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节气,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自是小学课本上的
节气歌
。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日
立春
,占的是“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第一个春,这就意味着新一年的春天由此开始了。
在
《礼记》
的记载中,立春是“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
”的一个节气,而按照习俗,这一天我们应该吃春卷,吃萝卜、姜、葱、面饼等来“
咬春
”。
指导着古代农业和生活的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可它却有着漫长到惊人的历史,并且在2016年被评为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就先从它的形成开始,聊聊一个关于
节气由来的轶事
。
提及《千字文》,前两句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说的是宇宙刚刚形成时一片混沌的模样,但它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这次我们要介绍的是里面关于节气由来的传说:
律吕调阳
。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
律吕
是中国的一种
音律体系
,由六律(六阳律)和六吕(六阴律)组成。
十二律吕分别都有它们对应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古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而在律吕调阳中,律吕一开始便是
为了划分农时而发明的
,在之后的过程中它发展成了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多由竹制或金属制成。说得再通俗一点,律吕最后变成了
古代的定音器
。
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律吕管的相关记载,首先是
《吕氏春秋·古乐》
的:
然后是
《汉书·律历志》
中:
这些文字等更多记录都解释了律吕管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将
十二根竹管
从高到低
地排列起来,其中最长的九寸(在古代,九被认为是极阳之数),最短的四寸六分。
上
端
一律
齐平
,
下
端
成依次递减的
斜面
。然后插到土里。
六律的第一根竹管被命名为黄钟,六吕的第一个竹管被命名叫大吕,所以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做“黄钟大吕”。
接着在空竹管里面灌满
暇莩
(xiá fú),这是一种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轻而易飞。
最后要在这些竹管的周围遮上布幔,
筑起外室
,避免任何风吹进来。
至此,律吕管算是全部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