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月风投资笔记
某股票投资研究的小平台,定期发布自己的投资心得、交易逻辑、以及研究成果。不代表供职机构的观点,不构成对任何投资者实际操作的决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
51好读  ›  专栏  ›  月风投资笔记

股灾回忆录

月风投资笔记  · 公众号  ·  · 2018-06-16 19:13

正文


(一)


直到今天为止,如果让我选一支最刻骨铭心的股票的话,应该还是高新兴(300098)。


2015年初,创业板突破前高,刚管账户半年的我意识到创业板的第三轮牛市可能已经到来。但当时互联网金融已经上涨天了,我扫了一圈认为智慧城市板块涨幅不大而且订单落地可预期,潜力很大,中间挖掘了高新兴这个公司,也经由卖方安排去公司那边做了几次调研,当时的环境下看是非常不错的公司。


2015年1月底高新兴突破新高,我逐步把仓位压上去。2月12日,公司突然涉及并购停牌,这时的我就有点尴尬了,因为第一大重仓股在牛市期间停牌了。中间与卖方和公司持续交流,大家都在催促公司尽早复牌,不要错过这大好行情。终于,公司6月9日(创业板见顶第二天)宣布并购方案,并复牌。


6月9日-6月17日,高新兴连续一字涨停,虽然事后看股灾已经来临,但是6月17日高新兴开板前创业板仍收于3743点,我判断高新兴的7个涨停仅仅是追上创业板的涨幅(但是明显低于智慧城市指数884210.WI 3300到8600的涨幅),这还不包括公司收购的优质资产,所以依然是相对低估的(相对估值比较法的最大漏洞),一犹豫就没减。


随后高新兴开始一路下跌,直到7月1日上午的大奇迹日,我挥泪全部斩仓。第二轮股灾后,公司的股价甚至跌至年初停牌的价格以下,我也因此不停的做自己反思,一度全盘否定自己的眼光,是不是我做的基本面研究体系是有问题的。




(二)


市场的顶部,最终肯定企业的业绩增长(预期)彻底跟不上股价的增速,用PE估值(风险偏好)提升来掩盖赚钱效应的本质,那么情绪才是最疯狂也是最后的驱动因素。


所以没有什么比评估群体性情绪更有效的手段了,而且要认知到,股价本质上是一个边际价格,最高的价格区间是由最不理性最不了解市场的人来决定的。当风险来临之前,对市场敏感的人已经开始觉得浑身不适了,但是普通人则已陷入更严重的狂热。


有一个细节可以供大家以管窥豹:第一轮股灾期间,在政府公布救市政策后,不同的群里,大家的反应是完全不一致的。


经验丰富、经历过多轮牛熊的人组成的群里,大家在不断的讨论双融和配资的体量,评估之前公布的救市体量是否杯水车薪,结论是有点偏悲观的;年轻的基金经理们则是在群里讨论要不要去全力参与第二天的反弹,以及这里会不会就是千金难买牛回头;但是相对离专业投资远一点的群里,情绪却是达到了高度的狂热,有些群甚至是全体人员接力式的发红包庆祝,有群友在群里痛哭流涕说太感动了,不发红包者会被踢出或者被排挤。


第二天,大盘涨停开盘,跌停收盘。万物静寂。


这一天收盘后,你就知道, 即使市场阶段性企稳,后面的股灾2.0可能还要来的。


——人心彻底被打散了。



(三)


有一位前辈,在15年4月份上证4000点附近开始减仓,写了一份告客户书, 4500点附近彻底空仓了。


从4000点开始,就被客户高度质疑,甚至有客户打电话给他,要求他打开临时赎回通道,被拒,直接来公司楼下大骂。


这位前辈也是一位性子极傲的人,无法接受相处多年的客户变得如此“面目全非”,但是依然坚持不打开临时赎回,大家不欢而散。前辈回家后,第二天因为剧烈的胃疼直接住院,后面查出来是胃出血。


结果这位客户还是在接下来的开放日赎回了,但是在他刚刚把钱投出去一点的时候,股灾来了,所幸大部分本金保住了。


我在2015年6月底见这位前辈的时候,气色不错。问他,是否因为证明自己对了而释然。这位前辈正坐,凌然而言:此乃小利,客户的本金未受损,这才是大义。



(四)


也是一位行业前辈,正如前言所说,资历较深的从业者群里,大家都在很谨慎的讨论救市体量和去杠杆的可能性,但是这位前辈却在群里一再鼓吹第二轮行情可期,而且到处发红包调动大家情绪。


后来才得知,这位大佬当时的仓位过重持股过于集中,这一轮下跌根本没有办法有效减仓,积压之下所以反而被情绪带动,高调看多。


我有点无语,开玩笑说:不会是嘴上说抓反弹,实际上减仓吧。朋友做了一个我用文字难以描述的表情,说:还真的加了点仓。


我一度无法理解为什么,直到最近看了戒赌吧的合集,以及现金贷利滚利的多个案例,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希望那时已经变成了麻痹人情绪的毒药,幸好潘多拉把它压在箱底了。




(五)


有一位量化大佬,做的是经典的市场中性策略(多股票空期指),股灾时可以说毫发未损。而且因为中证500股指期货IC当时是由小幅升水一路跌到深度贴水的,甚至可以说净值表现大好。


于是他加大了整体仓位。


股灾其中一天,正股依然千股跌停,救市资金发现拉个股无望,另辟蹊径,把同样跌停的IC股指期货拉涨停,试图缓解期指的贴水程度。


IC股指期货从-10%开始跳涨,但是正股基本没有大动。这位量化大佬的日内浮亏达-4%,对于市场中性的量化策略来说,已经是非常重大的事故了。


对于理工科出身的量化大佬来说,更严重的是世界观坍塌了:谁来给程序解释下为什么正股还是跌停,期指是大涨的?


大佬毕竟是大佬,扛过来了,是我我都转不过来这个弯。


现在回头想想:这可能就是量化策略这两年整体走下坡路的一个先兆吧。



(六)


分级基金也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话题。部分分级A在股灾时一度跌至0.8以下,虽然极端情况下,分级B的回撤会影响到分级A的净值,但是我自己也做过专门的测算,即使是连续跌停的极端情况,对A端的净值影响基本也可控,主要大家担心的风险是母基金拒绝赎回。


不过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其实是分级B,在第二轮股灾结束后的千股涨停期间,有7只已经公告下折的分级B尾盘被合计近50亿的资金撬开跌停板,甚至有品种一度涨停,估计损失在35%左右。


当时我和做分级套利的小伙伴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穿越了,分级基金这边出了什么新的规定或者条款是我们不知道的么?50亿资金啊,不是说一句散户资金能解释的。


结果还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资金。对于现在花30个亿就能把万科拉一个涨停的市场来说,50亿真的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对了,有一位股票大V曾经公开推荐要抄底这7只分级B中的一只,删完贴,过几年,还会有谁记得呢。



(七)


截至今年6月30日,2015年9月入场的券商第二批救市出资或已收回,其至2016年底的收益率为8.4%;2015年7月入场的首批救市资金,账面公允价值获得1.21%浮盈;5大救市基金自成立以来至今,累计浮盈近374亿元,累计收益率为18.72%。


一个好的平准基金的标准是什么?现在回头一看,其实非常的简单,只给基本面优秀的被错杀的公司提供流动性,买入最优质的股票并坚持持有。这个市场,总是要奖励绩优生的。


但是当时许多人认为不应该以基本面为基准,而是以流动性为基准,给当时流动性最差的高估值个股注入流动性。如果真的这么干了,我可以肯定目前的市场整体,依然在泥潭里挣扎。



(八)


现在回头看,A股当时一共挤进来3-4万亿的杠杆资金,其中有2.3万亿的两融和5000亿的分级基金,另外还有1万亿的民间配资和伞形信托。


也就说,挤进来几万亿,就把当时的A股撑爆了。要知道国内的房产一年的销售额都有10万亿,保险资产以每年2万亿的规模在增长,余额宝有1.43万亿,银行理财规模30万亿,信托20万亿。其实回过头来看,A股相对于整个理财大市场而言真的还是偏小了。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从股灾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实大家加杠杆是非均匀化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牛市中后期才加的杠杆,所以后面才会演变成流动性问题。和这个逻辑相似的,房地产加杠杆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情况?



(九)


回到最开始高新兴的故事,高新兴在第二轮股灾后跌到我买入的初始价格附近后(低于停牌前的价格),正式开始反弹,并在2015年年底,突破了6月中的16元的高位,最高摸到22元附近(均位前复权),成为了少数在股灾后还能大幅新高的创业板股票之一。



智慧城市指数,也是2015年股灾前,走势最强的概念指数之一(2700到8600)。


但是我那时已经被市场吓破了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一路涨上去。自己的投资体系还在这一轮股灾中就好像被压路机碾压过一样支离破碎,随后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它重新梳理和再构起来。 所幸我们都活下来了,那么一切都还值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