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压缩机是低端制造业吗?明显不是,一个黑乎乎的“小钢盔”,需要几十道加工技术、需要几公斤铜和铁。
那压缩机的利润怎么样呢?
或者你要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前景如何呢?
事实就是,降低产能会丧失市场地位,而通过提高技术抬升价格也无法获得话语权。
中国制造着实太难。
文|谢芸子
图|张达雄
来源
|正和岛(ID:zhenghedao)
▲ 图为华意压缩机
对于冰箱来说,压缩机就如同飞机的发动机,是核心部件。
“你不要小看这个产品,它涉及到的学科是很多的:声学、力学、润滑、电机、控制这些都包括,从目前的理解来看,制冷压缩机的制造工艺也是相当复杂的,
零件加工精度比汽车的发动机还要高……”
尹小兵是华意研发的负责人,典型的技术人员,为人腼腆,谈起产品,滔滔不绝的蹦出专业术语。
华意压缩的发展非常辉煌,中国第一
、
世界第一
,全球平均每五台压缩机就有一台来自华意。
华意,算得上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了。
用尹小兵的话说,“做技术的永远没有终点。”那么来自研发人员的“危机感”可以理解,可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何止“危机感”,
谈起现阶段与发展,华意高层可以说都是担忧的。
近年来,
互联网迅速发展,寒冬的凌厉却在制造业蔓延
,部分公司常年扩大产能带来的资金缺口,已超过所能负荷的范围。
“廉价”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供给过剩”成为“必须正视”的大问题。
“你看我们的产品,一个黑乎乎的小钢盔,几公斤重的铜和铁,几十道工序的精密加工,但利润只有五块钱。
五块钱在大城市能买一颗大白菜吗?”华意压缩常务副总经理吴巍屿说道,“这个行业真是不好做。”
古镇“初创达产”
华意起家于景德镇,在街上随便“抓”来一个人,几乎都了解烧陶制瓷的手艺。
在吴巍屿看来,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对制造业大有裨益。
我国家电行业最初没有太多技术支撑,无论整机还是部件。
90年代初
,
国内才开始兴建像华意压缩这样的核心部件工厂。
那几年,媒体对“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的报道如火如荼,
而华意R134a无氟制冷压缩机的成功研发,
令整
个行业“强心硬骨”。
可以说,1990年到2000年,是华意的初创达产阶段。
正和岛:如果给华意的发展划分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节点是什么?
吴巍屿:
上市和被长虹收购是重要的节点。
96年上市的的时候,华意做了股份制改造,其实一开始,华意是很多家电都做的,但都因不规范倒下去了,搞清产权之后,华意开始规范自营,融资能力也变强,烘托了华意压缩这个品牌。
正和岛:上市之后的发展怎么样?为什么07年又会被长虹并购?
吴巍屿:
可以说,2000年到2007年是华意的成长期,同时也是烦恼期。
2000年,华意收购湖北荆州压缩机公司;2002年,收购浙江加西贝拉压缩机公司,完成了公司制造的主要布局。
那个时候国内竞品公司有十一、二家,
大家的水平都比
较接近,至于为什么被长虹收购,其中故事就太多了。
重组风波
在业界,华意一直精于技术研发,
然而技术好并不能决定一个公司的成败,辛辛苦苦研制出的成果,很容易被别人学去,因种种原因,华意曾一度面临倒闭的风险。
2005年,资本市场很多叱咤风云的大佬都打起了华意的主意,
健力宝的张海也是其中之
一。据说,张海本与华意都谈的七七八八、人事都安排好了,但很多承诺却没有兑现,搅的
“混乱如麻”。
2007年,长虹“接盘”,吴巍屿从绵阳被“远派”到景德镇,不同于一般并购,
对于华意
,长虹更
像是“踏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
正和岛:当时肯定
感觉
临危受命。
吴巍屿:
确实是比较困难,经过之前好几年的折腾,当时的华意百废待兴。
客户、供应商、内部管理都存在问题。
尤其是景德镇本部,维持日常的周转都非常艰难。
所以我刚来的第一个任务是把企业盘活,开始正常运营。
董事会
当年
给我们
制定了一个
“
3342
”的战略目标
,意思是用三年时间达到世界前三强、完成四十亿销售额、两千万台的生产量。一开始,
我们都觉得这个指标实在太高了,尤其是对一个刚刚重组的企业。
正和岛:这个指标完成了吗?我们又是怎么走出的困境的呢?
吴巍屿:
实际上2010年就完成了。
华意的技术一直不错,长虹也不会随便收购一家企业。
我们
第一步是
实现了搬迁,华意以前的老厂环境比较差,设备也比较老化,新厂09年开始投产,
第二年,我们就创造了华意历史上销售最快的记录,也就
是在这个阶段,华意极大促进了发展和海外出口。
正和岛:这时
国内
其它竞品怎样?为什么华意能优先走出去?
吴巍屿:
其实现今这个行业还没有经历过大面积洗牌,
十年前还在的企业,现在也都还在,
我想究其原因该是没有大的技术迭代,
而
华意更胜于人的,我认为是产品质量。
制造业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压缩机也是这样,每个阶段都要稳扎稳打,找到客户需求、产品要跟终端电器匹配、质量达到要求,才有品牌愿意批量采购。
在压缩机市场,一个批量性的单子,往往就是几万台
冰箱
,大概3亿多元。所以
出一个批次性的质量事故,就可能把整个厂子弄倒。
当然,技术研发和过程质控是保证质量的根本。
“小而美”占据海外市场
对于制造业,技术决定生产力。
把产品变得越来越“小”、效能越来越“低”,同样是创新发展的关键。
2004年,华意压缩机的COP还在1.4左右,2012年,就已提升至2.2。
(COP即能效系数,在同样的制冷/制热的能力下,性能系数越低耗电量越高)
在降低冰箱耗能方面,华意有明显的贡献。
据统计,华意在压缩机领域共发明专利25项
,冷效系数在全球占领先水平。
2012年,华意收购西班牙Cubigel压缩机公司(现华意巴塞罗那有限公司)。同年,总产量突破了3400万台,
国内压缩机品牌通过苦炼内功,终于优势
凸显。
▲ 华意进军海外市场
正和岛:2010年-2013年,海外出口量激增,是因为华意收购了巴塞罗那分公司、也就是当时的西班牙Cubigel吗?
吴巍屿:
其实
华意一直在做国际化的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一开始还是国外厂商主动找上门的。
但是做一个工作并不是能马上见效的,08、09年,我们也的确加大了国际化的步伐。
实际上华意飞速发展的原因,还是因为产品线的丰富,
收购巴塞罗那,也是需要大力发展商用压缩机,也更便于扩展和服务欧洲市场。
2010年,我国家电行业高速发展,
而
国内的缩机技术水平,
相比
国际
,早有赶超。
正和岛:您认为我们为什么会达到今天的地位?
吴巍屿:
华意
能达到这个地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很早就进入世界市场了,客户基础好,大家比较认可;
第二、我们的产品的确是以质取胜;
第三、我们的
产品线覆盖全面,
商用、变频、小冷量等应有尽有。
全球第一的“残喘苟活”
中国经济基本保持出口拉动型增长,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却陷入持续低迷。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劳动力优势逐步消失,
如何从“供给侧”入手、对商品进行升级,成为关键。
实际上,
自2012年“家电下乡”后,压缩机行业就进入产能过剩阶段。
正和岛:可是海外的经济形势并不景气,对华意的出口没有影响吗?
吴巍屿:
2013年,我们的海外市场达到新高后,就开始对全球市场进行重新评估了。我们的市场分布尚不均衡,这样的结构并不稳定,所以也在开始布局比较薄弱的东南亚市场、美洲市场。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在北美市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对GE和伊莱克斯的批量供货。
正和岛:但是最近两年,国内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吴巍屿:
是的,
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国内市场来看,
现在的压缩机需求不到1个亿,而我们整个行业的总产量是1.8个亿左右。
商场上最好用的武器就是打价格战,只要便宜就肯定会有人买,造成恶性竞争。
实际上华意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节点,应该说市场占有率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了,所以后续会更
追求发展质量。
正和岛:但如果我们技术够先进、产品质量过硬,就可以优先提高价格啊。
吴巍屿:
在价格导向的市场上,冰箱企业也很为难。
对厂商来讲,在满足使用、性能稳定的前提下,
价格就成了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品牌的号召力是需要积淀的。
我们每年大概有两个亿花在研发上,我们在
加西贝拉还兴建了一个华意技术研发中心。
但尽管如此,也让人觉得很焦虑。
比如
我们花三五年的时间、辛辛苦苦研发出了一款压缩机,可能三个月后就被模仿了,
大家都直接解抛照抄,所以谁投心血谁受伤
,只能靠行业自律。
正和岛:但我们市场占比高,那么利润怎么样呢?
吴巍屿:
你看我们的产品,一个结构紧凑、精细程度这么高的“小钢盔”,再看我们的报表,
我们去年做了将近七十个亿的销售额,四千万台销量,但你知道利润多少吗?
就两个亿,我们一台利润实际上就
五块钱
,五块钱在大城市能买一颗大白菜吗?
但我们总归还有两个亿的利润。
很有可能国内其它几家企业加起来的利润都不到两个亿,
而且个别是亏损。
这个行业真的很难,其实整个中国制造业都不好过。
所以中央提出供给策改革也好、去产能也好,是很对的,我们也很支持。
但我们马上减产、市场份额不就缩小了吗?如果提高价格、别的企业不提高、那不是更没有话语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