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松鼠会
剥开科学的坚果,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松鼠会唯一官方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怎么学好人工智能?这些思路一定要知道! ·  21 小时前  
科普中国  ·  如果洗发水没有了,能用沐浴露洗头吗? ·  昨天  
科普中国  ·  “节后综合征”治愈指南,请查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松鼠会

美国科学院首度表态,支持编辑生殖细胞基因

科学松鼠会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3-02 13:05

正文

冷月如霜

松鼠名片

月如是二十一世纪最不缺的人材——生物狗。TA在读博士的过程中幡然醒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科学传播大军,完成了“科学松鼠会成员 ->果壳网作者 ->十五言撰稿人”的转职任务。目前TA住在离海边10分钟车程的地方,与两只猫一起过着写写字,看看剧的生活。


基因编辑技术在短短几年间为世界带来了极大影响——2011年,《自然》子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将基因编辑评为“年度方法”;2015年,《科学》把“年度突破”颁发给了横空出世的CRISPR-Cas9系统;2016年,中国科学家将经基因编辑的T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标志着CRISPR-Cas9系统的首个人体应用。然而每一项革命性技术背后,都有着伦理与监管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默守“不对人类的生殖细胞进行编辑”这条底线,避免踏入禁区。

2017年2月15日,隶属于美国国家科学院与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的一个委员会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科学、伦理与管理》(Human Genome Editing: Science, Ethics, and Governance)。在这份报告中,科学界首次松口,表露出支持编辑生殖细胞的态度。

该报告封面

图片来源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在今日发布的这份报告中,美国国家科学院与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的22名知名科学家、医生、伦理学家、政策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允许科学家们在严格的监管下,利用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的精子、卵子或早期胚胎进行编辑,消除镰状细胞贫血、囊性纤维化等重大遗传疾病。这些经基因编辑的生殖细胞能用于孕育后代。换句话说,只要政策允许,经基因编辑的人类有望诞生。

这份报告的一个关键词是“遗传疾病”。在全球,有几千种遗传疾病是由单基因的突变导致。尽管单个遗传病的发病较为罕见,但这些疾病加起来,总共影响了全球5%~7%的人群,患者家庭的情感、经济等负担不容忽视。在这些疾病中,有一些只会影响单一体细胞类型。对于这些疾病,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开发新型基因疗法,对生殖细胞的编辑不是必须。但对另一些罹患溶酶体贮积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如果想拥有健康的亲生子女,对生殖细胞进行编辑也许是当下唯一的道路。制订本次报告的委员会认为,如果证实安全可靠,我们应当允许使用基因编辑的方法,修正会遗传给下一代的突变。

该报告指出,基因编辑也许是许多遗传病患者孕育健康后代的唯一途径

图片来源:《自然》

这份报告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严格监管”。为了避免灰色地带产生,这个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首先,只有在预防重大疾病,且没有其他合理手段可以尝试的情况下,才能够尝试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其次,科学家们必须严格证实,这些被编辑的基因导致了重大疾病,或让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极大提高;第三,需要可信的临床前与临床试验,来评估这一手段的风险与收益,确保参与者的健康与安全;第四,研究人员要对参与者进行长达几代的跟踪分析,了解长期风险。

根据这份报告,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只能够用于预防疾病,不能够用来增加人的智力、身高、力量等因素。

这份报告出炉后,不少资深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负责人 埃里克•兰德 (Eric Lander)教授对此表示看好:“他们在这份报告中说,只有对一小块区域,一小部分病例,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才是正确的。这份报告中最棒的一点声明是,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后果,我们就不应该去做它。”

波士顿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乔治•安纳斯(George Annas)教授则提出了他的担忧:“科学家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收益风险的评估问题,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个想法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委员会可能低估了这些反对声。”


多名知名学者对本报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哈佛大学的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教授则说了他的想法。一方面,他认为这些建议很合理:“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基因编辑被证实安全有效,再讨论就太晚了”。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有些基因很难简单“一刀切”。他举了GRIN2B基因作为例子——这个基因与自闭症有着关联,但GRIN2B蛋白的水平也和较高的认知能力有关。作为预防自闭症的手段,编辑这个基因很有可能带来智力的提升。这就有可能带来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只是作为一份倡议。尽管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松了口,这并不意味科学家们从今天起就能动手尝试。在监管措施具体落实,在适用疾病的定义更为清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得到证实之前,这份报告在短期内还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至于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冷月如霜

编辑:游识猷

排版:红色皇后

题图来源:geekswipe


参考资料:

  1. With Stringent Oversight, Heritable Germline Editing Clinical Trials Could One Day Be Permitted for Serious Conditions; Non-Heritable Clinical Trials Should Be Limited to Treating or Preventing Disease or Disability at This Time

  2. Human Genome Editing: Science, Ethics, and Governance

  3. US science advisers outline path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babies

  4. U.S. panel gives yellow light to human embryo editing

  5. Human Embryo Editing Gets the OK—But No Superbabies

  6. U.S. Panel Endorses Designer Babies to Avoid Serious Disease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药明康德”(WuXiAppTecChina),经作者授权转载,本站发布时略有修改。

本文经授权转载,禁止再次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