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行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原材料工业司紧紧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认真履职,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保持行业平稳增长,较好完成了年初预定的目标任务,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深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联合有关部门分解落实2017年钢铁去产能任务,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截至目前,钢铁行业已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000万吨年度目标任务。
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打击“地条钢”、界定工频和中频感应炉使用范围的意见》,明确“地条钢”的界定标准和范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取缔多年困扰行业发展的痼疾“地条钢”,
实现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
,扭转了钢铁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清理整顿电解铝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赴10省区进行专项抽查,
关停违法违规新增电解铝产能近900万吨。
印发关于企业集团内部电解铝产能跨省置换工作的通知,解决电解铝产能跨省置换难题。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水泥玻璃淘汰落后产能专项督查,通报查处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部署“2+26”城市秋冬季水泥、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错峰生产工作
。
(二)组织实施新材料折子工程,全力落实年度重点工作。发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围绕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推进重点工作实现预期目标。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推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会同财政部编制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并经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启动核能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航空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行业中心建设。开展了国家石墨烯、稀土功能材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备工作,支持北京、江苏、宁波、深圳等地率先建设省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
联合财政部、保监会启动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发布指导目录。
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新材料专业人才培训,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举办绿色建材成果展、汽车轻量化新材料展,及时宣传产业发展成果,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平台。
筹办第五届中国国际新材料博览会。推动民机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实现铝合金重点牌号生产应用。成立石墨烯防腐涂料推进工作组、石墨烯改性纤维和应用开发产业发展联盟。
(三)切实加强引导监管,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推动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组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编制推进京津冀化工生产企业转移退出行动方案。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上报石化产业布局方案、编制发布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完成国家强制性标准整合和推荐性行业标准及计划集中复审,
全年共立项行业标准计划项目719项,申请国际标准补助项目70项,报批标准442项。
制修订肥料分级、通用硅酸盐水泥等国家强制标准。制修订滑石、MDI、铬化合物等行业规范条件。发布《建材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开展自我声明。加强钢铁行业规范动态管理,
撤销29家企业钢铁规范公告资格,责令40家企业限期整改。
组建稀土秩序整顿专家组,构建秩序整顿常态化机制。利用专项建设基金,
完成18个危化品搬迁改造项目,总投资141亿元。
遴选茂名石化智能工厂等1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推动建立危化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轮胎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定期召开运行分析座谈会,研判行业运行形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组织中欧第六次原材料工作组会议和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工业合作分委会原材料工作组会议,深化与欧盟和俄罗斯在原材料领域的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