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食品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冬天最简单的羽绒服清洁办法!5 ... ·  5 天前  
丁香医生  ·  每天喝多少牛奶最合适?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你也被谣言击中过?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谣言?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 公众号  · 养生  · 2017-06-09 08:53

正文

你也被谣言击中过?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谣言?

要说食品与健康方面的信息,人们常常想到两个字:谣言

看看最近十几年来的网络信息,人们都会摇摇头说:谣言太多了

豆浆和鸡蛋不能一起吃,桃子和西瓜不能一起吃,大米是塑料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能烧着的粉条是假的,奶牛是靠打激素产奶的,肉鸡是靠打激素长肥的,绿叶菜都是高草酸的,转基因的鸡是长6对翅膀的,小番茄和紫薯是转基因种子生产出来的,西瓜是打了色素的,牛奶是致癌的,常温奶是和水一样没营养的,方便面和罐头是含有防腐剂的,酸奶加了增稠剂会让人血液粘稠,喝豆浆会让男人变得女性化......

哪个谣言曾经击中过你呢?

为什么谣言如此盛行?

最近新华网记者来采访我几个问题,这里把相关回答发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

01

-

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相信谣言?

为什么造谣这么容易,

而辟谣这么艰难?


谣言之所以被大众喜闻乐见,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的天性。


首先,谣言有“反潮流”、“吸引眼球”的特点。谣言无需严谨、科学,它可以披着各种光鲜外衣出现,肆意编造、夸大、扭曲事实。


人类的天性是容易被各种与众不同的事物和信息所吸引,“狗咬人”总不如“人咬狗”的消息吸引眼球。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消息成灾,人们对信息关心的阈值越来越高,如果题目不是做得特别惊悚、诱人,就难免缺乏点击量。

 

其次,谣言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刺激性,它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需要新鲜话题的心理需求。

说“吃早饭有益健康”显得老生常谈,而说“不吃早饭更健康”则会吸引大量眼球,成为公众谈资。

 

第三,部分谣言有经济驱动力。比如部分谣言起源于商战,人们以为是涉及公共安全,其实只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的某些产品;还有部分谣言是为了提升点击、吸引流量;部分谣言甚至有更叵测的目的,故意扰乱人心、制造不信任。

-

02

-

既然有了辟谣平台,

很多专家也都挺身而出辟谣,

为何谣言还是会反复出现和传播?


为什么同样的谣言会反复出现?比如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豆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喝牛奶会致癌之类,这些都是辟谣十年的老谣言了。但至今仍然在传播。


这也不奇怪,因为网民是一批一批成长起来的。过去的老谣言,辟谣后已经式微,当时的谣言受众大部分已经知道真相。但总有些人,特别是刚开始关注健康的年轻人,以前并未关心老谣言和辟谣信息,他们长大之后头一次看到这个老谣言,以为是新东西,于是又掀起一轮传播。所以谣言具有一波又一波不断回潮的特点。我多次在微博里说,辟谣不能嫌麻烦。要持之以恒耐心地做,改变一个算一个。


信谣不需要智力,不需要理性。辟谣则需要科学、理性。分寸把握要准确。相比于信谣而言,理解辟谣内容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需要时间精力,需要逻辑思维,需要一定的智力投入。一些不肯动脑的人,索性选择放弃思考,不看辟谣内容。所以,造谣很轻松,传谣很欢乐,辟谣很疲劳。

-

03

-

已经有一些公共辟谣平台建立起来,比如中国食品辟谣网,

但谣言还是不断出现。

应该如何加强辟谣机制的建设?


就辟谣内容通过官方、半官方网站传播,效果不佳。很少有人习惯于去官方网站看信息,而且这些网站往往推广能力差,文字枯燥,不够生动,不够亲民。


相比而言,谣言粉碎机、食品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各相关学会之类的第三方信息来源能够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众多自媒体科普人士能够吸引有思维能力的网友。其语言风格和个人风格明确,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喜爱,比花费大量资金建立的官方网站效果更好。


个人认为不必建设很多新网站,有一个官方网站,用来协调和吸纳与辟谣有关的官方信息、各方民间信息渠道,就可以了。它的意义是给纸媒、电视编辑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而不一定花费那么大的力量,试图自己直接把信息推广给所有公民。

-

04

-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

当下的一些食品安全谣言与前几年的谣言在内容、形式、传播目的等方面有没有什么异同?


健康相关谣言的内容会不断创新,但总体而言大同小异。无非是几个类型,食品安全类,健康养生类,公共安全类。


形式上肯定会逐渐翻新,从网文到微信,从文字到视频,写作风格也在变。至于传播目的是否变化,这个我很难了解。


从数量来说,已经有减少趋势;从谣言传播时间来说,也有缩短趋势。


毕竟政府、学会和行业协会都比以前重视科普,公众媒体和各方面的民间辟谣力量也逐渐整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快速应对机制,辟谣速度非常快。因为相关辟谣网站和自媒体的出现,以及各方面的科普投入,长期教育机制也在逐渐形成,部分教育水平较高的公民已经逐渐形成了理性思考能力。

-

05

-

公众面对花样百出的谣言,

应该从哪些方面不断提高

应对、辨别的能力?


人求新求异、追求刺激的天性无法改变,改变的只能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引导。


其实现在流传的多数谣言,只要有中学的各科知识,就足以破解。


现在我们的教育是只教授知识,不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从小既不查文献,不看研究,也没有质疑能力,不习惯于逻辑思考。学的知识考完试就还给老师,完全不具备整合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多领域知识的能力。这么教育出来的人就是仅仅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有逻辑思维能力,其他领域的分析能力和小学生无异。


只有从孩童时代开始改变我们的教育,真正提高应用知识、逻辑思维、质疑分析、研究探索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谣言流行的土壤。

-

06

-

从法律或者规范的角度,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

如何进一步管控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我国有关造谣的法律不健全,目前造谣的惩罚主要在政治谣言、公共安全谣言、名人名誉谣言等方面。特别是食品、养生、健康类的谣言,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惩罚措施。相关法律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可操作性很差,法律条文说法模糊,受害方取证困难,经济损失难以界定,缺乏相关判例。


既然造谣成本太低,很难被惩罚,收获大代价小,所以造谣者乐此不疲。造谣者在造成上亿经济社会损失后还能逍遥法外,不负责任。他们可能会想:既然造谣也无损自身,还有点击可赚,甚至还有钱可赚,那为什么不造谣......


所以,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比如设立“食品诽谤罪”之类罪名,对造成相关产品、企业、农民的损失有一个赔偿追责的机制。因为健康谣言而受害的公民,能找到一个索赔机制。


对谣言的源头和传播路径,有一个追责机制,传谣必须负连带责任而受到各种惩罚。特别是各种媒体,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站、自媒体等,必须为造谣、传谣负法律责任。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追求点击而盲目传播谣言,遇到新信息必须各方求证,找专家帮助判断信息真实性和科学性,极大地遏制传播谣言效率。


(图片来源:堆糖网)


微博 / 公众号: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头条号签约作者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转载 / 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