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奥秘
林少华
《刺杀骑士团长》出版后两个月,村上春树出版了一本访谈录:《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书中谈到如何写文章、如何写小说。他说这方面的规范有两个——
一个是高尔基《在底层》里边说的讨饭或巡礼之类。
一个人说“喂,我的话,你可听着?”另一个应道“我又不是聋子!”讨饭啦聋子啦,如今估计不能这么说话了,但过去无所谓。我还是当学生的时候读到的——若是一般性交谈,“喂喂,我的话你可听着?”“听着呢!”——这就可以了。可是这样就没戏了。而若回一句“我又不是聋子!”那么交谈就有了动感。尽管单纯,却是根本。但做不到这一点的作家世上很多很多。他总是注意这点。
另一个就是比喻。
钱德勒有个比喻:“对于我,失眠的夜晚和肥胖的邮差同样罕见。”假如说,“对于我,睡不着的夜晚是很少见的。”那么读者基本无动于衷,一下子跳读过去。可是,如果说“失眠的夜晚和肥胖的邮差同样罕见,那么文章就活了起来,就有了动感。”这样,“我不是聋子”和“肥胖的邮差”两者就成了村上写文章的范本。
村上还说,这也是不让读者睡过去的两个诀窍。不过,只懂这个诀窍仍是写不成小说的。还必须有写小说的才华或天赋。用村上的说法,就是要有巫女才能。村上认为人的意识出现得很晚,相比之下,无意识的历史要长得多。那么在无意识世界里人们依据什么活着呢?村上介绍说远古社会有巫女或行使巫女职责的王那样的存在。这种人的无意识比其他人敏锐,能够像避雷针接受雷电一样把自己接受的信息传递给大家。而作家可能与此有相通之处。换句话说,
如果把无意识比作一座房子的地下室的地下室或地下二层,那么作家就应该有能够进入地下二层的能力
。村上觉得自己是有那样的能力的。进而断言“完全没有那种能力的人,写小说怕是吃力的吧!哪怕文章写得再好,小说也是写不成的。即使写得成,也找不到读者。”
这让我想起早在2003年第一次见村上时他对我说的话。当时我问他创作《海边的卡夫卡》那样的想象力从何而来。他回答:“想象力谁都有,难的只是接近那个场所。……下到那里、找到门、进去而又返回是十分困难的。我碰巧可以做到。如果读者看我的书过程中产生同感或共鸣,那就是说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
我不是精英不是天才,也没什么才华,只不过能在技术上打开门,具有打开门身临其境而又返回的特别的专门技术。
”
这里所说的那个场所,借用村上的比喻,就是地下二层,即无意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