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听听的闭门小聚回来已经十多天了,终于痛下决心要把这篇复盘给写出来。有预感会是非常长的一篇文章,因为当晚我在笔记里随便记了几个要点都将近一千字…
接下来就是写到哪儿算哪儿、天马行空、非官方不严肃的复盘,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是废话
第二段讲了各种思维方式
第三段是废话
虽然有轻微的社交恐惧者,但这次一口气见了那么多网红大咖,还是觉得非常有意思的。
早就见过易仁永澄老师一只胳膊托起一个汉子的照片,所以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一下就认出了他。形象非常高大,内心非常萌萌哒,看到虚掩着门的过道都忍不住去探个究竟。
大半年没见的六哥(彭小六)在深圳养得面色红润,精神抖擞,想来也是受到了某种升华了的革命感情的滋润。成甲老师出场自带高贵气质,言辞犀利,气场强大,吓得我都没敢搭话。香港第一自媒体人Spenser则比我想象中的要平易近人很多,或许是因为跟我一样爱笑~
还有不少第一次见面的人,就不一一道来了,总之初识的记忆很珍贵,我会好好地把这些印象收藏起来的。
除了网红印象,还有一个小感触就是如何在第一次见面时介绍自己。这就能深刻地感受到现实的残酷性了。单说名字,通常是很苍白无力的,所以我我觉得,说你是谁不如说你会什么,说你会什么不如说你做了什么。你做的事情会让你留给别人的印象更深刻。
有人可能会说:留不下印象,还不都是因为长得不好看?可是想想娱乐圈好看的皮囊那么多,最后还不是要拼代表作嘛。
另外如何优雅地刷存在感,也是个非常有讲究的问题。这次喵爷没有到场,但是笑来老师却特别提到了他,顺便夸了一波。这下,在场的人即使以前没听说过剽悍一只猫,也肯定会产生好奇。这给我的感悟就是,做事重要,做人更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圆滑、要曲意逢迎,有原则、懂拒绝的人,大家也是会尊重的。
这一个下午,有6位老师做了主题分享,信息量巨大。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会在之后的文章里陆续挑几个我个人感受比较深的几个角度来讲一讲。今天先分享的是第一场分享中,卢俊老师提到的多种思维方式。
卢俊是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作为资深的出版人,跟我们总结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稀缺价值的变现系统。从IP简史聊到内容公司指数级增长的阶段,又谈了知识付费的操作系统,我承认,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听得一愣一愣的。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提到的各种思维方式,形象点儿说,就是「大脑的操作系统」。
1、创新思维
2、产品思维
3、用户思维
4、定位和细分思维
5、势能思维
6、量化和数据决策思维
这是普通人也可以实实在在掌握,并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的工具呀~!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会陷进一种思维方式里,而如果能切换到不同的频道,相当于找了好几个人加入了你的智囊团,帮你一起参谋,想想都开心~接下来就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简单地解释一下上述几个思维。
1、创新思维
可能有人会觉得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儿,但在我看来,差异化是价值存在的基本特征。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不可替代性,这在当前社会是很要命的。李开复说:未来十年,50%的人将要失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指数级的,没有创新力,也就没有竞争力,学了一门本事就想端铁饭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创新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我只想说,创新不仅仅是不同,而是要不同得有意义。
有价值的不同才是创新。
2、产品思维
自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火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时髦又紧俏,竞争很激烈,我也面(被)试(拒)了好几家公司的产品岗。虽然和产品经理这个title有缘无分,但在求职期间,刻意培养和学习的一些产品视角,还是非常有用有趣的,在我做手绘课程的复盘以及一些APP的使用报告的时候,也会用到。
张小龙有一份经典的PPT《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从他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再去看微信的那些功能,也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3、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其实是产品思维的一部分,单独强调,也可见其重要性。产品说白了,就是为解决用户问题、满足用户需求而存在的。用户思维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是用户。但把简单的换位思考就当作用户思维,未免太浅薄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讲师觉得自己学过某个概念,就可以给人讲课了。但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很可能讲的别人听不懂,还觉得自己明明讲得很清楚了,台下的人为什么那么笨?这就是不理解用户的后果。
4、定位和细分思维
卢俊老师说:给你一个15寸的蛋糕让你吃,你没法吃,一定要切下来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
我倒是觉得啊,不是没法吃,而是大多数人没有这个实力,就想一步登天了。真想立足,就先在垂直领域做出点成绩。鹅厂的事业做得这么大,但当初也就是个聊天软件。定位思维也是种创新思维,占领住一个认知,还要有把握守住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反正我至今还在找定位中…
5、势能思维
这是个很现实的话题。简单点儿说,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课很好,但是卖不出去,其实就是势能不够。大部分的资源被小部分的人占据,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没什么势能的人决定含泪跳过这段)
6、量化和数据决策思维
理工科的人会很习惯从数据推出结论、判断趋势。商业世界,做决策也要有数据和事实的支撑。
前段时间听了一个萌妹子的关于新媒体运营的分享,与我同龄的她,已经是近百亿规模互联网金融集团的运营合伙人了…她也强调了对于数据的精细分析能力。
1、并没有记好看的笔记
虽然说了一百遍手绘笔记好,但我自己特别懒得记笔记,我一般直接听,记录些要点,然后再回去想,想完再写些心得。可能是太自私了吧,我只记录和思考当前对我有用的东西,很多暂时理解不了的,就抛到脑后了。
经过自己的大脑整理的,才觉得是属于自己的。
(明明就是懒,以及画得不如@柒柒pcc好看)
2、所有讨论都是肤浅的
笑来老师的金句,我一听就惊了。我一直都是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忍不住分享自己的观点,顺便抖个机灵扯个段子什么的。但听到这句话之后,我发现确实大多数的集体讨论都是大家各说各话,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对方未必听得进去,即使听进去了,那又怎样呢?
成绩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但是我承认很多灵感都是聊天聊出来)
3、打鸡血容易,落实行动很难
我自己就是的反面典型了…听完分享当晚非常激动,洋洋洒洒写了好多心得,结果一个小复盘都拖了这么久(结果还没写完)
当天晚上在笔记的最后一部分,我写了几条个人指导建议。庆幸的发现,其中大部分还是落实到了我最近的行动中了。
比如:
① 提升思考深度,多写分析类的文章
② 多看书,溯知识之源
③ 少聊天,多思考,多做事,多积累
④ 提升个人格局,多想想能为别人提供什么,做个让人如沐春风的人
一直想做但还没做到的事,就先不透露了~
这次还很荣幸见到了《运营之光》的作者黄有璨老师,他给了我很多课程开发和运营方面的启发,下期我来揭晓哦~
想听的话就转发一下本文,阅读量不高的话我没有动力啊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