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割股充饥、割肉奉君
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追随左右、忠贞不二,历尽千难万难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三面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清明柳
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3) 禁火冷食
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户户在节前就纷纷制作甜干饼、锅摊饼、冷粥以便下咽充饥。
4)寒食飞花
出自唐代韩翃《七绝.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祓除修禊、祓除衅浴
为上巳节主要活动。“ 祓除”即是“修禊”之意,“修禊”最初是在河边举行招魂的消灾祛病仪式,后来逐步演变成水边嬉游,雅聚吟唱的一种民间聚会。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便成了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写道:“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6) 执兰招魂
上古的祓禊仪式包含了“执兰招魂”的环节。在古人的观念中,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所以在这个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动苏醒的季节里,人们便在水边举行仪式,招魂续魄,祈求生命的安详。
7) 浴水孕子
祓禊仪式还包含了“求爱”和“乞子”的环节,这是渴求生命的延续。沐浴是为了去灾。
8)临水浮卵、临水浮枣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其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9)曲水流觞
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10)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早晚都像过节一样。形容生活奢华,整天寻欢作乐。在《元曲选白仁甫一》中有:“寡人自从得了杨贵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之句
11)思时之敬
据宋《梦梁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12)桐始华
清明一候桐始华。桐树花开,朴素的香味随着清风,漫山遍野。此时万物洁净,天清地明。故谓之清明。
13)井井有条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