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4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4 小时前  
政事儿  ·  深夜通报!“郑总”已被刑拘! ·  2 天前  
政事儿  ·  普京:俄军越过库尔斯克地区俄乌边界 ·  2 天前  
底线思维  ·  美国的海外干预,日渐暴露出三个弱点 ·  3 天前  
半月谈  ·  DeepSeek搅动寒假作业,基础教育与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对上笑脸,对下冷脸!​不作为干部长啥样?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9-10-26 11:22

正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事业发展新要求、群众办事新期盼, 少数干部仍然执迷于当“太平官”,既缺担当又少作为,贻误事业发展,群众不满意,自身也可能受到纪法处分。

记者集中梳理近年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不作为典型案例,结合基层干部群众和纪检监察干部的反映,给不作为干部“画像”。

不作为干部长什么样

不作为干部虽然岗位、职务不同,但大多具有相同的“相貌”。

脸: 对上笑脸,对下冷脸。 受访基层群众说,不作为干部大多长着一张“阴阳脸”,对上级热情洋溢,笑脸相迎,对群众和下属的事不上心、不积极,还经常摆出一张“冷漠脸”。

广东省纪检监察机关今年7月的通报显示,揭阳市揭东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的一名股长在工作中屡次以缺材料、填写不规范、没时间等理由“打发”群众,本该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的业务在他手里得10个月才办结。

不作为干部的这种“变脸术”,不仅丢了自己的脸,更寒了百姓的心。

嘴: 调门高,喊口号。 今年4月,山西省浑源县原县委书记张清河因不担当不作为、受贿等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张清河曾在媒体上侃侃而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集中优势、精准发力,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脱贫攻坚连战连胜”。但实际上,他对恒山景区周边的私挖滥采问题默许纵容,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排名落后。

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不作为干部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轻飘飘,对上级政策和要求不落实、假落实,或打折扣、搞变通,稀释了政策效应,贻误了地方发展。

肩: 不担当,回避问题矛盾,推卸责任。 纪检监察干部说,不作为干部普遍肩膀不硬,遇事不是躲就是推。

今年1月被“双开”的山西省运城市林业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建刚就是典型代表。李建刚是当地有名的“三不”局长:不执行、不贯彻、不作为。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大问题上,他一拖再拖,而且振振有词:“林权林地权属确认矛盾纠纷比较大,我担心引发老矛盾,诱发新矛盾。”

一位纪委干部说,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容易带坏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影响尤其恶劣。

手: 袖手旁观,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冷硬横推。 去年10月,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一些群众反映,所居家属院地势低洼、污水内灌,厕所也无法使用,希望对院内已封堵的公厕进行改造。对群众这一合理诉求,陵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张洪勇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厕所问题长时间未能解决。今年6月,张洪勇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受访基层干部说,不作为干部大多缺乏群众观念,对群众诉求漠然处之,袖手旁观,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深了矛盾,破坏了干群关系。

脚: 走过场、走形式、走秀。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的一个村为套取产业扶贫资金,将引进的62只黑山羊虚报成462只。验收时,这个县畜牧水产局的多名干部没数清到底有多少只羊,便出具了“经现场查看,已完成建设内容”的验收意见,导致1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被套取。今年5月湖南省纪委通报,这几名干部因不负责、走过场受到处分。

受访群众说,不作为干部干工作、搞调研,往往“走秀不走心”,不负责、不深入,得过且过,不利于事业发展,还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几种不作为要不得

一些纪检监察机关负责人和基层干部分析,不作为干部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相貌”,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干部信仰信念、宗旨意识缺失,缺乏对党和国家事业、群众利益的责任心。

同时,受自身能力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问责泛化等内外环境因素影响,有的干部存在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现象。

有的因个人信仰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而“不想”作为。

记者调研了解到,个别干部头脑中仍然有“只想当官,不想干事”的念头。山西省晋中市今年初查处的一起案件中,因为领导干部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一个县1400多户贫困户的种粮特惠补贴被耽搁了2年之久。

晋中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王卓帅说,这些问题干部在工作中忘记了初心和使命,对群众没有感情,干群众工作不上心、不积极,损害了群众利益。

有的以本领恐慌为借口“逃避”作为。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干部因为年龄、知识水平等原因,在开展工作和为民服务过程中,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顶用,适应不了事业发展需要。山西省一位50多岁的扶贫工作队队员对记者说,自己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能脱贫,也不会用电脑填材料,只能在村里劝劝架。

受访纪检监察干部认为,因本领恐慌引发的“不会”作为现象,往往成为一些干部不作为的理由和借口,在认识上有害,实践中也站不住脚。

有的地区和单位存在的考核机制不健全,让有的干部“不愿”作为。

受访基层干部反映,有的地方由于考核过粗过泛,干部的日常工作表现并不与考核挂钩,与工资、绩效相衔接的奖惩机制也没有落实,“干多干少一个样”仍是一些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此背景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了有的干部的选择。

还有受访基层干部反映,部分地方存在“甩锅式问责”“以问责代管理”、诬告等问题,使干部认为“谁触碰问题谁倒霉”“干得越多错得越多”,因此“不敢”作为。

山西北部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为解决扶贫养懒汉的问题,他曾提出把投入养猪企业的资金分红变成等价猪崽分红,这能激发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又比单纯分钱效益高。但当地有告状风气,一些乡镇干部担心“懒汉”上访闹事,最终放弃。这位干部无奈地说:“一旦有人告状,问责肯定落到头上。”

营造奋发有为的干事氛围

受访干部群众认为,解决干部不作为问题,既要唤起党员干部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更要完善制度,营造人人干事创业的氛围。

首先,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唤起初心,增强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干部履职能力,切实担起肩上的职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