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德菁英汇
一德菁英汇是一德期货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我们以策略提炼、研究传播为核心,为投资者朋友提供系统化交易解决方案,打造以交易为中心的投资人生态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销售与市场  ·  从月入3万到逃离撤退:宣称“加盟就赚钱”的快 ... ·  23 小时前  
销售与市场  ·  狠人董宇辉,“退出”与辉同行! ·  昨天  
嗨推  ·  这两天,视频号导入私域3000+! ·  2 天前  
营销新案例  ·  一向发癫的淘宝,在联动小狗蛇点点后变可爱了 ·  3 天前  
营销新案例  ·  一向发癫的淘宝,在联动小狗蛇点点后变可爱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德菁英汇

大事不过年!国新办“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发布会要点梳理

一德菁英汇  · 公众号  ·  · 2025-01-23 17:31

正文

作者: 肖利娜 / F3019331 、Z0013350/

德期货宏观经济分析师

本文原标题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发布会梳理》

摘  要


本次发布会主要在于疏通中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堵点,并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股票市场投资比例,为股票市场提供增量资金 ,但除商业保险外,对其他中长期资金并未有明确增量要求,具体规模仍需关注后续政策。

A股目前股息率相对长期国债已经有较强的性价比,而经过1月初杀跌,中短期情绪指标再度进入偏谨慎区域,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都有修复空间,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加快落地对情绪修复有积极意义,在当前估值状态下,可关注股市逢低买入机会。

后期重点关注国内总量政策积极力度、结构政策是否优化、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力度、美股风险等。 乐观情形:总量超预期+结构优化+关税落地温和+美股风险未发酵,则股市多配价值体现。悲观情形:总量不及预期+结构未优化+关税落地激进+美股风险爆发,则股市需注意防守。

风险: 国内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再度恶化、美国关税落地激进、美股风险爆发。

正  文

1. 背景分析:《实施方案》助推中长期资金入市

2025年1月22日六部委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1月23日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实施方案》起草部门的负责同志召开发布会,共同介绍《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相关工作。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利于市场稳定和推动市场回稳向好。

2. 内容梳理:多举措呵护股市健康发展

①《实施方案》要点:

一是提升实际投资比例。 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

二是延长考核周期。 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三是进一步巩固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 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金融办加强统筹协调,六部委紧密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形成政策举措,后续落实过程中,继续加强沟通协作,强化跟踪问效。

② 商业保险公司要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类指标的长周期考核权重。 净资产收益率长周期指标考核权重调整至不低于60%。

二是 实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的长周期考核,促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大中长期投资力度, 实现所有者权益稳定增长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是推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提高投资管理能力。 鼓励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强投资管理,提升资金长期运作能力。

四是持续引导保险资金加大股市投资力度。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金额已经超过4.4万亿元。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是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是9%,两项加起来是21%。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③ 公募基金要点:

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33万亿元。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3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权益类ETF突破3万亿元。

一是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 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2025年起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费用。

二是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 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 益。 完善股东股权、人员管理、市场退出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强化对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坚决纠治“高换手率”、“风格漂移”等过度投机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基金投资中的各类违法违规,加强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文化。

④ 社保基金要点:

一是 社保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是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采用股债结合的投资结构。 明确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上限,确保投资股票规模保持在合理区间。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股债投资的比例大体为四六开,配置结构总体合理。

三是债券和股票在内的资本市场和全国社保基金相辅相成。

四是 财政部会持续做好全国社保基金的补充,在 强化基金保障能力的同时,支持注入的资金加大投资资本市场力度

五是健全社保基金投资运营长周期考核体系。 细化完善5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拟从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等维度进行考核,兼顾基金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长期的保值增值目标。

⑤ 投资生态建设要点:

一是着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出台鼓励分红、回购等政策和规则。目前沪深300股息率达到3%,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权益市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进一步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支持更多标杆性高科技企业登陆A股市场。不断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多措并举做强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上市公司要通过现金分红、回购注销、股东增持等方式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标的。

二是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 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更加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积极支持相关资金投资入市。用好用足央行互换便利工具。

三是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并购重组,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四是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 严格落实监管“长牙带刺”、坚持惩、防、治并举,快、准、狠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⑥ 央行资本市场支持工具要点:

一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已开展两次操作,合计金额1050亿元。 去年10月操作的500亿元已全部用于融资增持股票。今年1月操作的550亿元已可随时用于融资增持股票。在充分的政策空间和《实施方案》带动下,预计业务规模和响应速度都将会有较大提升。

二是不断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政策安排,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到了10%,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到了3年,并且鼓励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充分满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融资需求。 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和近800家上市企业及主要股东达成合作意向,已经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打算申请股票的回购、增持贷款,金额超过600亿元。

⑦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点:

截至2024年底,商业银行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金额是5.03万亿元,超过原预计的4万亿元预期目标。截至1月22日,贷款金额又增加5700亿元,房地产“白名单”项目的贷款金额已到5.6万亿元。确立“应进尽进、应贷尽贷、能早尽早”原则。截至目前,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已经支持14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 今后继续发挥这项机制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稳定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优化房地产融资制度。

⑧ 外资投资A股要点:

一是深入推进市场、产品、机构双向开放。 持续放宽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完善境内外上市联动机制,有序拓展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推动A股纳入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著名国际主要指数。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

二是 截至2024年底,有 866家 QFII获得投资资格,外资通过QFII、沪深股通两个渠道共持有A股大约 3万亿元人民币

3. 影响评估: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值得期待

本次发布会主要在于疏通中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堵点,并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股票市场投资比例,为股票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但除商业保险外,对其他中长期资金并未有明确增量要求,具体规模仍需关注后续政策。

表1:各类长期资金2024年规模及增量预期
数据来源:发布会通稿、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A股目前股息率相对长期国债已经有较强的性价比,而经过1月初杀跌,中短期情绪指标再度进入偏谨慎区域,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都有修复空间,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加快落地对情绪修复有积极意义,在当前估值状态下,可关注股市逢低买入机会。

后期重点关注国内总量政策积极力度、结构政策是否优化、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力度、美股风险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