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16“互联网+人社”峰会在深圳召开,腾讯研究院、互联网+合作事业部、微信城市服务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份《“互联网+人社”发展白皮书》,从用户端、供给端等层面详述了目前互联网+人社所取得的进展,为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信息化,以及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发言,对白皮书作出详细的讲解。
司晓指出,从产业角度看,整个互联网+都进入到深水区,媒体、通讯、支付服务等早已被移动互联网化,但“互联网+人社”的历程尚处于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更便捷的、更具人性化的社保的转移以及能够持续的接续性的服务,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以下为司晓演讲的主要内容:
非常荣幸今天代表腾讯研究院、代表互联网+合作事业部以及微信城市服务联合发布“互联网+人社”发展白皮书。今天的发布包括:第一是人社信息化环境分析,第二是“互联网+人社”的新模式,第三是我们认为的两大基础以及它的社会价值的初步分析。
众所周知,人社信息化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国家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启动了金保工程,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年的历史,但是在人社信息化十五年以来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包括技术环境都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包括用户使用习惯,应该说人社信息化面临新的含义。
在政策层面,其实各位领导都已经提到过了,包括人社部今年发布的“互联网+人社2020的行动计划”,实现更好的价值诉求,由简单的业务诉求提升到更高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我们从产业角度看,整个互联网+都进入到深水区,我们把互联网产业和传统行业包括民生以及各个传统产业,最熟悉的是我们的媒体、通讯、支付服务以及餐饮点评、餐饮订餐包括旅游类的服务,这是最早被移动互联网化的。但是医疗、养老这些领域相对比较封闭,而且是属于高度的非标准化的领域,移动互联网化的进程是比较慢的。因此,它是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状态。
除了产业的发展之外,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新的管理手段。这里列举了几个数字,国家老龄人口超过两亿,老龄人口带来的养老压力包括社保的支出量持续增加,其实都需要我们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精细化管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们的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的活跃的持续增加,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的时候国家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7亿,每六人之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传统的人社模式还是基于区域的管理模式。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政府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更便捷的、更具人性化的社保的转移以及能够持续的接续性的服务,是在座各位共同努力的方向。
互联网+人社对整个公共服务有哪些价值?两个词:连接和创新。通过连接对用户触达,微信和QQ活跃用户超过8个亿,QQ注册账号早已超过10亿,国家社保账号是10亿的量级。移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水和电,包括腾讯在公共服务、社保服务给自己的定位是提供基础能力或者赋能传统政府管理机构以及我们在人社生态里的各位参与者。
所谓基础服务是两个特点:一个是触达,二是人人都会用。为什么微信城市服务能够成为用户自然接受公共服务的入口,这和用户对微信的使用紧密关联,微信的用户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大家非常熟悉的使用其中的支付功能,包括对于公众账号和文章阅读,培养了大家在公众账号里使用服务的习惯。在入口加入之后,用户的习惯自然完成,不是再去培养用户怎么去用,而是前期对微信的使用促成了教育。微信社交产品成为公共服务的入口是有必然性的。二是创新,刚才申教授提到的大数据已经非常详细的给我们讲了大数据对人社服务的基础意义,包括刚刚提到了人脸识别技术,其实AI目前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就是人脸识别技术。包括大数据与之结合的其它的一些分析,使得我们在骗保方面会有一些突破。
举个例子,用户端这一块可以看到微信人社城市服务覆盖21个省的124个地市,与之相应的数据是今年发布了2016年微信政务服务数据,政务在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上有超过30大类、5000项具体政务服务通过微信平台向全国超过360个城市提供服务。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124个城市提供了人社的服务,但是与整体政务服务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基本涵盖了人社的三大领域,人事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对于这些服务用户表示了很大的需求和黏性,人社在微信城市服务用户规模的占比从1月份的5.29到10月份,大概半年时间提高了14.37%,也就是说我们讲公共服务的移动化、解决用户的高频刚需和投顾应用,其中人社是非常重要的,直观的反映出用户需求集中的一个点。
公共服务的移动化给我们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提供很好的数据,不光一二线城市可以享受移动人社服务带来的便利,在三四线城市表现更为强劲的增速和高活跃性。放眼整个政府服务领域,2016年新开设的政务账号里,县乡级政务账号比例占到新增账号的70%,移动互联是解决公共服务不均等的机会窗口。具体到各个区域纬度,我们的人社服务就是刚刚提到的在中国互联网+智慧城市的其中一个模块,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社保里面,广东省凭借广泛的用户群体覆盖,遥遥领先其它城市,指数综合得分最高,湖南省凭借首创的发放虚拟社保卡这些诸多创新的服务,是遥遥领先的。互联网+人社不光是从PC端到移动端的延伸,更多的是把一些新技术、一些关键环节能够轻量化的过程,比如刚刚提到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帮助退休人员使用的弱势群体,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帮助老年人在140秒内完成移动端的身份认证,这个使用的门槛已经变得非常低了。另外我们可以把微信的医保支付从传统的七个步骤缩短到四个步骤,这都是效率特别大的提升。
上面讲的都是供给模式的变化。再一个,大数据将会是一种新的基础能力,我们的社保覆盖范围和微信包括QQ的用户数是高度重合的,人社大数据是为数不多的贯彻人的生老病死的整个环节的大数据。昨天跟四川省的董局聊,他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医保不光是生老病死贯穿人的生命周期,而且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收入支出的部分,这一块的大数据的使用毫无疑问是非常有价值的。放眼全球,目前这一块能够被有效利用的数据可能都不到1%,在公共服务领域、人社领域的比例还要再低很多。随着移动互联网这个机会窗口的出现,随着各省市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之后,大数据的利用能力会逐步提升。
逐步分析我们会对大数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进行就业画像和就医画像。第二是通过数据挖掘深度发现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对医保人群的数据和其它的比如交管所车辆的数据、家庭人口的数据打通识别的话,有利于识别骗保行为。三是人社的移动化和轻量化。这些都离不开云的基础设施,在移动互联网化的场景、在移动政务的大背景下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基础设施,支撑政务领域的发展,我们看到各地的人社服务也在迅速进入云端化的过程和状态。再一点,由于这个数据本身的价值,它的敏感性也是对应的问题。人社每一个数据都与人紧密相关、与钱相关,决定了数据的价值和敏感性,任何数据的丢失都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所以云端化也非常有意义。
最后一点,我们也尝试用统计学的方法计算,比如社保移动化转移之后节约的总成本包括节约时间提高满意度等等。我们测算深圳医保上线三个月,节省1.1万小时左右,模拟10万次计算,我们预测全国可以节省15.7万小时,这是在目前仅有124个城市提供人社服务的前提下面,如果在全国铺开的话这个数据还会持续放大。昨天晚上跟申老师、顾老师交流,我们发现人社是专业门槛非常高的领域,我们的研究仍处于很粗浅的阶段,但是我们也做了一个能够把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互联网+人社”移动化的进程。
希望大数据不仅为专业人员所感知,为政府管理者甚至社会大众提供很直观的视角了解人社服务互联网化的进程。我们处于一个新兵的状态,刚刚进入这个领域,需要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领导与我们共同探索“互联网+人社”的新模式、大数据的挖掘等等问题。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互联网+人社”发展白皮书》
公众号搜索“腾讯研究院”收听研究院及各子中心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