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妈罗罗
六妈关于婴幼儿辅食喂养以及儿童教育、亲子游攻略的靠谱分享,以及少而精的独家团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40岁后简直不要“太香了” ·  4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女性40岁之后会有的变化,这一条很多人都中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妈罗罗

六姥姥专栏 | 培养自律的孩子,这个路径亲测很有效

六妈罗罗  · 公众号  · 育儿  · 2020-03-24 08:56

正文

六姥姥书稿将以连载形式在公号刊登,均为六姥姥主笔。此文为六姥姥专栏的第 3
本文有录音: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提到一个词: 自律 。和我们那会儿总说的,得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管住自己其实是一个意思。有人说自律就是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愿意做的事儿是不需要强迫的。我不这么认为。确实,愿意做的事儿是不需要强迫的,那么与其想办法,强迫孩子去做“不愿意”的事情,为什么不想办法把他们的“不愿意”变成“愿意”呢?自律的目的是美好的结果,不该是痛苦的过程。培养自律的核心,是要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关于内在驱动力,我问过罗罗:“你读的那些个书里头有没有什么说法?”罗罗给我讲了一个斯坦福心理学教授的理论,原话是:“人采取行动所需要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正能量”的,对兴趣和人生目标的追求;一种是“负能量”的,对失败和无法掌控的恐惧。”我把这句话记到小本子上,仔细想了想。对于大人以及大孩子,是这样的,特别想得到一些东西,或者特别不想实现一些结果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内在驱动力。

可这对正常人家的小孩子,好像不太管用。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家长想让他得到的,往往不是他那个年龄段所能理解的;而他对于一些不好的结果,也缺乏准确预期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合理运用家长的期待,以及让孩子体会自身的成就感。

我学中文的,很喜欢古诗词。罗罗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读古诗,让她感受诗韵之美。她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时不时的蹦出来几句,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看她喜欢,在她年龄大点儿时,我就对她有了要求,要求她每天背诵一首。罗罗三岁多上幼儿园,我就在每天早上送她去幼儿园的路上教她几遍,晚上背诵检查。刚开始她觉得新鲜有趣儿还能坚持,可没过多久就完不成每天背诵一首的任务了,学的时候明显就心不在焉,不想继续坚持。

这个时候,如何让一个不到四岁的孩子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做到自律呢?我觉得,小孩子的满足往往都源于妈妈的满意,她会感受到我的情绪,从而让自己想要去努力。所以,在罗罗不会背时,我虽然没有吵她,没有给她很大的压力,但我会表现出有些失望的情绪。而当她哪天背诗背的特别好,我就会刻意有些夸张的表现出我的高兴,表扬下她的坚持和付出的努力。我和罗罗之间,一直有着良好的情感链接,她能感受到我的期待,想去实现我的期待,慢慢的就会背的越来越好。但这 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内在驱动力是被动的。而真正让她由被动变主动、完全乐于并自律的去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是从一次小朋友无意间的“古诗词大赛”开始的。

我们住在单位家属院,单位就办有小学和幼儿园,院儿里的孩子们都很熟悉,经常在一起玩。有天不知哪个家长挑了个头,让孩子们比赛背古诗。孩子们争先恐后参加,排着队按头尾相接的顺序,轮到谁谁背,背不出就出局。十几轮下来,其他的孩子,有的甚至上了小学的,都没有再想出新诗来,罗罗却一口气又背了好几首。围观的家长都夸她,小伙伴也给她叫好。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会儿罗罗的小脸兴奋的通红。从那以后,罗罗每天主动要求学诗背诗,坚持的很好,这不就是形成了自律么。所以,家长和孩子在平日里培养好感情,再给予孩子合理的期待,当她有些进步时自然会产生成就感,这些会一点点的推动孩子形成由内在驱动力而来的自律。

很多人对自律的理解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自律的人哪方面都特别棒,自律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就好比一个节食瘦身,自律到3个月瘦几十斤的人,你让她去学英文读原著,她不见得能坚持下来。就好比我家那个为了创业,每天不辞辛苦,恨不得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罗罗,你让她去锻炼锻炼减减肥,她内心不觉得有必要减肥时,即使办了健身卡,也还是天天大吃大喝。所以, 不是在某一方面能实现自律的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任何方面都自律。自律只会在某件事上形成坚持和自控的习惯。 那么,寻找这件适合的事,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就非常重要了。

儿子6岁刚从乡下回到城里的时候,天天爬高上低,屁股都坐不稳。要上学了,坐不住会很麻烦,我就想培养下他的专注力。因为罗罗临摹一幅画可以坐几个小时,于是我就想教儿子画画,主要还是想让他能坐得住。我拿一些简单的图案,要求他每天画一幅。和教罗罗背古诗一样,我想从激发儿子的内在驱动力着手。可是逐渐的我发现,同样的妈,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个孩子身上,效果完全不一样。对于我的期待,儿子表现的也很在意很想努力,但他就是对画画提不起劲儿,时间长了,对画画越来越抗拒。我仔细想了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古诗是罗罗喜欢的,而画画完全不是刚刚的兴趣所在。既然这样,我就不再逼他了。 在孩子没有任何兴趣的方面,一定要培养所谓自律是在折磨孩子,也是挑战自己,有什么必要呢。

我开始从生活中寻找儿子的兴趣点。我看他特别喜欢下跳棋,陪他玩跳棋时就有意的用棋子和他做一些算数的游戏,之后又给他出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法数学题,或是模仿跳棋棋盘,画些空间图形之类的,引导他在数学方面的兴趣。之后,我又参考着一些资料给他出题,要求他每天完成一张数学卷子,引导方法还是之前那套。换个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就有效果了。我在儿子感兴趣的数学方面,成功的激发出他的内在驱动力,他后来可以得两个奥赛的奖保送,靠的就是学习的自律,小学后的学习我们做家长的已经没能力管了。

说到这儿,也许有的家长要问了,不是说好孩子都是逼出来的,逼一逼就会坚持了吗?要知道,孩子需要被逼的,是原本感兴趣但后来不想努力的惰性。如果起初就提不起兴趣,甚至培养了都没兴趣,又逼个什么劲呢,换个方向,才更能事半功倍。 当然,对于不得不应试的学习方面,无论有没有兴趣都必须要努力的那些事情,咱们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掌握好拉和等的力度。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咱们回头再一一细聊吧。


我认同六姥姥说的,在一件事情上形成自律,不会自然而然地拓展到所有事情上。就像六六现在很喜欢古诗,自己想要做到一天一首,有一天她已经躺床上关灯准备睡了,突然想起来那天的诗还没背,会立马爬起来找出古诗书背一首(要背的诗我都带她提前做过计划了)。而她不喜欢写字,虽然为了我高兴PUSH着也愿意干,但几乎0内在驱动力,我现在的挑战就是引导她喜欢上写字和做题,就像引导她喜欢背古诗一样(她在我管之前的放养阶段,连学校的背诗作业都完不成,我最初带她是补差,不是培优)。

不过,在一件事情上培养出自律后,在其他事情想形成自律,还是会相对容易一些的,这就是我以前讲过的胜利者效应。当取得一次成就感之后,成功可以复制出更多成功。所以,用六姥姥分享的路径帮孩子走出实现自律的第一步吧。

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的说法,是和斯坦福教授《自控力》一书中的理论可以契合的,由于恐惧驱使的内驱力,确实对小孩子也会有效。就像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儿,非常努力的表现好,是怕爸妈离婚时都不要她。可那样的孩子即使再成功,背后的不安也很难驱散,我们更希望孩子在成功的同时,更能感受幸福吧。所以,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和目标,用正能量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几乎是最可行的方案。

有些懒,真偷不得。

Read More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