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热文在朋友圈疯传,说是
Facebook
降维打击腾讯阿里,美国将夺取数字霸权,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再次激起了一阵焦虑。
缘起
Facebook
,要在明年面向全球用户发行一种利用
区块链
开发的数字加密货币
Libra
(天秤座),这个货币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无国界;第二,没有手续费。
由于
Facebook
在全球有
27
亿用户,于是作者认为,经常降维打击别人的阿里腾讯,将被
Facebook
降维打击。
作者给出了理由:“因为无国界意味着根本无法跨境监管,而没有手续费意味着支付宝、微信钱包将受到沉重打击,紧接而来的是对电子商务支付模式的颠覆。”
作者还得出一个结论:“我相信腾讯、阿里现在非常紧张,中国的监管部门也很紧张。”
说的好像
facebook
中国能用似的
。那该怎么看待
facebook
的这个大举动呢?
首先,有几点的确是事实:第一,
Facebook
是要打算推出
Libra
加密数字货币;第二,
Facebook
还打算拉上几家支付公司
VISA
、
MasterCard
、
PayPal
等;第三,已与美联储进行了沟通。
但是我认为,
Facebook
用的这个技术不但无法降维打击到腾讯阿里,反而可能血本无归,最后做成一个半死不活的鸡肋,真得罪了美国的金融资本家,搞不好小扎(扎克伯格)自身难保。
先从技术上来看,区块链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中国很多大学、大公司都在研究(华为、阿里、腾讯、百度),实际应用也比国外普及很多,很多
骗子
包括
传销
早就在用了。
3
月
30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第一批),第一批共有
197
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涉及到
164
家公司。
另外,从
Libra
的架构上,我没发现它跟支付宝或者
Q
币
有什么本质区别。根据《
Facebook
加密货币白皮书》,
Libra
是一种稳定币,有真实资产作为储备。
稳定币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来说就是币值稳定。如何才能保证币值稳定,那必须是跟法定货币挂钩,在美国自然就是跟美元挂钩,也就是
1
美元
= 1 Libra
。
你账户里有
100 Libra
,就相当于有
100
美元,这就是稳定币。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有
100 Libra
呢?要么自己充值,要么别人转给你,要么自己抢红包,
要么做梦
,但不能挖矿。
你这里充值了
100
美元,你卡里就少了
100
美元,这
100
美元被转入到储备金中去了。你提现的时候再取出来回到你账户。
说到底,它就是个
Q
币的升级版(能提现,消费场景更多),可能还赶不上支付宝,因为支付宝里的余额宝还能有
2~3%
的利息。
要知道支付宝诞生于
2004
年,
Q
币诞生于
2002
年,现在都
9102
年了,
Facebook
才搞出这么东西,咋评价呢?我只能说——吃翔都赶不上热的。
那为什么很多人吹捧这
Facebook
的
Libra
呢?这个跟有人吹捧美国绕过
5G
直奔
6G
,降维打击一样,其实都是一些美国的仰慕者吹捧出来伪概念,给美分公知提供舆论武器的。
虽然扎克伯格没赶上热的,但毕竟准备吃了,并且也准备大干一场,因为美国的移动支付实在是太差了。
2018
年,中国移动支付
605.31
亿笔,金额
277.39
万亿(包括转账),要知道我们的
GDP
才
90
万亿,是全国
GDP
的
3
倍还多。而美国
2016
年报的移动支付总额才
1120
亿美元(
2018
年没查到)。
在中国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在街边买烤红薯,或者是在边远的农村旅游,亦或是上街乞讨,都可以用手机搞定。
中国的移动支付,活生生解决了两大头疼的违法犯罪问题:第一是假币的问题;第二,盗窃抢劫问题,因为钱在手机里,手机时刻攥在手里,你抢吧会留下转账痕迹,警察随时上门……
正是扎克伯格看到了美国移动支付的落后,所以才想依靠
27
亿用户,做一次勇敢的尝试,但前景根本没有那么乐观,能活下去已经不错了,搞不好会拖累
Facebook
和他本人。
因为美国移动支付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并不是因为没有
Libra
。美国移动支付为什么不发达呢?
第一,美国社会生活习惯决定了移动支付不好推广。
美国的信用卡非常普及,而且非常先进,非接触信用卡直接晃一下就行了,不用打开手机扫码。
为啥大家都刷信用卡,因为美国是个消费驱动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是月光族。所以白宫关门半个月,公务员就上街了。
这样一来,谁用现金反倒成了另类。谁要是拿着
100
美元的大钞,搞不好会迎来大家异样的目光,不觉得你是大款,而是会觉得你是逃犯,还可能招来警察。
另外,美国人出门必须带驾照,相当于身份证一样,还得带各种超市的会员卡。由于信用卡也不是随处能用,必须随身带一点点现金,包括付小费。
也就是说就算有移动支付,也得带钱包,也不在乎多一张信用卡,有了信用卡,移动支付就有点多余了。
第二,之前的移动支付对小客户极不友好,费率高
。比如
Paypal
,每笔交易成本高达
3.9%+
每笔
0.3
美元,即使是大客户,费率最多也只能优惠到
2.9%+
每笔
0.3
美元。
每笔
0.3
美元(
2.1
元人民币)什么概念,就是街边买一杯
3
块钱的豆浆,手续费高达
2.1
元,这买卖没法干了。
为啥收费这么高?是
Paypal
太贪了吗?不是,而是美国的复杂的银行体系决定了他必须收这么高的手续费,不然就赔死了。
支付宝却反其道而行之,单月
2
万以下完全免费;
2
万以上只加收超出部分的
0.5%
费率,这几乎就是免费。所以支付宝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简直是小商户的天使。
那么问题来了,
Facebook
也需要面临美国复杂的银行体系,因此要么他自己倒贴钱,要么提高手续费,两条都寸步难行。
第三,银行体系决定了美国移动支付寸步难行。
随便找个中国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都有一张甚至几张四大国有银行的银行卡,四大国有银行,基本上覆盖了
90%
以上的用户。
美国有多少家银行呢?
美联储承保的银行,
大大小小共有
7000
来家,而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还有亿万多家信用社。想搭建一家跨银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头不大才怪,跨行交易成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但支付宝就不一样了,
2005
年,支付宝只支持工行、农行,有这两个行的已经占了一大半人口。
2015
年,支付宝可以支持
80
家银行,基本无死角了。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议价权在支付宝,谁家的银行卡不支持支付宝,谁就会被孤立,因为不方便而被用户打入冷宫。
第四,美国手机信号差,很多应用场景没法用移动支付。
移动通信质量好是移动支付的基本条件,但这一点美国显然做不到。
在美国,很多稍稍偏僻的地方干脆就没有信号,因为这类地方对美国的运营商来说,用户少、投资收益差,有权利不投资。
比如我们经常在电影院门口临时团电影票,或者在饭店临时团一张优惠券,如果没有信号,这种移动支付的体验是非常糟糕的。
你想想,要是服务员对你说,您出门左转坐电梯下楼,出门过马路,再往西
30
米,那就有信号可以买电影票了,估计你转身回家的心都有。
相反,中国搞了很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固网还是无线网,都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国有企业的优越性。
比如国内装宽带,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你想办理只要手续齐全,在
24~72
小时之内一定能搞定,甚至手续还可以上门办理。
如果使用过程中有故障,或者信号不好,只要拨打运营商的电话,
24
小时内一定会帮你办好。中间如果对服务不满意,可以一直投诉到底,几大运营商没有一个护短的。
去年夏天晚上十一点左右,小区用电负荷高峰期突然断电,当时我就很沉着,因为我记得合肥电力公司这边,要求工作人员半小时必须到场,
2
小时必须修好,不然会追究不同程度的责任。果然片刻之后,就修好了。
这在美国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们不可能
24
小时服务,休息时间绝对不会上门,预约之后许他违约而不许你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