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
一幅桃花坞年画,就是社会的一扇窗,透过它能看清当年的世间百态。
文◈雷虎 图
◈阮传菊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位朋友口中听到
苏州桃花坞地区
的旧城改造,于是就扛上相机,去找唐伯虎《桃花庵诗》中的风雅。到达苏州桃花坞大街后,已经迟来一步,桃花坞周边已被拆成了一片废墟,就连
唐伯虎故居
也已成为断壁残垣。
桃花庵被毁,桃花仙已逝,桃树也不见踪影,心有不甘,扛着相机穿村过巷,终于柳暗花明——在唐伯虎破败的故居旁发现一个幽深的院落,青砖围墙掩不住满园秀色。雕花的门帘上刻着两个俊秀的繁体字:
朴园
。推开虚掩的大门,更有水榭楼台。心中暗喜,决定把这儿当成苏州园林来游玩。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所在地——朴园
|
在树荫底下的凉亭中静坐,只见推自行车的老者,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并行而入。三人且行且谈,见我伸长了脖子偷听,老者才把吴侬软语校为普通话:「小伙子来年画社有何贵干?」
「年画社?
传说中的桃花坞年画社
?」如雷贯耳却一直无缘得见,今天得来全不费功夫。
🌸
当年的四格漫画
🌸
古时,桃花坞大街是苏州才子聚集地,而
桃花坞年画,则是将文人画的风雅通过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来表述
:传递祈福迎祥的《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用来驱凶避邪的《神荼郁垒》、《钟馗捉鬼》;说时事风俗的《洋灯美人》、《苏州火车开往吴淞》;讲戏曲故事的《三笑烟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一幅年画,就是
社会的一扇窗
,透过它能看清当年的世间百态。
清版桃花坞年画:姑苏闾门图
|
清乾隆时期
,桃花坞年画发展至巅峰:
年产量高达百万张
,与天津「杨柳青」齐名,成为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中心。桃花坞年画不仅行销全国,还
远及南洋、日本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浮世绘的形成。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时,年画仍可算得上是姑苏人生活的
必需品
,是每家每户「打年货」时的必备物件。每到腊月,年画艺人就会挑着货担走村串巷。报童卖报时高呼「号外」,而卖画郎则哼着「年画歌」,把年画的内容用歌词唱出来以吸引顾客。
前文提到推自行车的老者名叫王祖德,是曾经成千上万的桃花坞年画画师中的一员。对他来说,桃花坞年画不仅仅是世间百态,更是
家族情怀
。
套色的工具
|
父亲曾经边画《三笑烟缘》的画稿,边和他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晚上做噩梦醒来时胆战心惊,想到门上贴有《钟馗捉鬼》的年画后就宛如拿到了护身符;反映婚丧嫁娶的年画让他懂得了传统礼仪,说民间嬉戏游艺的年画培养了他的情操和趣味——年画之于王祖德就如四格漫画之于现在的青少年,是
了解社会的最重要的窗口
,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童年记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间已经鲜有艺人再从事制作。18岁的王祖德考入苏州工艺美专,开始拾起连父亲也不再做的年画。
成为一个专业的年画画师,一画就是50多年
。
🌸
刻板,一刀错全盘废
🌸
走进年画社,几张木桌一字排开,每张木桌前都坐着一位年青人。一张桌子,
一盏台灯,一张画笔,一把拳刀,一块刻版
,构成了年画师的工作内容。
王祖德最满意的弟子孙一波第一次接触年画是在上大学时。1998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专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开始招收传承人。「当时看到年画感觉非常震惊,苏州有这么好的民间手工艺,我居然闻所未闻」,于是孙一波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报名参加年画社。
桃花坞年画是一门
用拳刀为笔,在梨木作画
的功夫。梨木质地坚硬,木纹细密,要想在上面画工笔,得要有几把刷子。但是要想练出几把刷子,就得首先刷坏千万把。
80后年画刻印师孙一波手握拳刀,在黄梨木上刻印
|
一同进年画社的同学,最终都没能迈过这道坎。支撑孙一波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很简单:「武侠片中,高手在走投无路时,在悬崖上用宝剑把自己的武功秘笈刻出来,太帅了。而
桃花坞年画也是一门快要失传的绝技
,我就要做这一行,用拳刀在梨木上刻《年画真经》!」
于是,那时的孙一波成为了桃花坞年画唯一的传人,
几个老师傅围着他一个人教
,孙一波经常有种错觉:「我感觉自己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而王祖德老师他们一帮人就是江南七怪。」
终于,经过三年的修炼后,孙一波学成了「秘籍」,复原了许多失传的版画作品,其中《一团和气》(雍正版) 荣获山东省潍坊全国年画展金奖。
🌸
套色,给美女上妆
🌸
套色工艺
是桃花坞年画有别于其他年画的独特工艺。从刻版上印刷出来的年画是单一的黑色,「就好比素颜的美女,而填套就好比给素颜美女上妆的过程」,给我们展示套印工艺的,是80后年画工艺师乔兰蓉。乔兰蓉200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年画的创作、是为数不多志愿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的年轻工艺师之一。
套印是桃花坞年画最大的特色,每一种颜色都要刻一套色板
|
桃花坞年画更多的是靠
细腻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和丰富的寓意
取胜,而这些让从小就生长在江南,温文尔雅的乔兰蓉产生共鸣。上大学时进年画社,同学们笑话她是被钟馗施法蒙蔽了双眼,最终一定会迷途知返。但是,2004年大学毕业后,乔兰蓉却
把制作年画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让同学们大跌眼镜。有同学把画年画比做饮酒,年画虽好,不要贪杯,更不能长醉不醒。
「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醉酒’的话,那我愿长醉不愿醒。」毕业后,乔兰蓉成为一名新画工。每个月拿364元的工资,交500元的房租这是骨感的现实,但是只要拿起画笔,手握拳刀,她就开始「画壁」,开始构建自己的世界。
「桃花坞年画制作过程的确
很繁琐
,但是如果把做年画看成在给自己化妆就很简单了,江南仕女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贴花黄时间太长,这桃花坞年画之所以精致、典雅,只因为历史上
每一个画匠、刻工都把它当成自己的新娘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新娘比别人的漂亮不是?」乔兰蓉边说边给年画套色,那专注的眼神就如同在给自己缝嫁衣。
经过多次套色后,一幅《花开富贵》年画出炉
|
🌸
种下年画之「蛊」
🌸
如今,就算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集全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一次,王祖德坐船陪一位日本历史学家游苏州,船到万年桥时,历史学家指着桥手舞足蹈:「万年桥,我终于见到了万年桥!」
原来桃花坞年画中有一张名为
《姑苏万年桥》
的作品,被当成日本的国宝收藏在如今日本的博物馆中。自己做了一辈子年画,但
桃花坞最有价值的年画作品却藏身国外
,这极大地刺激了王祖德,于是他开始了桃花坞年画老版的复制工作。
王祖德去日本拍下老版的画面,据此
复原
。《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麻姑献寿》、《一团和气》等一大批作品,经孙一波、乔兰蓉、杜洋等80后之手被复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