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诗词赏读
诗词名作赏读,小众诗歌解析,原创投稿展示,诗词格律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教育发布  ·  明日开讲!《安全同行 ... ·  昨天  
微行动联盟  ·  山西省2025届中考模拟方向卷(一) ·  昨天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效率暴击 21 ... ·  2 天前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效率暴击 21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诗词赏读

清明节成语典故知多少

古诗词赏读  · 公众号  ·  · 2024-04-04 23:52

正文





【作者简介】刘呈义,男,1944年2月出生于江苏睢宁,祖籍扬州。高中毕业后,在黄海农场度过知青生涯十四载。在回城潮中,定位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写作诗词,笔名蚍蜉,有《蚍蜉集》等付梓。



成语典故


千百年来,清明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历史文化,清明节的成语典故则是其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25条清明节的成语典故,按寒食节(1~4)、上巳节(5~10)、清明节(11~25)的顺序列举如下:







1)割股充饥、割肉奉君

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追随左右、忠贞不二,历尽千难万难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三面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清明柳


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3)  禁火冷食


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户户在节前就纷纷制作甜干饼、锅摊饼、冷粥以便下咽充饥。



4)寒食飞花


出自唐代韩翃《七绝.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祓除修禊、祓除衅浴


为上巳节主要活动。“ 祓除”即是“修禊”之意,“修禊”最初是在河边举行招魂的消灾祛病仪式,后来逐步演变成水边嬉游,雅聚吟唱的一种民间聚会。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便成了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写道:“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6)  执兰招魂

上古的祓禊仪式包含了“执兰招魂”的环节。在古人的观念中,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所以在这个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动苏醒的季节里,人们便在水边举行仪式,招魂续魄,祈求生命的安详。



7)  浴水孕子

祓禊仪式还包含了“求爱”和“乞子”的环节,这是渴求生命的延续。沐浴是为了去灾。



8)临水浮卵、临水浮枣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其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9)曲水流觞


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10)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早晚都像过节一样。形容生活奢华,整天寻欢作乐。在《元曲选白仁甫一》中有:“寡人自从得了杨贵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之句



11)思时之敬


据宋《梦梁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12)桐始华


清明一候桐始华。桐树花开,朴素的香味随着清风,漫山遍野。此时万物洁净,天清地明。故谓之清明。



13)井井有条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14)九原可作


赵文子与叔向游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后谓设想已死的人再生为"九原可作"。



15)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指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出自《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16)墓木已拱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人死了很久。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



17)追终慎远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18)一抔黄土


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9)冢中枯骨


指坟墓里的枯骨。犹言死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北海 相 孔融 谓 先主 曰:' 袁公路 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20)柴毁骨立、哀毁骨立、柴毁灭性


柴:如木柴一样;毁:哀毁;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形容因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出自《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21)踏青看竹


《上巳日两县寮友会集时主邮不遂驰赴辄题以寄方寸》:“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独坐邮亭心欲醉,樱桃落尽暮愁时。”作者刘商,字子夏,唐代徐州彭城县人。


22)穷巷蹴鞠


《盐铁论》里说,“康庄驰逐,穷巷蹴鞠”,意即穷人当时也爱玩“蹴鞠”。不过,他们没有能力像汉高祖那造起“鞠城”,只好改变玩法。西汉的民间蹴鞠,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参与者比拼的是耍球的技术,而不是踢球进洞,后世称之为“白打”。



23)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要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唐 .韩愈 、孟郊 《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24)片纸天飞


出自元.谢宗可《风筝》:“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25)半仙之戏


唐宋时,秋千之戏盛行。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清明前一天),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 生动再现了唐宫清明前后荡秋千的景象。



我将上述内容以《清明节成语典故知多少》为题发布在朋友圈里,真诚地希望微友们围观,指正不当之处,补充未录成语。帖子一发跟帖者众,点赞者亦有,更有二三异议者。现将反聩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点:


1

对3)禁火冷食、12)桐始华是否是成语典故提出质疑


2

有微友提出人面桃花、大力将军、三迁之教等

也属于清明节成语典故。是耶,非也?


人面桃花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都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清明节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色彩。


大力将军 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写的是有一年的清明节,浙江人查伊璜在野外一座寺庙里喝酒,偶遇一力大无比的年轻乞丐,施与援手。十多年后,当年乞丐成为赫赫有名的吴六一将军。大力将军不忘当年恩人施救,知恩报恩的故事。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