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2200
字 预计阅读:
7
分钟
过去两三年,我的内容消费去向是三个地方:电影、游戏、知识付费。
我恐怕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消费用户。
去年,在得到上定了十几个专栏。
每出一个新知识点,我的知识焦虑会多一丢丢。
每出一个好专栏,我的知识焦虑就会多一卡车。
订阅专栏数量就是这么上来的。
如果不是朋友圈,我可能都不知道去年订的专栏都已经结束了。
今年开始的第二季,基本没订,虽然我知道都是好产品。
为啥?
实…在…看…不…动……
1
关于知识焦虑,我是这么想的。
能通过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人,通常会脱离旧圈子,迈向更高端的圈子。
过去没有朋友圈,没有微博。
对旧圈子里的人来说,他们的世界里很少出现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大部分是读书用处不大的故事。
所以,没有那么多知识焦虑。
现在有了朋友圈和微博,那些脱离原圈子的人,还在你朋友圈里。
你能看到他不断学习,一点点爬了上去,即便你和他早就不是一个圈子。
社会比较会导致严重的知识焦虑,尤其是彼此熟悉的人之间。
这类知识焦虑,我称之为
社会比较型知识焦虑
。
为方便,简称
1
型知识焦虑。
一开始,知识产品的使命就是来解决这类知识焦虑的。
现在我则发现,
知识产品不仅不能解决知识焦虑,反而会增加知识焦虑
。
因为,时间有限,产品太多,能分配到每个产品上的时间就越少,但还有更好的产品出现,人就特别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
所以,
这类知识焦虑的本质实际是损失厌恶
。
我称之为
损失厌恶型知识焦虑。
简称,2型知识焦虑
。
2
我早期是1型知识焦虑。
创业期间加了很多牛人,特别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
我不关心那些结论(鱼),重要的是
背后的程序型知识
(渔)。
后来,罗胖请了很多牛人开专栏,我的钱包就成了得到的取款机…
早期也是非常勤奋啊,不会落下任何一篇文章。
在解决1型知识焦虑上,得到的专栏产品确实很棒。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你会慢慢了解到牛人的思考方式,1型知识焦虑缓解了不少。
但随着各平台的知识付费产品井喷式出现,同时增长的,就是2型焦虑。
总怕学掉了什么好东西。
以前我没有区分这两种焦虑,所以越学越焦虑。
现在我发现,其本质是2
型知识焦虑的增长,超过了1型知识焦虑的减少
。
以至于总体来看,焦虑在不断增长。
我后来的知识消费,完全是由2型知识焦虑带动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停止订阅、减少阅读专栏的次数后,焦虑反而消失的原因吧。
3
靠2型知识焦虑推动的知识付费,不可持续。
因为不仅不能帮助用户缓解焦虑,还会加深焦虑。
这样的消费体验真的很糟糕。
如果用户意识自己的问题是由解决问题的产品导致的,出现负面口碑是不可避免的。
靠解决1知识焦虑推动的知识付费,才可行嘛。
有了这个定义,就会发现,一个用户真正需要的知识产品数量并不多。
假设,得到若出一个专栏,每天帮你浓缩所有专栏精华。
或者出一个音频专栏,点开就会说——今天,我们得到生产了5个小时的内容,我会用20分钟时间帮你转述其精髓。
安逸得很…
对我这样的用户来说,订阅这个产品就够了。
因为,它能解决我的2型知识焦虑——我怕错过,但又不想所有内容都订阅。
如果非常喜爱某一位作者,再去订阅他的专栏呗。
4
每天听本书也很不错啊,一开始每天出一本,我还跟得上。
后来每天出N本,发现没办法了,实在听不完。
于是我又宕机了一段时间…
学习,前面接的是“我不得不”。
玩,前面接的是“我想”。
心理发动成本完全不一样啊。
后来,我转变了心态,不再把听书当作学习,而是工作后的放松。
从此无论它更新书的速度多块,我都不会焦虑了。
如果遇到听着费脑的,就切下一本。
后来我发现,
听书有极好的催眠疗效,治愈了创业期遗留下的失眠问题
。
不开玩笑,我真的睡得比以前好。
尤其是听物理、哲学、科学这类的。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是我为每天听本书写营销文案,应该会加这样的内容——
(铿锵有力的旁白男声)
你还因考试密集而辗转反侧吗?
你还为升迁而加班熬夜吗?
你还在因孩子夜里苦恼而作息紊乱?
你还为公司融资而日夜颠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