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游微报
作为联盟单位新媒体常态内容产品交流共享平台,帮助拓宽联盟单位内容产品传统聚到和辐射面,促进联盟成员的互相学习共同提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越牛新闻  ·  出现一片“深红”!绍兴人请谨慎前往 ·  9 小时前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案例发布|依托资源禀赋优势 ... ·  2 天前  
E旅行网  ·  【上新】低价住三亚顶奢,机会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微报

速来!小编给你讲讲那些台州美食背后的故事~

旅游微报  · 公众号  · 旅游  · 2018-01-03 09:21

正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味”的台州饮食里,有台州人家家户户日常的三时三餐,也有逢年过节的传统美味。吃着这些或平常或特色的美食的你,是否也知道属于它们的背后的故事呢?这个冬天,小编把这些故事慢慢讲给你听……



那些关于朝代帝王的传史


台州这座历史文化城市,向来不缺的就是朝代更替间的变迁。从先秦时期远离中原到汉武帝时升为县,从“台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到宋元明末,台州沿海成抗敌大后方和战场,从元朝遭受压迫到明时归顺朱元璋……这之中所流传的帝王和美食之间的故事也是台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沙门鱼糕

台州沙门鱼糕,是以东海的鮸鱼、马鲛鱼等新鲜海水鱼为主要原料,配以番薯淀粉制成的一道鱼制菜肴,味道鲜美、肉质鲜嫩,鲜而不腥、低脂肪,营养极为丰富。而且鱼糕省了剔骨捡刺的麻烦,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这小小一碟鱼糕,其实年纪并不小。传说年事已高的舜帝,因为心里放不下黎民百姓而微服出访,但向江南进发时,体力渐渐不支病倒,吃药总不见好。一个名叫伯的渔夫,奉上精心制作的鱼糕,舜帝吃后,顿觉精神百倍,旅途劳顿一扫而光。舜帝见鱼糕如此神奇,令伯将制作方法传与普众,造福百姓,自此鱼糕的制作流传至今。



酱肉炖鳗干


在台州海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晒鳗鱼干,而每年冬季捕捞上来的海鳗,是制作鳗干的最佳原料。把海鳗剖腹挖肚,取净内脏,放少量食盐腌一下,用竹条撑开挂在屋檐下风干。鳗鱼干经久耐藏,可以吃到次年的年末。只要将鳗鱼干切成小段,配点酱油、老酒和调料,随便一蒸就可以下饭,酱香浓郁。



相传春秋末期,吴越交战,吴王御厨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鹿肉、驴肉等肉食外,加入鳗鲞作菜,夫差食后,大加赞赏,说其味远胜鲤鲫,从此鳗鲞身价大增。



而清代民间,浙江台州温岭出产的台鲞,闻名全国,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上曾提到:“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出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



石斛蒸溪斑鱼


传说朱元璋与元军在距仙居厦阁西10里远的括苍坑口交战,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朱元璋心里焦急,加上连续的行军作战,喉咙发炎化脓。此时村里有位采草药为生的山民,抓了几条溪斑鱼误入了军营,被当奸细抓了起来。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山民顺手抓出药篓里的几根新鲜铁皮石斛,和溪斑鱼放在一起蒸。



石斛具有解毒护肝、清咽利喉、补益脾胃的功效,而溪斑鱼比海里的石斑鱼营养价值还要高,具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各种微量元素。朱元璋吃后不到一个时辰,病情奇迹缓解。在这关键时刻,朱军把元军引入括苍坑口的口袋里一网打尽。从此括苍口这个村改名大战村,现今是仙居县大战乡政府所在地,石斛蒸溪斑鱼也就成了当地招待贵宾的上品菜肴。



那些关于史上名人的事迹


文化台州在朝代变迁中也就少不了一些历史名人的到来,他们中有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将相,也有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的文学家。这些名人与美食所碰撞出的火花,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台州的方式。


锅盔

“熬盘大、熬盘圆,熬出锅盔碗加碗;锅盔扁、锅盔圆,吃了锅盔好抗倭。”临海桃渚城的老百姓每当吃锅盔时,都会念诵这首歌谣,来纪念戚继光保家卫国、英勇抗击日本海盗的壮举。



十四世纪初叶,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前来剿倭。戚家军在戚继光身先士卒的带领下屡战屡胜,百姓十分拥戴。当时临海桃渚城的老百姓,自发地用大熬盘生煎了许多圆圆扁扁的锅盔,送给将士们充饥。



这种锅盔便于携带,营养耐饥,给戚家军增加了体能和必胜的信心。从此锅盔成为台州一道美食,一直演绎至今,同时也演绎着台州军民同心同德抗倭的动人故事。



糟羹


戚家军在临海的事迹不止锅盔,相传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库里的粮食当晚已不够用,补给要第二天才到。解粮官张里请示能否向百姓借粮,戚继光拒绝,不想给多次遭倭寇洗劫的百姓负担。



张里急中生智,带领士兵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了味道不错的糟羹。当晚和第二天早上,全部将士都吃糟羹。消息传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动,为纪念此事把元宵节的日子改成正月十四,糟羹也成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



食饼筒

相传食饼筒的由来,也跟戚继光有关。台州人民为了犒劳戚家军,做了很多菜,但路途遥远不好带,总不能连碗也带过去吧。于是聪明的台州人民就拿来一张张薄饼,裹上菜,易携带。



食饼筒还有另一个由来说法,是疯癫的济公和尚发明了食饼筒,他见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饼,下一顿吃。所以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食饼筒被称为“济公卷饼”,作为中华名小吃登场。



紫阳羊脚蹄


羊脚蹄又叫羊蹄酥,模样酷似羊蹄子,但它不是羊脚做的,而是一种面食,是临海土产糕点,有百年多的历史。



据说羊脚蹄的诞生和台州府城建造有关,相传唐大将军尉迟恭在修建台州府城墙时,屡建屡塌。不知不觉已近元宵,一日天降大雪,满山皆白,一头麋鹿皮色艳丽、头角峥嵘,从北固山下径直往山上跑去,到了山脊,稍驻足,转身疾奔而去,消失在密林中。



尉迟恭听闻感到惊奇,感知上天帮助,命士兵沿着鹿之蹄印造成,城墙果然造成功。由于冰雪消融,蹄印渐渐消失,尉迟恭急命人用面粉拓下蹄印,焚香叩拜。此糕点传至今日,鹿脚蹄变成了羊脚蹄,成了台州府城一道风味小吃,色泽金黄,香甜酥脆。



炝锯缘青蟹


青蟹壳呈椭圆,双钳有力,脚爪圆壮,味道鲜纯,有抗癌、舒筋益气、消食、散热散淤血的功效。因其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上品青蟹均出自优质产地三门,“三门青蟹、横行世界”,三门也被誉为“中国青蟹之乡”。



宋代熙宁二年,苏轼被贬江南,有人送他三门青蟹,他为此自酿秘酱。后来宋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北归时将自创酱秘方相传民间。千年之后,三门陈氏重拾古酱秘方,历时数载,只用三门青蟹为料,制得了苏轼酱制精粹,其天然鲜味与营养滋补独得天下。



那些关于民间百姓的趣事

在台州历史文化进程中,与美食直接接触的还是民间百姓,“民以食为天”,他们是美食的制造者,也是美食的传承者。从台州饮食文化里,我们也可以品味台州人“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人的和气”,从台州菜兼容并包、翻旧出新的演变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台州人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


乌饭麻糍卷


有传说临海古城深受洪水肆虐,有一头金牛看到洪浪滔天,不仅冲毁房屋,还夺人性命,就不顾生死,用自己的身躯去阻挡洪水。三天后洪水退了,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保住了,可金牛奄奄一息。为之感动的百姓用上好的稻草喂它,它不吃,一个小男孩拿来青嫩乌饭树叶给它,它吃了,眼睛微微张开。



可树叶太少了,还没等采枝人回来,金牛就体力透支死了,身体变成了一座山,就是现在的巾山,山上的两座塔是金牛的一对牛角,山脚的那座塔是金牛的尾巴。临海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它,在它升天的四月八日,用乌饭枝叶浸泡糯米,捣成麻糍,来犒劳所有的耕牛。后来,吃乌饭麻糍演化成当地百姓的习俗。



临海麦虾


据传说,从前台州府地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贫如洗,可是家里的小外甥跟外婆嚷着要吃街上看到的活蹦乱跳的虾,家里连米饭都不能三餐,哪来的虾呢?外婆灵机一动,拿出小麦粉,用水、盐调成粉糊,再配上自家菜地的萝卜,切丝用猪油炒,加酒、盐、水烧沸,然后用筷子沿着碗口边沿将垂挂下的粉糊刮下,入锅后的粉糊如大虾般在水中游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