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过去十年中国整体经济走势是上升的,投资回报率处于高位,大量资金涌入一级市场,但一级市场没有那么多好项目,导致一级市场好的项目价格扶摇直上,现在宏观经济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经济运行在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亦会发生变化。从投资人角度看,未来的投资回报将是一个挑战。
第二,在美国医药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两个估值逻辑是不一样的,医药行业因为需要各种实验及政府审批,投资人与企业拿实验数据说话,对估值也相对理性。但创新性强且好的互联网企业,估值可能会是一路高歌猛进,估值三级跳市场发展比较快速,目前国内医药行业估值有互联网化趋向,一些早期医药项目,或还没有数据,刚开始的估值,就接近美国上市公司有临床数据的市值,有一批新兴投资机构进入医疗健康产业活跃于市场,也推动着市场前进。
第三,一级市场好项目的价格越来越往上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在往下降,现在开始投进去的项目,大约4到5年后退出,投资人在思考未来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是往上涨还是往下降?如果未来大概率事件是往下降,投资机构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压力。另外企业家拿到很高的估值,企业在后面做不出来,对企业也不是一个好事。目前有些研发企业研发投入期还没有收入,在中国目前制度下还上不了市,但是公司估值已经超过了在纳斯达克同类企业的价格,到国外也上不了市,其未来的发展值得关注。
第四,细分市场的吸引力。目前资本在医药的每个领域主轴上已经投了一大圈,行业领域越来越细分,到最后大家真的要冷静思考,企业所在的细分领域天花板在哪?是否可以用钱把它给砸出一个新的市场创造更大的需求?还是只是前期投资人与企业家一直在不断的往上推高估值?实际天花板就在那里没有什么改变,现在部分项目已经发生这个情况,还有一批投资者前仆后继加码,而高估值不等于退出,对于投资机构的投资回报率形成挑战,这也是我认为细分市场的致命吸引力。
第五,存量投资的消失。之前一级市场还有一些已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当时你只要抓到项目上市,都能赚钱,那时是在做一级市场套利交易,是大环境的红利。现在传统的存量已经没有了,医药产业所有你想到没想到的都被人投了好几轮了,过去中国经济整体快速上升时,不管你的项目是一般的还是好的全上去,以前你可以说我跟某个产业园区熟,跟某个协会很熟,在各地有成熟的企业可以投资,但现在存量已不在,这时候你再讲跟谁很熟已没有太大用处了。原因是所有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尤其医药企业培育时间更长,当资本把存量的投完后,那个时代就已经结束了,未来的整个国内经济开始调整,不再是一路冲刺,产业开始分级化发展,原来的创业及投资模式已不可再重复,未来医药产业增量投资的模式将成为新常态。
增量投资成为常态,当目前很多好项目对VC投资机构价格太贵时,将迎来一批早期投资机构,投资于早期并创建项目。中国有一个产业已经形成增量投资生态链,就是IT,互联网,目前它已没有存量,有一批天使投资不断地创造项目,做增量投资,为成长期及较晚期的投资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项目源。目前创新工场就是中早期增量投资的代表机构之一,研究趋势,寻找团队,引进资源,深度孵化创业,李开复老师是最早推动AI创业的投资机构之一,之后做了很多的布局,包括设立 AI 研究院,组建创新团队等,了解全球产业链,对产业方向、技术发展及趋势深刻研究与理解,预见下一个风口,系统的创建与发现相关公司,创造下一个价值增长点。
第六,创业家(Entrepreneur)与技术创业者的认知差异。技术创业者或部门主管对自己熟悉与关注的领域,有足够或较好的专业知识与积累,关注于做的是5公里深的工作,而CEO因为组织架构有不同的部门,要协调处理内部与外部的不同专业或自己不熟悉领域的事,他们不单要了解深度同时还要做5公里宽的事。如果给CEO在不同的部门掌握的知识以0~10分打个分数,你会发现很多技术创业者在很多部门是拿不到分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