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中国和欧洲霸榜,美国最高排第13” ·  昨天  
IPRdaily  ·  浅谈商业秘密之技术秘密 ·  昨天  
参考消息  ·  39年,中国收获亚冬会100金!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祝贺李方慧!首金来了!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习近平主席宣布哈尔滨亚冬会开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不摸不摸,植物可能有危险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3-30 16:16

正文

文/编辑 :水金



春风吹绿大地

又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真想带着家里的小宝贝去看看春天的草木

正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好机会

顺便拍几张美美照回家,美滋滋~

咦? 宝宝看起来一点也不想接触到植物?

是因为宝宝今天的心情不好吗?

还是…宝宝真的不想接触到植物?



Annie Wertz和Karen Wynn对8~18个月宝宝面对植物时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不提供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宝宝们愿意接触其他物体,唯独 不愿意接触植物

研究者选择了两组物体来研究宝宝面对不同物体时的行为反应,每组各三个物体,包括:一株真的植物、一株假的植物(塑料制品)、一个与植物类似的人工制品。





第一组的真植物是罗勒,假植物模仿了真植物的叶片形状,人工制品的黑叶片与假植物叶片的材料是一致的(但颜色不同)。

第二组的真植物是欧芹,假植物和人工制品模仿了真植物的长势和形状。


在正式的实验中,爸爸或妈妈抱着孩子坐在实验员的对面,中间隔着一张黑色的小桌子。实验员 每一次拿出一个物体 ,放到孩子面前(物体呈现的组别顺序、组别内物体呈现的顺序在不同孩子之间平衡),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全部6个物体。当满足以下三个标准之一的时候,实验员把桌上的物体拿走,换上另一个物体:①孩子触碰了物体的顶部(“茎叶”部分);②孩子触碰了物体的底部(“花盆”部分)且10秒内没有再接触其他部位;③30秒内没有接触物体的任何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来看看实验的流程和小朋友们的反应:

为了避免家长或实验员的行为表现影响孩子们的判断,研究者要求家长在整个实验过程里闭上双眼,实验员在更换完物体后低头看桌子,保持表情中立。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会问家长一些自己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植物接触频率的问题,以评估经验是否会影响孩子对接触植物的态度。

最后,有47名8~18个月大的孩子参与并完成了这个实验。研究者用 每个物体停留的时间 作为儿童对物体接触意图的指标,根据刚刚提到的替换物体的标准, 孩子越快接触到物体的顶部,物体的停留时间越短

结果发现:呈现真植物、假植物时,物体的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呈现人工制品的 平均停留时间


在47个孩子中,有45个孩子真植物、假植物的停留时间比人工制品的时间要长。也就是说,比起其他物体,孩子更 不愿意接触到植物(真、假)

结合家长对自己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植物接触经历的报告,研究者发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允许孩子接触植物并不影响孩子们在这个实验中的行为表现,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观察到父母接触植物的孩子,在这个实验任务中反而更不愿意接触到植物(植物的停留时间更长)。

研究者认为,8~18个月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的这种不愿意接触植物的行为是一种 利于生存的自我保护策略 。植物可以作为食物为我们的生存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但它们可能蕴含毒素,可能造成物理伤害,是有害甚至致命的,对此,许多动物拥有一系列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比如呕吐、基于味觉、嗅觉或不良经历的特定厌恶等等。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的不愿意接触植物也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这 并不是说明孩子害怕植物 ,而是在面对植物时,他们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抑制自己不用手去触摸植物,有利于成人发现孩子正在接触有危险的植物,并为成人做出反应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孩子们与植物毒素接触、受到植物带来的物理伤害的可能性。

大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宝宝为什么看起来一点也不想接触到植物了吧,可不是因为宝宝心情不好哦,这是宝宝们的自我保护策略呢!随着宝宝的成长,她们就渐渐能够学习到哪些植物是安全的,到那个时候宝宝就不会不愿意接触那些安全的植物了呢~



本文参考资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IPRdaily  ·  浅谈商业秘密之技术秘密
昨天
参考消息  ·  39年,中国收获亚冬会100金!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祝贺李方慧!首金来了!
3 天前
参考消息  ·  习近平主席宣布哈尔滨亚冬会开幕
4 天前
武了个汉  ·  一夜真的可以7次吗?
8 年前
米尔看天下  ·  中国边防军震撼一幕!记者当场哭了
8 年前
滴滴招聘  ·  滴滴员工春节致富指南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