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曲奇
近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书,有望成为港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
国星宇航于2018年成立,按2023年收入计算,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1.9%。
目前,国内商业航天尚处于发展初期,国星宇航这类民营企业在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报告期内,公司存在客户不稳定且收入主要依赖少数头部客户等问题。
国内商业航天处于发展初期
2014年,国内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活动。2015年被认为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的元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2016年,丽水一号搭载长征11号火箭升空,成为中国火箭首次为民营企业提供商业发射任务。
在此之后,国内涌现出多家商业航天企业。
在产业链上,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是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中游为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下游为终端应用及服务市场,传统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从2018至2023年,市场规模由0.6万亿元突破至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3%。
据烯牛数据平台统计,在商业航天领域,从2016年至2024年,相关投资事件数量分别为13起、19起、23起、19起、18起、11起、17起、10起和15起。
国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具有“造卫星到管卫星再到用卫星”完整业务链条的商业航天公司。
国星宇航创始人、董事长陆川现年41岁,他是正高级工程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IPO前,国星宇航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估值65亿元。
2020年,洪泰基金和星河集团曾领投该公司的A+轮;2021年,恒健投资领投该公司3.55亿元B轮;2023年8月,该公司又完成了5亿元C轮融资,由洪泰基金领投。
国星宇航的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卫星及相关服务,即研制及销售定制化卫星,同时提供相关的卫星运控管理,也就是商业航天的上游和中游。
2018年和2024年,国星宇航分别发射了旗下首颗AI应用卫星和首颗AI智算卫星。
国星宇航另一部分业务是星基解决方案,即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及通过AI算法来提供定制应用方案,如实际城市的高精度3D数字建模等,主要应用于文旅、游戏和城市治理等领域,也就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下游。
从收入结构来看,国星宇航的收入主要来自星基解决方案,即为下游客户提供服务。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9个月,国星宇航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及2.37亿元,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星基解决方案收入比分别为58%、90.7%、81.5%;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9.5%、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