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hiphell
www.chiphell.com -- 分享与交流用户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3 天前  
安徽交通广播  ·  久坐引发腰部不适?快揉按这两个穴位! ·  4 天前  
安徽交通广播  ·  久坐引发腰部不适?快揉按这两个穴位!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晚安 ·  6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靈樞經》学习班今日上线 (徐文兵、左常波主讲)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hiphell

[电脑] 重拾火种 - ASUS “NUC 14 PRO” NUC14RVH 首发测评

Chiphell  · 公众号  ·  · 2024-05-21 14:00

正文

CHH ID:Erosluvu

之前就听说ASUS接手NUC项目之后的第一代产品快上市了,作为迷你主机爱好者,必然是不想错过上手感受的机会,正好还没体验过ULTRA 5,于是撒泼打滚让朋友帮忙弄了一台,试玩体验了几天,心得简单和大家分享。

开箱:
先拆出封套

INTEL INSIDE代表了血统,ASUS,应该算是,庶出?

延续了华尔街峡谷-竞技场峡谷的设计语言,这个造型也算是目前迷你主机的标杆,其他厂家多是东施效颦了。

版本是NUC14RVH,U5 125H,准系统,无LOGO版本

关爱地球!

开箱,还是熟悉的纸套包裹。

先来看附件

VESA支架,带上这个金箍,你就再也不是一个凡人

ULTRA!

19V 6.32A 的120W适配器,是FSP全汉代工的,和现在国产厂家普遍选择的航嘉120W一体电源相比,可谓铁骨铮铮。

还内附了电源线,比当年的华尔街峡谷额外“赠送”周道多了!

重量320克,相较270克的HKA12019063,问题主要出在空间占用上。

螺丝分为三组:VESA挂钩、VESA固定和2.5寸硬盘位固定。

说明书部分

终于到了主体阶段。

相较竞技场峡谷,此次前面板,在保留双10Gbps Type A接口的同时,增加了20G的Type C接口,提升了传输上限速度,对内容创作等有更高传输速度需求的场景更友好。目前20G的硬盘盒和PSSD也越来越多了,我最近也打算升级一块金士顿的XS2000。

相比上代,开关键从正方形变成了和A口面积基本一致的长方形,风格上也更加统一。A口间也留有足够空间,插各种设备不冲突。整个前面板比较突兀的应该就算是HDMI的LOGO。

两侧都是蜂巢状的散热孔,确保气流的高效流通。右侧带有肯辛通锁孔,

背后布局沿袭上两代的出色设计。双雷电接口和两个HDMI 2.1视频接口(支持四屏输出)对2.5G、10G的TYPE A口,2.0A口形成合围之势。在2.5寸硬盘安装位上有和前代厚版类似的扩展卡预留位,但是据我所知暂时还没有对应的扩展设备。

顶面是一个可拆卸的盖板,后面拆机会介绍到。

2024年4月制造,这几年迷你主机玩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让人是悦动峡谷蚀刻的SN二维码,逼格实在太高,让人念念不忘。

背板采用了快拆设计,免工具+1。只要在非锁止状态下轻推开关键,即可打开

首先看到的是2.5寸硬盘安装位

准系统也为nvme硬盘贴好了相变垫

不用VESA挂架又要装2.5寸盘的话,整个安装过程中唯二需要拧的螺丝

找了一块薄盘测试一下,丝滑推入,但是没有安装HDD的需求。

这里如果能把中间位置2242口和硬盘排线供电接出,多一个U.2硬盘套件就好了。

NUC也是吃上DDR5这口细糠了!

两个NVME硬盘位(1 x PCIE 4.0 x4 2280、1 x PCIE 4.0 x4 2242)都用上了快锁拉环,免工具+1。

网卡是不可更换的板载AX211D2W,稳定性不错的WIFI6E网卡,也算是目前的主流选择

暂时用不上的扩展舱开口,背板部分也就到此结束。

拆下顶盖

之前盒子上印刷的NON-LOGO应该就是指的这里没有LED发光结构,两条天线探出金属结构外,确保WIFI的信号效果。

拧下螺丝就能看到整个“房屋举架”。

拧下举架,整个主板+散热就露出了真身,开关键有软塑料外框,可以保证手感和按钮支撑

散热器和接口之间都有绝缘垫,避免短路风险,散热片也直抵

透过风扇的缝隙能看到底部的纯铜热管,风扇是老牌厂商AVC的5V 0.7A风扇,在待机和低频率运行时,还是相对比较静音的。

为了避免破坏原装硅脂影响跑分效果,就没有将散热器拆下,拆解也就是到这里。补一张全图。

结构精巧,多层嵌套,但是感觉两侧的冲孔并没有融入到机身的散热中,后面再看。

配件:
配件其实只有SSD和内存
按照目前的需求来看,32G已经绰绰有余,之前一直用英睿达的,这次买了金士顿的16x2 5600 C46 套条。

铭牌上会表明KIT of 1/2,但是感觉他家的铭牌信息虽然全面,但是有点复杂。要仔细分辨,否则容易出现这样的尴尬。

单面、1.1V。默频5600,不是XMP!

SSD,暂时2T够用,就还是KC3000,剩下一条2242可以留着整活!

顺利装入

装回SATA排线就大功告成。

装回锁上底盖,理论上从开箱到开机全程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免工具+MAX

此时机身重量631克,虽然质感明显好于我曾经评测的NPB6,但是质量上也更重,而且对底面侧的SSD,缺少主动散热手段,内存也没有散热片。

开箱就进行到这里。
插电、开机。

进入BIOS,熟悉感扑面而来,只有右上角是换了门头
[不能F12截图差评,截图是用新买的采集卡导出来的。]

系统信息

性能设置选项卡当中能看到全新的动态PL1设置,通过开启该功能,可是更好的释放性能,两图对比,可以看到开启后PL1,PL2持平。此次测试也都是在开启该项功能优化性能释放的情况下测得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