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话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中央政府对这个问题也是十分重视,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很多丘陵山区地块零散,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全面实行规模化经营,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这样就有了一个冲突:小农户究竟如何才能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很长时间以来
人们有一个观念,认为小农是没有效率的,必须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改变农业的低效率状态。
一些地方发生“土地被流转”,“农民被上楼”的情形,就是这种观念下的结果。
事实上,规模化经营并不是农业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条件下,现实中反而导致大量耕地的非农使用,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
而且,在农村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与城市接轨的阶段,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土地流转还有可能让农民失去最后的生活保障。
现代农业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应用现代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我看来,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由凭农民经验的传统农业转向依靠科学技术的
科学化农业
;二是广泛运用工业化成果,把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物质能量投入到农业当中,由手工劳动方式的传统农业转向依靠先进工艺流程与管理的
工业化农业
;三是农业生产要走向专业化,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转向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的
市场化社会化农业
。因此,
科学化、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应该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但在不同的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区域可以通过改变技术条件,实现“智慧农业+资本农业”;有的可以通过改变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的“工程化+规模化+专业化”;有的可以通过改变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品牌化+人本化”。
至于不同的区域以什么方式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视区域条件而异,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方向与模式。
我的家乡在江西吉安,那里属于丘陵地貌,一个村落与另一个村落之间隔着数道山,土地零零星星分布在这些丘陵山堆之间,很难出现连片大规模的土地。据2016年的统计,全市214个乡镇,103万户农户,405万乡村人口,耕地总面积665万亩,按此计算,户均耕地面积6.5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如果要以规模为现代农业的标志,2014年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177.3公顷,大约是2660亩,那在我们家乡需要409户农户,1660位农村人口所拥有的耕地聚在一起,才能达到这样的规模。而且,即便能够凑齐这样的耕地规模,由于山区的阻隔,也没有办法实现土地连片,因此要实现美国现代农业这样的规模化经营,实在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如果不能扩大规模实现外延式增长,还可以想办法通过改变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内涵式增长。因此,改变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手工劳动的技术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以来是家乡人民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努力方向。现在回到家乡看到弟弟种田,跟我儿时在家的种田方式方法已经完全不一样:直播替代了移栽,再也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再也不用挑猪粪和铲草皮积肥;机械替代镰刀,再也不要勾腰弯背收稻子。村里有人买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甚至还想买喷农药的无人机,农业服务外包的发展,使农户再也不必束缚在土地上脱不开身。以前双抢季节干农活要花十至二十天,现在使用工业化技术之后,只需要两三天时间在家看顾,剩下的事情就是支付服务费,一切问题均由专业化服务来完成。
因此在山区农村的很多村庄,流转的不是土地而是服务,规模化的不是土地而是农业服务。
不过,像我家乡这样的山区,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仍然是相对比较低层次的。发展“智慧农业+资本农业”,“工程化+规模化”这样的现代农业,在我家乡的山区农村尚没有这样的条件。
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
智慧农业,工程化农业,都是需要巨大初始投资的农业,但象我家乡吉安这样的山区,地方财政的力量还比较有限。我粗略比较一下我工作所在地镇江市,人口318万,2018年
地区生产总值4050亿元,财政收入301亿元,而吉安市人口530万,地区生产总值1742亿元,财政收入280亿元。地处苏南地区的镇江市,农业也还没有走到
智慧农业、工程化农业和大规模农业的地步,吉安的山区农业,要走到这一步就财力而言尚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的支撑,吉安目前的城镇化率大约为51%,全国为60%,我生活的镇江市达到了71%。吉安市跟全国水平相比相差近10个百分点,跟发达地区相比相差近20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吉安市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还是以跨区域转移为主,大多数农民仍然是处于“候鸟式迁徙”中,农村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打工经济”特征。如果以发展智慧农业、工程化农业、大规模农业的要求,还将会有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如果不能被本地城市化发展所吸纳,从几十年的
发展经历看,异地迁徙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我认为像我家乡吉安这样的山区农村,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适度规模,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注重塑造区域品牌和个性化,通过市场创造来实现农业报酬递增!
因此我要说,山区农村农业的发展要有新思维,那就是
通过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和规模化,替代传统思维中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从现在的农村实践看,
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规模化,可以跟土地经营权分开,不需要以土地经营权集中为条件,从而不用改变小农户经营的山区农业产业组织性质,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生产,从而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
事实上,对于山区小农户来说,土地规模多大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