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加入「相互宝」互助计划4个月了,本文旨在分享一些「个人体验」以及对这个产品的「定性结论」。
这四个月里我花了4.06元,帮助了590人。
相互宝
每个月会公示两期:
如上图从6月开始,帮助人数和人均分摊金额开始大幅增加。
从0.02到1.48元,涨幅70倍,钱是小钱,但说明这个近8000万人参加的互助计划,风险敞口正慢慢打开。
那么,分摊金额为什么会大幅上涨呢?
我觉得主要有2个原因:
1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过了等待期,达到申请理赔的条件;
2
主要还是加入的人数太多了。
目前加入相互宝的总人数已经接近8000万,每期帮助高达几百人,其实依然远低于重疾的经验发生率。
最近一起出险496人,非常惊人,什么概念呢?已经快赶上一些保险公司全年的量了。
往后看,这两个趋势不会改变——
新成员会不断加入,越来越多的老成员走完90天等待期,
之后的分摊金额还要涨。
涨到多少?
今年不用担心。
相互宝去年承诺过:
2019年分摊金额最高188元,超过的部分相互宝买单。
所以,「要不要退出相互宝」这个问题今年没必要讨论。
什么时候相互宝取消了这个上限,咱们再来聊这个问题。
... ...
我个人非常非常支持这个产品。
加入相互宝的正确姿势是把它看成公益活动——既花小钱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有可能从中收益。
这么想,就什么都对了。
虽然它只是一个互助计划,但对很多人来说,
相互宝是他们唯一的保障。
我国健康险
(重疾险+医疗险)
的渗透率只有9.1%。
也就是说,90%的人却没有任何商业措施来抵御风险。
一旦得大病,要么花光家庭积蓄因病返贫,要么找亲朋好友求助。
这不明智,也没必要。
相互宝算是给了他们一点安心,看病的钱大家分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很纯朴的互助思想,也是保险最初的模样。
... ...
另外,相互宝和商业保险并不对立。
商业保险的逻辑是先收你一大笔钱,之后出险了再提供保障;
而相互宝的逻辑是先提供保障,再由参与者分摊费用,每次分摊费用几毛、几块,不想参与分摊还可以随时退出。
对于没接触过保险的人们来说,第二种接受起来容易得多,
它让很多人有了「保险意识」
。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
相互宝也没那么「划算」。
按照目前这个上涨趋势,假设每年分摊金额达到188元。
对比同样是一年期30万的重疾保额——
30岁男性买:
参加相互宝,每年188元;
买高性价比的保短期重疾险,每年240元。
保险贵的不多。
如果是20岁男性买呢?
参加相互宝还是188元;
买微医保重疾险,每年只要165元。
保险更便宜。
对于年轻健康的朋友来说,互助计划不见得就比保险便宜。
相互宝为了控制人均分摊金额,还限制40岁后的保额只有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