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收视与口碑双赢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因被盗播引发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本文作者认为,从小说原作到电视剧本,再到电视剧拍摄、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湖南卫视以2.2亿元的“天价”购得首播权,既是作品及其创作群体的胜利,也处处闪现出著作权的魅力,而盗播事件发生后,《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组及广大网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如何以知识产权的名义守护《人民的名义》,您有何高见?
原标题:《人民的名义》热播知识产权升温
近日在湖南卫视热播的55集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以宽阔的视野、不凡的视角关注重大现实题材,主题鲜明,立意深刻,故事情节宏大曲折,角色刻画丰满生动,好评如潮,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和观众认可度。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成为名副其实的收视与口碑双赢的“神剧”。毋庸置疑,从这一作品中,也可看到优秀著作权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当初,在多家电视台的竞争中,湖南卫视豪掷2.2亿元,购买了《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独家首次播放权。正剧卖出天价,这是近年来电视剧版权运营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之一。参与电视剧拍摄投资的6家投资商,当初都是抱着“赔本”的心理义无返顾地去精心打磨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反复修改剧本,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邀请了40多位公认的实力派老戏骨同台竞技,实力强大。正是有了他们的高质量创作、高水平表演,才将剧中人物塑造得真实生动,丰富细腻,入木三分,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剧中人物达康书记、亮平检察官等迅速成为网红,甚至成为微信段子上的新偶像,“霸屏”风头之劲丝毫不逊于潮男潮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效益显著。应该说,从小说原作到电视剧本,再到电视剧拍摄、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天价”购得首播权,既是作品及其创作群体的胜利,也处处闪现出著作权的魅力。
令人欣慰的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3月28日开播以来引发全民热议,由编剧周梅森创作的同名小说原著也随即登上图书畅销榜。据该书出版方公布的数据,截至4月15日,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先后6次加印,最近10天销售突破100万册,累计发行118.3万册。作家周梅森以1400万元的版税,在近日发布的第11届作家收入榜上雄踞榜首。从该小说及其改编的电视剧“大热”的现象来看,不能不承认,这是主旋律小说创造的新奇迹,也是原创小说作品及其改编电视剧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典型范例,更是著作权运营的一大亮点。
值得称道的,还有《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组及广大网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电视剧热播本来是件好事,可首播尚未播完,网上竟然出现了全本盗版电视剧,在此行为遭到网民抨击与抵制的同时,剧组与电视台也对此高度重视,专门发出一份“打击网络侵权盗播的媒体联合声明”,表示要共同维护著作权方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盗版及非法传播行为,伸张正义;希望有关部门查处;呼吁有关网络平台尽到管理责任等。由此可见,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自觉依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发现问题及时寻求途径进行维权的意识有了显著提升。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离不开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出版单位共申报出版图书31.9万种,当年备案电视剧近千部、超过3.5万集,数量均创新高,反映出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呈现井喷之势。原创作品的繁荣发展、衍生品的丰富多彩、网络传播的推波助澜,著作权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都为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带来了新课题。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不断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才能催生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人民的名义》之热,才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孙国瑞)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责任编辑:赵世猛 编辑:吕可珂 高云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