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线下
童话般的美丽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线下

真正的恩师不教书 #X68

水库线下  · 公众号  ·  · 2019-08-05 09:10

正文

旧文重发系列

真正的恩师不教书 #X68


一)跑得太快

#F2050《 书到用时方恨烧 》里提到:

只能学到10%,剩下的90%,全部都是“学徒制”。


中国之所以能拿过苏联的教科书来用,而且奉为圭臬,是因为那时候中国实在落后苏联太多了。

“后进者”想追“先进者”,有教科书的话,是很容易的事情。照着追就行了。


而且这还是在人均GDP远远落后,只有美国16%的情况下完成的。有学者算过,如果中国人均GDP能达到美国的50%,总GDP就能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

结果就是,各个方面追得太快,科技人文也在飞速地进步,以至于人家的教科书拿过来,跟我们的教科书一比,发现基本知识已经差不多了,基础教育上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你冲得太快,一抬头,突然发现身周空无一人。






另外一半没有讲出来的是,韩愈自己从来不教人知识,却成了许多素昧平生的书生的老师。他成为这些人的 老师 ,却甚至不需要为人家“传道受业解惑”。

为什么呢,因为“科举制度”。


嫡母盖过亲娘

座师取代恩师


众所周知,中国的选才制度,在唐朝由举荐制转化为了科举制。原来是纯粹的攀关系,“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现在出一套卷纸给你做,让你有凭借知识翻身的机会。






怎么办,只能去找诗文才能更高,鉴赏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文坛大v一起商量,拟一个差不多的名单,然后等卷纸交上来,再综合考试成绩来判断。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 变相的推荐制





所以他觉得,应该让考生把平时的代表性作品也一起交给考官,以供参阅,这样才不至于因为临场发挥的限制而错失人才。

那么对考生而言,既然要参考平时成绩,而且录取与否,通榜人和主考官的意见更为重要,那么还不如直接向这些达官贵人、文坛名人递上自己的作品,求他们推荐自己。

所以“参考平时成绩”的思路,跟显名阅卷带来的“通榜”制度结合起来,便催生了向达官贵人“行卷”求推荐的现象,美其名曰“求知己”。


白居易那个脍炙人口的“道得个语,居即易矣”,便发生在他向顾况行卷的时候。





所以后来逐渐产生了“ 门生座主关系 ”,所谓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侍郎,就是新科进士的“座主”,即“南宫主文为座主,登第进士为门生”。

成为老师,甚至不需要传道受业解惑。


新科进士春风得意,走马看花之时,只记得慧眼识珠的恩人,有谁还记得教他们识字断句,吟诗作赋的乡塾先生呢?

所以如果事情真的变成学徒制,则“师承关系”最大的意义,除了传授最多的知识,还在于你拜了一个最有力的码头。


知识的获取,是很容易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容易,但是人脉和机会始终殊为难得。

在拜师的同时,你走上江湖时面对的第一个敌我势力格局,也就从此确定了。


三)冒领天恩

不只师承关系另有他用,教育本身的功用,其也不只是传授学习知识。


更确切地说,我们目前已经习惯了 官办教育连接着统一高考的形式 。但是既然退回“学徒制”,就必须要把“教育”和“考试”拆开来分析。


因为学徒制首先就是教育退回到私人领域, 则考试是否为公家的考试 ,就也成了可以讨论的问题。

考试的本质,是一种选才权。












科举考试,成了主考官的政治上一块巨大的“自留地”。

更麻烦的是,因为录用权完全掌握在推荐人的手里, 所以新科进士们谢的是录取他们的“座主”,却不谢天恩 。这岂不是用天家的考试,做了自家的人情?


所以直到宋朝,赵匡胤建立 殿试制度 ,把取才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里,举子们才从“座主门生”变成了“天子门生”。

所以倘若“考试”和“教育”全部下放,那么就会贴近唐代的“座主门生”制度,通过师承关系,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四)教育之道

从古文运动中,我们其实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位高权重的“通榜人”全部都是古文大师,所以举子们为了中举,要揣摩他们的意图,自然就会向古文方向靠拢。

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教育最大的作用,根本就不是“教化民众”。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画大饼政策向来是有效的。如果真能吃到大饼,当然人人都会衷心拥护“大饼体制”,谁还会挖空心思去造反呢?


这时候,官家只要把自己想要灌输给民众的知识,设置成“必考科目”就行了。


如果是官办的教育,那么内容和考试内容完全配套,是很容易的事情。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一定要实行官办的教育,目的在于统一思想。


但是如果事情退回到“学徒制”,这个系统就会彻底地溃散。

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通过考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