究热点分别为昼夜节律调整和光治疗。在节律调整方面,自然光的作用是它可以把人内在生物钟的节律调整到地球自转的24小时,然而在某些情况中,比如长期居住在地下空间或是高纬度地区,病人、老人长期处于室内,长期缺少自然光照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现睡眠时间上的偏移。
美国智能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Robert F. KARLICEK指出,对于研究光照对生物节律的影响方面,首先要通过生物测量(血液和体温测试等)来衡量一个生物钟具有并处于什么阶段,然后筛选提取出有关生物钟的有效信息,判断生物钟的周期是否同睡眠周期一致。Robert F. KARLICEK通过实验证明了通过调整光谱分布、照明的强度以及病人收集到实际的光线等因素,照明可以改变病人的昼夜节律,并成功将病人的昼夜节律跟睡眠的节律进行了匹配。虽然实验存在样本较小的不足,但是对于认识和分析病人的昼夜节律则非常有效,且确立了未来医院病房布置的一个理论基础,基于此项研究,未来很多有睡眠障碍的病人将恢复正常睡眠。
在光照的非视觉研究领域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光治疗领域,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董建飞指出,低强度光治疗的辐照度通常是100平方厘米以下,它的产品效应不是热切除,而是在深化作用等方面。光治疗有几个主要的临床的目标,如促进伤口的愈合、实现消炎和镇痛、令肌肉松弛以及在美容上的应用。关于光治疗的生物学机理,虽然存在大量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内在定性以及定量的机理。由于定量的机理研究可以帮助明确在治疗中使用的辐照度、光波是否连续、频率的范围,并帮助优化设计光治疗的仪器,而这一量化依据的缺失制约光治疗的成功和广泛运用。
对于文章的不足和错误之处,欢迎大家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