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宗馥莉正式接手娃哈哈食品公司 ·  21 小时前  
t0mbkeeper  ·  大 S 和张兰,我肯定是站大 S ... ·  22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中国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名称公布 ·  昨天  
王路在隐身  ·  看不懂代码如何微调DeepSeek-R1蒸馏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这家世界第一的企业说:整个中国制造业,日子都不好过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11-30 21:08

正文


冰箱压缩机是低端制造业吗?明显不是,一个黑乎乎的“小钢盔”,需要几十道加工技术、需要几公斤铜和铁。

那压缩机的利润怎么样呢? 或者你要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前景如何呢?

事实就是,降低产能会丧失市场地位,而通过提高技术抬升价格也无法获得话语权。


中国制造着实太难。


文|谢芸子
图|张达雄

来源 |正和岛(ID:zhenghedao)



▲ 图为华意压缩机


对于冰箱来说,压缩机就如同飞机的发动机,是核心部件。

“你不要小看这个产品,它涉及到的学科是很多的:声学、力学、润滑、电机、控制这些都包括,从目前的理解来看,制冷压缩机的制造工艺也是相当复杂的, 零件加工精度比汽车的发动机还要高……”

尹小兵是华意研发的负责人,典型的技术人员,为人腼腆,谈起产品,滔滔不绝的蹦出专业术语。

华意压缩的发展非常辉煌,中国第一
世界第一 ,全球平均每五台压缩机就有一台来自华意。 华意,算得上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了。


用尹小兵的话说,“做技术的永远没有终点。”那么来自研发人员的“危机感”可以理解,可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何止“危机感”, 谈起现阶段与发展,华意高层可以说都是担忧的。


近年来, 互联网迅速发展,寒冬的凌厉却在制造业蔓延 ,部分公司常年扩大产能带来的资金缺口,已超过所能负荷的范围。
“廉价”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供给过剩”成为“必须正视”的大问题。

“你看我们的产品,一个黑乎乎的小钢盔,几公斤重的铜和铁,几十道工序的精密加工,但利润只有五块钱。 五块钱在大城市能买一颗大白菜吗?”华意压缩常务副总经理吴巍屿说道,“这个行业真是不好做。”

01

古镇“初创达产”

华意起家于景德镇,在街上随便“抓”来一个人,几乎都了解烧陶制瓷的手艺。 在吴巍屿看来,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对制造业大有裨益。

我国家电行业最初没有太多技术支撑,无论整机还是部件。 90年代初 国内才开始兴建像华意压缩这样的核心部件工厂。 那几年,媒体对“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的报道如火如荼, 而华意R134a无氟制冷压缩机的成功研发, 令整 个行业“强心硬骨”。

可以说,1990年到2000年,是华意的初创达产阶段。

正和岛:如果给华意的发展划分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节点是什么?

吴巍屿: 上市和被长虹收购是重要的节点。 96年上市的的时候,华意做了股份制改造,其实一开始,华意是很多家电都做的,但都因不规范倒下去了,搞清产权之后,华意开始规范自营,融资能力也变强,烘托了华意压缩这个品牌。

正和岛:上市之后的发展怎么样?为什么07年又会被长虹并购?

吴巍屿: 可以说,2000年到2007年是华意的成长期,同时也是烦恼期。 2000年,华意收购湖北荆州压缩机公司;2002年,收购浙江加西贝拉压缩机公司,完成了公司制造的主要布局。 那个时候国内竞品公司有十一、二家, 大家的水平都比 较接近,至于为什么被长虹收购,其中故事就太多了。

02

重组风波

在业界,华意一直精于技术研发, 然而技术好并不能决定一个公司的成败,辛辛苦苦研制出的成果,很容易被别人学去,因种种原因,华意曾一度面临倒闭的风险。


2005年,资本市场很多叱咤风云的大佬都打起了华意的主意, 健力宝的张海也是其中之 一。据说,张海本与华意都谈的七七八八、人事都安排好了,但很多承诺却没有兑现,搅的 “混乱如麻”。

2007年,长虹“接盘”,吴巍屿从绵阳被“远派”到景德镇,不同于一般并购, 对于华意 ,长虹更 像是“踏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

正和岛:当时肯定 感觉 临危受命。

吴巍屿: 确实是比较困难,经过之前好几年的折腾,当时的华意百废待兴。 客户、供应商、内部管理都存在问题。 尤其是景德镇本部,维持日常的周转都非常艰难。


所以我刚来的第一个任务是把企业盘活,开始正常运营。 董事会 当年 给我们 制定了一个 3342 ”的战略目标 ,意思是用三年时间达到世界前三强、完成四十亿销售额、两千万台的生产量。一开始, 我们都觉得这个指标实在太高了,尤其是对一个刚刚重组的企业。


正和岛:这个指标完成了吗?我们又是怎么走出的困境的呢?

吴巍屿: 实际上2010年就完成了。 华意的技术一直不错,长虹也不会随便收购一家企业。

我们 第一步是 实现了搬迁,华意以前的老厂环境比较差,设备也比较老化,新厂09年开始投产, 第二年,我们就创造了华意历史上销售最快的记录,也就 是在这个阶段,华意极大促进了发展和海外出口。


正和岛:这时 国内 其它竞品怎样?为什么华意能优先走出去?

吴巍屿: 其实现今这个行业还没有经历过大面积洗牌, 十年前还在的企业,现在也都还在, 我想究其原因该是没有大的技术迭代, 华意更胜于人的,我认为是产品质量。

制造业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压缩机也是这样,每个阶段都要稳扎稳打,找到客户需求、产品要跟终端电器匹配、质量达到要求,才有品牌愿意批量采购。

在压缩机市场,一个批量性的单子,往往就是几万台 冰箱 ,大概3亿多元。所以 出一个批次性的质量事故,就可能把整个厂子弄倒。 当然,技术研发和过程质控是保证质量的根本。

03

“小而美”占据海外市场

对于制造业,技术决定生产力。 把产品变得越来越“小”、效能越来越“低”,同样是创新发展的关键。

2004年,华意压缩机的COP还在1.4左右,2012年,就已提升至2.2。 (COP即能效系数,在同样的制冷/制热的能力下,性能系数越低耗电量越高) 在降低冰箱耗能方面,华意有明显的贡献。 据统计,华意在压缩机领域共发明专利25项 ,冷效系数在全球占领先水平。


2012年,华意收购西班牙Cubigel压缩机公司(现华意巴塞罗那有限公司)。同年,总产量突破了3400万台, 国内压缩机品牌通过苦炼内功,终于优势 凸显。


▲ 华意进军海外市场


正和岛:2010年-2013年,海外出口量激增,是因为华意收购了巴塞罗那分公司、也就是当时的西班牙Cubigel吗?

吴巍屿: 其实 华意一直在做国际化的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一开始还是国外厂商主动找上门的。

但是做一个工作并不是能马上见效的,08、09年,我们也的确加大了国际化的步伐。 实际上华意飞速发展的原因,还是因为产品线的丰富, 收购巴塞罗那,也是需要大力发展商用压缩机,也更便于扩展和服务欧洲市场。

2010年,我国家电行业高速发展, 国内的缩机技术水平, 相比 国际 ,早有赶超。


正和岛:您认为我们为什么会达到今天的地位?

吴巍屿: 华意 能达到这个地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很早就进入世界市场了,客户基础好,大家比较认可;

第二、我们的产品的确是以质取胜;

第三、我们的 产品线覆盖全面, 商用、变频、小冷量等应有尽有。

04

全球第一的“残喘苟活”

中国经济基本保持出口拉动型增长,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却陷入持续低迷。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劳动力优势逐步消失, 如何从“供给侧”入手、对商品进行升级,成为关键。

实际上, 自2012年“家电下乡”后,压缩机行业就进入产能过剩阶段。

正和岛:可是海外的经济形势并不景气,对华意的出口没有影响吗?

吴巍屿: 2013年,我们的海外市场达到新高后,就开始对全球市场进行重新评估了。我们的市场分布尚不均衡,这样的结构并不稳定,所以也在开始布局比较薄弱的东南亚市场、美洲市场。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在北美市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对GE和伊莱克斯的批量供货。

正和岛:但是最近两年,国内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吴巍屿: 是的, 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国内市场来看, 现在的压缩机需求不到1个亿,而我们整个行业的总产量是1.8个亿左右。 商场上最好用的武器就是打价格战,只要便宜就肯定会有人买,造成恶性竞争。


实际上华意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节点,应该说市场占有率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了,所以后续会更 追求发展质量。

正和岛:但如果我们技术够先进、产品质量过硬,就可以优先提高价格啊。

吴巍屿: 在价格导向的市场上,冰箱企业也很为难。 对厂商来讲,在满足使用、性能稳定的前提下, 价格就成了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品牌的号召力是需要积淀的。

我们每年大概有两个亿花在研发上,我们在 加西贝拉还兴建了一个华意技术研发中心。 但尽管如此,也让人觉得很焦虑。 比如 我们花三五年的时间、辛辛苦苦研发出了一款压缩机,可能三个月后就被模仿了, 大家都直接解抛照抄,所以谁投心血谁受伤 ,只能靠行业自律。

正和岛:但我们市场占比高,那么利润怎么样呢?

吴巍屿: 你看我们的产品,一个结构紧凑、精细程度这么高的“小钢盔”,再看我们的报表, 我们去年做了将近七十个亿的销售额,四千万台销量,但你知道利润多少吗?

就两个亿,我们一台利润实际上就 五块钱 ,五块钱在大城市能买一颗大白菜吗? 但我们总归还有两个亿的利润。 很有可能国内其它几家企业加起来的利润都不到两个亿, 而且个别是亏损。

这个行业真的很难,其实整个中国制造业都不好过。

所以中央提出供给策改革也好、去产能也好,是很对的,我们也很支持。 但我们马上减产、市场份额不就缩小了吗?如果提高价格、别的企业不提高、那不是更没有话语权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