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培训每日谈
本公众号均为原创文章,是基于张立志本人在多年培训实践中的经验提炼,也有很多是刚刚在培训过程中思考出来的最新技巧和方法。希望通过分享与各位培训人共同成长。让培训人不再孤独,让培训更有价值,让培训这个职业更加体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田俊国:真正厉害的人,总能把自己活成充电桩 ·  23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培训每日谈

一个人做到这两点,没有低绩效

培训每日谈  · 公众号  · 培训  · 2019-05-05 07:05

正文

“这方面我没有经验,我做不到,我缺乏资源,我已经尽力了。”这些外部原因在领导者来看都可以称为“借口”。

记得在国药大学时,一个刚毕业的培训专员第一次独立负责财务经理训练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首先这是我们部门最重要的Sponsor部门的项目,能够赢得财务部的支持对于我们培训预算的申请和执行非常关键;其次这是我们的精品项目,多次在各种排行榜中获奖。她并没有任何独立负责项目的经验,也没有获得更多其他方面的支持,但她第一次负责项目就赢得了满堂彩。尤其是她在项目结束后撰写了几十页的总结报告,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赢得财务总监、财务部长到培训负责人的高度认可。其实也没有人教她这么做,整个报告做得也不能说是完美。然而,我们其他项目负责人都没这么做过,只有她这么做了。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 她用心,她真的是希望把自己的项目做得更好 ,会不断反思和复盘。

所以我们今天要谈的是, 在职场上,要做到“用心”和“复盘”。

用心的人会不断超越自我

前些年,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题很受欢迎,其实细节也源于用心。余世维也在他的培训中讲,他到一个酒店后,前台服务员会说“余先生,您喜欢……我们为你安排了……”他听到后感觉很惊喜;有一次我住酒店,服务员看到我的袜子脏了帮我洗掉,我也很惊喜;有人来找我签字时,在需要签字的地方用便利贴贴出来,我会感觉很用心。

首先,用心的人会全情投入。 什么是全情投入?就是干这个工作时,能够专注投入不留余力。没有看微信,没有去聊天,没有干别的。有个朋友是行政部门负责人,她有个下属,天天抱怨自己工作多,干不完。而她经常会打开微信聊天,然后收到各种快递,下午5点不到就下班回家去照顾孩子。

有一项统计显示,2015年每个人每天看微信的次数至少有14次,去年有50%以上的微信用户日均在微信上90分钟以上。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是一到办公室就会在电脑上登录微信。比如我写文章最快的时候是在飞机上,手机开不了,网上不了,效率极高。

试想一下,全情投入一项工作和应付了事,差别会有多大。

其次,用心的人会多想一步。 多想一步就是不仅仅完成领导要求的工作,而是想到还可以多做点什么。就像是文章开始提到的我那位同事,她会想到再多一些工作。大家想象一个场景:你是如何给别人发方案的?

我见过最多的发方案的方式就是在正文里写三个字:见附件,甚至是FYI。当然如果仅仅是共享文件,你可以一个字都不用写。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发方案时是需要探讨、征求意见、或者赢得认可的。那就要站在收件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所以, 多想一步就是在正文中列出以下信息:1、方案的主体思路;2、内容摘要;3、方案亮点;4、需要征求对方意见的地方。

想想看,如果你是领导,收到下属这样的邮件是不是会感觉很用心?如果你是甲方,收到乙方这样的方案是不是感觉很用心?

所以多想一步,就是能够比要求的动作和标准再多走一步, 想到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如何让对方更便利,更满足。

另外,用心的人会不满现状,想办法做到更好。 凡事就怕认真,职场上就怕凑合。做了和做到是两码事。有一次去一家公司上课,我看到培训负责人手里有一个“培训清单(第七版)”,另外很是好奇。一问,原来这是他自己做的,也不是领导要求做的,他为了把培训做得更到位,自己设计了这个清单,把前中后的各个环节和动作都设计进来,以防遗漏和出错,关键是他自己会不断迭代,都到第七版了。

TCL大学也有一个培训项目设计和运营流程,说是有几十个步骤和表格。在培训界见的大咖比较多,而在市场上得到持久认可的老师们都是迭代的高手,每次都会有新的变化。我的学习设计师项目做到第四期了,而现在的版本基本上比第一期的版本迭代了50%以上。

反思是人脱胎换骨的开始

上文提到的多想一步,希望做得更好,都是反思能力的体现,也可以称之为复盘。在联想, “复盘”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是指工作做完了再回顾一遍, 目的是不断检验和校正目标,不断分析过程中的得失,便于改进,不断深化认识和总结规律。这种工作方法从柳传志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成为联想内部的一个标志性方法。

复盘可以找到工作规律。 如果不复盘,那最多可以称为熟练工,他很难创造;而善于复盘则可以称为专家,可以创造方法论。社会科学中的大部分方法论都是前人在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中复盘而来。在复盘中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方法论。反思的能力就决定了一个人进步的速度。柳传志提出来管理者的三个责任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怎么得出来的结论?复盘出来的。马云在阿里巴巴有执行力三把斧,怎么得出来的?复盘出来的。前文提到的TCL学院项目设计和运营的方法论怎么出来的?复盘出来的。

复盘可以找到进步之处。 如果工作完成了就结束了,那这件事的价值就仅仅体现在这件事本身,而如果进行进一步的复盘,那其就会有巨大的学习价值。在职场上,除了完成工作实现绩效外,获得个人能力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所以显性来看是工作完成,隐性来看是个人能力成长。 两者相辅相成,是硬币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只关注工作完成而忽视能力成长,则很难在后期完成更加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所以,复盘时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些环节可以做得更好,不管是在流程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在国药大学时,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复盘会,在每个人复盘项目时,既是帮助自己成长,也是帮助团队成长,还可以提炼出方法论。所以我们当时提炼出了项目设计和运营的五步法,而每次复盘,还会对其进行迭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