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她读不懂阳志平老师的文章,十年过去,她成为了阳老师的学生。
P.S.作者许豆浆是认知写作学四期教练,想看她如何示范把学费赚回来,不妨报名认知写作学课程吧。
认知写作学课程二期的落幕将近一年,陆续有朋友跑来问我:「这个课怎么样?」我自然会秉着真诚而实用的友谊精神,列举出一二三四五。譬如:
能建立起一种良好而有效的学习习惯啦,更加能读懂小说能懂得作家的心意了;还譬如,这门课开启了我对认知科学的兴趣;最实际的,上这个课你很难松懈下来!而只要足够坚持,还是很有可能把学费赚回来的……
这么说着也没错,但总觉得,还是有什么没说的,萦绕不去、又难以描述。
大概是 2007 年,我就读到了阳志平老师的网志,虽然完全读不懂!只是觉得酷。那还是 Blog 遍地的年代,同时期我订阅着阮一峰、和菜头、小道消息、多背一公斤、还有白云 Rita 的「一天一点创意」……当然,那时候的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隔着网络探头去看世界的懵懂年轻人。
如今,舆论环境、传播形态、甚至连受众都不一样了,这群人却依然在写、写、写。AI 已在捉对作诗、创作 IP 大作,人工智能写得远比我好,为什么还要写作?原因也简单:因为「想」写作。能够去践行心中「想要」,并有机会去锻造、去精淬,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一份礼物。那些人领受过这份礼物,由心照不宣的引力聚合——就像我们今天这样。
有一种要找到同伴的隐形线索,会起作用。毕竟,几年后,我与这群会参加「中文网志年会」的人发生的种种交集——或成为朋友、或成为同事、或成为学生——是当年那个在宿舍的台灯下读一篇篇博文的我,未能想象到的。除了「引力」,我没有更好的解释。
终于在写作课上见到了心智工具箱的那位神秘的「黑客」博主,我讶异于他的憨萌外表,随即被挟裹着魔性口音的智力风暴、通衢交错的知识迷宫所服败。
如果「写作」是建造一座房屋,那么平日的文字训练,就是在做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的工作——文采、修辞、风格;认知写作学的野心则更大,它想让你也对建筑内部的钢筋结构透视入里、了然于心——洞悉作家锻造语言文字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这几者合体、加上阅读者的联弹,方能共鸣出一曲流传人心的故事之歌。
如今,你已经站在这座知识小迷宫的入口。尽管我曾走过一次,但是不代表第二次、第三次依然会选择同一转向。和你一样,比起循矩,我更偏爱探奇。
让我们一起把它当作全新的起点,一次你可以亲手去锻造的体验、一场全心去追寻那一份「礼物」的旅程。
附课程回访
这门写作课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这门课一方面很「文学」。我发现自己开始很愿意去亲近古诗、小说乃至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一方面它又挺「科学」的,无论艺术或科学,都是心智的表征。
给即将参与课程的同学一点建议?
1、会有大量的专业术语风暴向你席卷而来,不要慌,先 hold 住。你可以用印象、为知笔记、纸质卡片之类的小工具,将术语一一封印在卡片上。选取比较有感觉的,去查相关书籍或是维基百科,这样一点点攻克。坚持寸进蚕食,一段时间后卡片可以被连缀起来,蔚为大观。
2、每一周都会有一个作业,像对待隔夜菜那样,及时完(清)成(库)它(存)。不纠结于精细度。这其实是本人纠结的点,没写完的笔记传出去,会不会损坏羽毛~
遇到这种心理上的待克服,我通常这样解决:找一个稍微陌生的环境、手边除了写作业的电脑之外什么东西都不要放、有限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将它搞掉(通常是午饭前一两个小时)
3、上课期间可以读读/重读文学作品。当然,你是来不及的……
好好羡慕那些(文学)家底殷实的同学吧!
4、搜索志同道合的同学,增加交流的机会。线下刷脸在我看来是蛮必要的。
最后,学习收获一定是和输出成正比的。
The End
阳志平春季大课
认知写作学第四期限时热卖中!
3 月 6 日开课,马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