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行业提万店计划,似乎有些天方夜谈。而如果对标餐饮领域,万店并非遥不可及。瑞幸五年达成万店的规模,最为核心的便是其数字化能力。
比如瑞幸生椰拿铁等持续爆品的产生,需要经历产品研发不同的五个数字化流程部门来决策,同样的数字化选址、数字化门店管理和数字化私域管理,都是让瑞幸这个万店规模的咖啡品牌,得以保持高效率运作的关键。
而对于健身服务而言,支撑上万门店的高效运作,显然需要同样强大的数字化能力。
比如乐刻用户端、商家端和教练端等不同端口的系统,对应着背后强大的中台体系。如平台导购、派单系统、约课系统、用户评价系统、在线化运营系统、教练和课程的供应链、数字化用户资产等。
这些系统把人、货、场的信息沉淀在平台上,推送门店运营和服务迭代。
按照夏东的说法,
乐刻并非连锁健身房公司,本质是运动产业互联网公司。
对于当下仍稍显传统的健身产业而言,乐刻的类似数字化探索几乎进入无人区,即便这在餐饮领域早已被验证。
按照夏东在接受GymSquare专访时的说法:如果非要对标,乐刻要做的是「中国的Planet Fitness+瑞幸」。有产业数字化能力的中国健身,将必然很快在效率上超过美国。
但即便如此,重线下交付的健身行业来说,数字化之外,教练依然是其中的核心,也是跨越万店规模的另一大难题。
在乐刻「人、货、场」逻辑中,「好教练+好课程」是重要的一环。疫情对很多头部健身房冲击的结果之一,便是大量教练涌向乐刻平台,而乐刻也同样面临如何留住教练的挑战。
调研数据显示,40.3%的教练在疫情后更换工作,这其中包括更换公司以及不再从事健身行业的教练。吸引更优质的教练,通过更标准可控的上课流程,以及更好的培养体系,可能是乐刻跨越万店的最大难点。截至目前,乐刻平台有过万名活跃教练,累计为超过1000万名用户提供健身服务。其中包括头部的培训师,和多年的资深私教。
乐刻在19年开始提的「教练新十年」,目的便是提供未来数万名教练的职业化路径。乐刻需要持续迭代和稳定的教练团队,以及为其制定相匹配的职业成长体系。
■
乐刻平台教练管理体系
除此之外,乐刻的中台体系,甚至着力推进了训练计划的在线化,让教练给用户的上课履约过程更加透明,并且注重做好工具体系、训练库、动作库,给教练不断赋能。
按照夏东的说法,乐刻的标准化不是绝对标准化,
乐刻仍然是一个以手艺人为核心的相对标准化体系
,数字体系是为了框住教练60%到70%的基础边界能力,使得履约和服务更透明、可迭代。
显然,对于瑞幸而言,健身的产业数字化能力更为复杂,但完成数字化中台搭建的公司,将在中国运动门店规模化经营探索中,拿到最宝贵的一张门票。
如果乐刻的目标达成需要一个公式,那么便是:
万店计划=数字化+好教练/好课程
,二者缺一不可。
乐刻八年,
和中国健身行业的想象力
毫无疑问,复苏依然是当下中国健身房的主旋律。而那些在2023倒下的健身房,已经表明了下半场的一些趋势。
中健、一兆韦德和梵音瑜伽在一年内的接连闭店,可以看到传统健身俱乐部模式的所遇到的挑战。Orangetheory Fitness和Shape的闭店,似乎也在证明,当下并不是单体团课健身房恢复的最佳时刻。
■
Orangetheory Fitness和Shape的闭店通知
从用户端而言,如果说家庭健身的回落和户外健身的沉淀,健身房可能是中国运动人群的最终漏斗,他们需要更日常便利的健身场景,即便当中有大量是新人健身者。
按照乐刻目前50%的新人会员用户,70%的月卡类型,乐刻有可能是未来运动健身复苏的最大受益者。
甚至对于未来中国健身行业的想象力,已经是新经济周期之下,
健康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带来的中国运动健身渗透率的稳定增长。
如果美国25%健身渗透率可作为对标,那么中国目前3%健身渗透率的现状,便是行业的想象力所在。
行业的增量用户依然将持续增加,存量市场的结构调整依然在继续。疫情加速了运动人群的快速增长,也加速了行业的马太效应。
中国规模最大的连锁健身乐刻,在它创业的第八年喊出万家门店的目标,
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未来五年中国健身行业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