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储存在他们的身体记忆中。
父母学会有效生气,才能在避免亲子冲突的同时,帮助孩子改正问题。
——鹿妈
孩子几岁开始练字?选软笔还是硬笔?
如何制定寒假练字规划?
12月24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
我们邀请到
知名书法家 程一墨老师
帮孩子培养写字习惯,解决写字痛点
每天只需花15分钟,就能让孩子写一手好字
▽▽▽
作者 | 布谷妈妈
来源 | 布谷妈妈(ID: yugu005)
朋友跟我说,自家儿子才7岁,已经非常“叛逆”了,还动不动就跟她“冷战”。
她现在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继续摁着孩子吧,等他到了青春期,还不知道要逆反成什么样;好声哄着吧,他又实在是气人。
朋友的日常育儿方式,是以“吼”为主,吼了还不听,就直接上手了。如今儿子越大,就越跟她对着干,很是令人头疼。
朋友常调侃说,别等孩子还没到青春期,她就先被气“死”了。
因为当孩子的大脑感受到威胁时,它会产生3种反应:
战斗、逃跑或呆住。
“常被吼”和“没被吼”的孩子,20年后,人生差距有多大?
面对父母的大吼大叫,弱一点的孩子,他的大脑可能会选择“逃跑”。而逃跑,容易让孩子形成以下性格:
做错了事,为了不让你发现,或者为了不被指责,孩子会选择撒谎:“我没有,不是我弄的。”
当然,小一点的孩子撒谎,并不是道德问题,他只是单纯地为了避免被惩罚。
但如果大一点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识后,还形成爱撒谎的习惯,那父母管教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如果孩子做错一点事,父母就朝他大吼大叫,那孩子就会像习得一门本领一样,习得性无助,也习惯性妥协、讨好。
他内心会比较敏感,也很自卑,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也生怕别人指责他、批评他。
他性格还会比较软弱,喜欢讨好别人,只为了让别人对他好一点,不要伤害他。
有一类孩子,他天生比较好强,大脑一遇到威胁,就立马做出防护。这类大脑爱“战斗”的孩子,他一般有以下性格特点:
我见过一个男孩,从小被打骂到大,但他却是“越挫越勇”,没有一顿教训是长了记性的。
父母凶他,他会大声地吼回去,小时候小声吼,长大了大声吼。
该犯的错一个没落,玩手机、不做作业、游戏充值、打架、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男孩每天都在父母的底线边缘不停地蹦跶,如今即将要到青春期,他爸妈已经有点“躺平”的心态了。
在吼骂声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
因为他接收了太多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又不能及时排解掉,基本都压在了心中。
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或者稍微一挑衅,他的大脑立马就进入“战斗”模式,非要拼个高低,或者把“威胁”消灭掉。
再加上没见过温和的处理方式,他面对矛盾或冲突时,基本也是靠吼骂来解决。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当别人朝你大发脾气时,你的大脑,突然“死机”了。不敢辩驳、不敢回嘴、甚至都“忘记”了要生气或流眼泪,整个人好像神游了。
因为创伤太痛苦,大脑为了保护你,它将你的感受和身体剥离开了。
解离带来的后果就是,它会将这种创伤性的经历,储存在身体记忆中。
比如很多年后,即便你已经忘记了曾经的伤害,但只要进入类似的情境中,身体依然会不自觉地肌肉僵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大脑呆住。
我们之所以吼叫,一来,确实是自己难以控制情绪;二来,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赢得孩子合作。
而且,父母生气,不一定是坏事。一定程度上来说,你若从来没脾气,孩子可能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比如孩子乱扔东西,破坏了我们“保持屋子干净”的需求;孩子说好的只看一小时电视,结果停不下来,破坏了我们“希望孩子遵守承诺”的需求。
这时候我们生气,可能一开口就吼叫、责骂,结果是我们自己筋疲力尽,孩子还抱怨不已。
看到她剪了一地的纸,我会跟她说:“请你把纸片邀请回垃圾桶好吗?纸片喜欢你送它们回家。”
或者看电视,我会说:“电视机需要休息了,邀请你照顾它好吗?”
给孩子发“邀请”,比直接命令他有效果,而且孩子还能从中感到被尊重。因而,被“邀请”的孩子更愿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