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赋予道教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于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开幕式致辞(摄影:蓝希峰)
道通天地,涵养万物,乃教之本;德贯古今,以德润生,立德树人。“道”通行于天地,无所不入,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故,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畸【1】。道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一种凝聚着智慧的思维方式。所以道教的主旨不是叫人信而是教人学会思考。祖師慈愿,便是造福民生,天下安宁,驱邪降魔,浩然养生。我辈之人,当以宏我教之玄理,德化万民以兴国祚为已任。以下结合我三十多年修行的一点心得,参取众说,夙夜匪解而为之,以期传我教大道与心性修持功夫于万民,为今之用,益今人之心智。还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用,藉此盛会与众位大德贤达、博雅君子共宣我教玄理之圣义圣解,以破众生之惑,启当世之迷,如信众,道友,闻之能由此而得以通悟,共由闻道、悟道、修道、行道而证道,则祖师无量渡人之愿可偿,忧道不明之怀堪释矣!
《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2】”。
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3】”。
管子曰: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为道。
葛洪祖师曰:道者,万殊之源也。
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开幕式举办地——玉虚宫(资料图)
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於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4】。简单的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生化运行之客观的、自然的规律所在。所以我们说“道通天地”,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总根据。而如今已经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冷了加衣,饿了吃饭,这是自然规律,是道。质量差的东西价格低,质量好的东西价格高,这是市场规律,也是道。“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甚至庄子说盗亦有道,”俗话说鱼有鱼道虾有虾道。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所以庄子说:“道在屎溺。”孔子说:“道不远人”。王阳明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管子说:“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5】。”它的施用范围之大小,由家而乡而国而天下,“小以在小,大以成大【6】”。历代圣贤在其著作中都有关于此的论述,或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7】”。抑或说:“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8】”。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的生命和智慧都源于道,须臾不可离道,人间有七十二亿人就有七十二亿种“道”。一个人,想要把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处理好,过上更好的,平安、顺遂、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不知“道”。然而,光是知“道”还是不够的,还得做到。时下的人很喜欢问:“为什么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知“道”而做不到,道是道,你是你。要知道又做到,《管子·内业》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也就是说人得之于道就是心得之于道。原来我们的心才是我们命运的主宰,那么,如何才能使道驻于心?“致虚极,守静笃”。“扫除不洁,神不留处【9】”。如何扫除不洁?“澄其心,遣其欲”。那么问题来了,“心”是什么?遣欲为什么要澄的是心而不是脑?
《难经·四十二难》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古人形容一个人忧虑、纠结时常说“心有千千结”,心又怎么可能会打结呢?那是因为,当我们的心神受到外界的干扰,心出现一定的负荷后会找出路将这些负荷往外移,而因为心脏与小肠相表里,这些负荷就移到了小肠,所以这里打结的实际上是小肠,这个打结的后果,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消化不好,腹痛,脸色苍白等等。由此可知心主神、心藏神,是心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这里的“神”统指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包括了人的思维、意识、知觉、感觉、情感、记忆、智能、意志等多方面的功能活动而不是单单指意识。《内经》的“心主神明”说是我国古代医学藏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神明所主之脏是心而不是西医认为的大脑!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所主,这是对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背离。一个人不太高兴的时候,人们常说这人“心情不好”,为何不说这人“脑情不好”呢?面对一个坏人时,人们常说这人“没良心”,为何不说这人“没良脑”呢?这说明其实道和医的理论自古就深入百姓生活当中了【10】,正是我们常说的医不离道,道不离医,医中有道,道中有医。而我们所说的“道”并没有固定的住所,善于修心的人才能使它安处下来。心静而气脉通畅,道便可以留止。凡道无所,善心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11】这个受道之心,管子称之为“精舍”,庄子称之为“心斋【12】”。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杂念,使心志专一,然后就能虚以待物。心志专一了,自然心就安了。虚,是心境修养最为关键之功夫!而“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人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本性其实是超越善恶之心,无知无欲、恬淡素朴的。但是人被情欲之私所隔,忘本逐末,竟昧其真;故元和之正炁,纯静之天心失矣【13】!所以,心乱是因为充满各种情绪和欲望,将这些情欲除掉,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了它的自然本性就会重新回归。所谓“无烦无乱,和乃自成”,当你明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4】”。知道五音五色五味驰猎禧乐会使人迷失本真,不断给自己的欲望做减法。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5】”时,自然“心澄而欲遣”。你会发现当你做到“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则“福将自归【16】”。而“道”亦自明矣!
是以:
无求,才觉人情厚。
克己,始知世路宽。
虚心,方得映万法。
唯道,可以通天地。
这,就是如何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得道成仙的真相!
百度里搜索出的“德”的解释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有云:“德者,得也”。也可以说得而有德谓之得。
管子曰:“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17】”。
“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道教以道立教,以德化人。德无道不生,道无德不载。清代伍柳派祖师柳华阳真人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18】道家亦自古提倡为政者的品德修养,主张德智相养,仁义之行亦属于德的范畴。《宙合》谓:义立之谓贤,《枢言》强调“德盛义尊”《管子·内业》云:“德成而智出”“正形摄德”又说:天仁地义。《管子·宙合》中主张主政者必“周于德,审于时”德指主政者的品德修养及见识。并同时指出主政者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须深化修养,端正品行。即“正而视,定而履,深而迹【19】”。而成功的方法,也一定要有法度,同时要审时修德【20】。长真真人谭处端也曾说:“为官清政同修道,忠孝仁慈胜出家【21】。”
而在当今,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学习(2016年12月9号)时发表讲话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16年3月16日)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中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它需要道德基础,”可见不论古今,立德、修德之于个人、社会都非常重要。做人做事第一就要务当为立德修身。
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道教以仁、义、礼、智、信为心之五德。而道教的养生功夫,首先就是养性修德。所以道教的五德中还包含着养生思想,如”仁可以使肝魂相安,义可使肺魅相合,礼可使心神相合,智可使肾精相合,信可使脾志相成【22】。”三丰祖师认为,欲求长生,必当“知为人者必先有心之五德,而后有身之五经。仁不绝肝气生,义不绝肺气平,礼不绝心气明,智不绝肾气灵,信不绝脾气醒【23】”。葛洪祖师认为:“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一陰一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24】。”他还指出有“六害”会妨碍人们延年驻颜的努力,因此,人们必须薄名利、禁声色、远货财、少吃厚味、除佞妄、去忌妒,这才是最好的修身之道。所以,以德修身也是养生的重要根基。
明道体道,须先修德;为官从政,须先修德;养身健体,须先修德。如何修德?老君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25】”。
德从心修,常抱善心,无为而求,内修清静,寡欲无争。
修“德”首要慈,老君告诉我们,以一颗慈悲心宽容心对人对物,就是修持德行,累积善功。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宽容别人,不苛求。“和其光同其尘【26】”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27】”。
次要俭,俭者寡物欲也。慎子云:恭俭以立身,坚强以立志。诸葛亮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8】”。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记载的鲁国大夫御孙曾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还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三者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者,不争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9】。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古今之至德,莫过于此。不仅如此,还要谦卑,《周易》云:“谦,德之柄也。”故德生于谦卑。要使我们的修养达到极其微妙无所不通“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30】,”关键在于虚心,不自满,故老君云:“保此道者,不欲盈【31】。”心中有德便能涵容万物,“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32】”。 最后还要坚持,我们常听到“功德无量”这句话,德是由功所累积而来,而功是由善所积。《荀子·劝学》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古语亦有云要列仙班必须有三千功,八百德。所以我们要不以善小而不为,“聚小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天心居北极而众星拱,东海纳细流而百脉归。人若能静心养炁,何虑道德之不成哉【33】”。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是以倡道德必能使万民正,“万民正则四方正,四方正则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34】”。是时,天下将为臣者忠,为子者孝,为士者守圣贤之彝典,为民者畏国家之法度。
从来没有一个民族的宗教是这样与百姓的起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宗教(资料图)
今年的农历春节,中国带动世界进入“春节时间”。“中国风”吹遍五洲,“中国红”红正遍全球,春节跨越国界,引发共鸣,成为“世界节日”,正是它所承载的,是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是立足千年传统的“东方智慧”。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源,亦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之本【35】。我们的祖国不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还是唯一5000年灿烂文明传承未曾中断的国家。而以”道”为最高信仰,以“敬天法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济世利人,慈善为本”为基本教义的道教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延绵和丰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说:“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从来没有一个民族的宗教是这样与百姓的起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宗教,他几乎可以覆盖一切,他深深的溶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他是有生命的文化,带着温度的文化。这个温度值来自于千百年来世俗生活中,被人们所传递的温度!他散发着一种温和包容宽厚的光芒,鼓舞着人们谋求现世的安乐、太平、健康,而不必寄望于飘渺来世的幸福。面对不同文化时,道文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也是历史上多次异族入侵却最终被同化消融,变成带着大片的土地和人民投奔中华大家庭的原因。他从“追求长生”的朴素认知开始,深深扎根在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各族人民虽风俗各异,甚至十里不同音,但尊老爱幼,敬奉祖先的传统都是相同的;对生命和伦理道德的尊重都是相同的;对家庭的维护和看重都是相同的;这些相同构成我们生活中最温暖的部分。这份暖意,消弭了民族的界限,跨越了阶级的鸿沟,让我们的文明历经5000年风雨依然屹立于世界,让五十六个民族可以其乐融融地生活在同一个祖国大家庭中。道教文化是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的总汇。《肘后备急方》《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周易参同契》等道教经典的合理内核不仅可以考之于古,而且可以验之于今,直接运用到今天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这种大彻宇宙,无所不包的“道”;这种“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36】”的“德”;不仅是属于过去的,更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要使道教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关键是要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道教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我们道教要在当今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承担起伟大的历史使命,就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赋予道教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奉献!
【1】《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陈鼓应2016商务印书馆出版399页
【2】《清静经》
【3】《庄子注疏》2011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136,137页
【4】《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 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188页
【5】《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 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96页
【6】《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陈鼓应2016商务印书馆出版
【7】《道德经》五十四章
【8】《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 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207页
【9】《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 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120页
【10】 wenjie2011 《脾胃》
【11】《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 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86页
【12】《庄子注疏》 2011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 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13】《伍柳天仙法脉》2012年6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318页
【14】《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15】《道德经》第十九章
【16】《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112页
【17】《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 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126页
【18】《伍柳天仙法脉》2012年6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318页
【19】《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 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 57,58页
【20】《管子四篇诠释》“成功之术,必有巨获;必周于德,审于时。时德之过,事之会也,若合符然。”陈鼓应 201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73页
【21】《水云集》
【22】《无上秘要》《道藏》第25册339页
【23】《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6页
【24】《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 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25】《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26】《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27】《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28】《诫子书》
【29】《道德经》第八章
【30】《道德经》第十五章
【31】《道德经》第十五章
【32】《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33】《伍柳天仙法脉》2012年6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318页
【34】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之《贤良对策》
【35】2017年2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
【36】《道德经》第二章
1.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3.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