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一苏醒就看到了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的新闻。
39岁的年轻帅气的“学霸男神”总统将携手年长自己24岁的妻子入主爱丽舍宫,我有点小激动。
我的数个闺蜜群被这件事刷屏,大家都说:“看多么励志!”
马克龙的前半生——39年的人生,还有他的妻子(年长他24岁,他曾经的高中老师布丽吉特)人到中年之后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其实我想说,一个人想象的边界有多大,就决定了他人生的边界有多大。
人生的真实边界永远不可能超出你脑海里的设想给出的范围,39岁的马克龙今天引起世人的瞩目,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都至少取决于一点,他敢想,他去想了他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人在无数个选择里走完一生。
有一些我们觉得特殊的人,他们的特殊正是在于,他们给自己人生画的圈比较大,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
很多人,连想都不允许自己去想。
而如果没有想象力,其实你的人生就是在重复别人的人生。
我不想讨论什么姐弟恋、母子恋有多大风险和最后的成败。
因为我们都只能活在当下。
人生有两种活法:
曾经我以为,只要没有苦恼和痛苦就是成功的人生。
后来我发现,无论你怎么过,人生总是与烦恼相伴的,无非是此一时彼一时。
完全没有痛苦、烦恼的人生根本不存在。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普遍状态下更好的状态呢?
能够和谐平静地和自己相处,这样活着,是一种更好的状态。
一个人怎么才能和谐平静地和自己相处?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人活着,按照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去活,去努力,去选择去接受选择的结果,
一个人这样活着,即使有挑战、困难、烦恼、失落和痛苦,他的整个状态也是好的,因为他虽然要应对世界,但是他和自己是和谐的。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能和谐地活出自己,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 他的这种自我平静和和谐,能够为他创造出一个个同样和谐的外部世界,我们可以将它看作幸运。
但其实那不是幸运。
那来源于你做的一个个选择
—— 这些选择让你与自己和谐了,你透过这些选择表达了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权力,于是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是幸福的,你觉得你拥有了自己,你看这个世界不会投射仇恨和哀怨,你没有很多逃避和否定,你没有不断地压抑和掩饰,你悦纳自己也拥抱这个世界,于是世界也反馈给你一片美好的天地。
我在马克龙成功而感染世人的故事上,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人生固然很多时候令人迷茫,但——其实关于幸福我们可以找到规律。
马克龙的故事那么多人去议论和关注,甚至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他这次竞选总统极为有利的一个筹码,
这是因为大家对于这种能够活出自己的人,是肯定和羡慕的,即使他完全不理会世俗不按常理出牌,人的本能倾向于去认同它。
我是说人的本能。
人有追求自我,找到真实的自己,实现真实的自我的愿望,也就是自我实现的本能,我们也可以把这句相对长的话,简单概括为两个字
——自由。
自由,是最高尚的一种道德。
当然,它不是说让你去胡作非为,它也和一定的规则和法则共存。
我们从马克龙的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一个书写自由的故事。
高中生的他,没有和大多数男生一样爱上自己的女同学,而是爱上了比自己年长24岁的老师,无论他是不是“恋母”因而喜欢非常年长的女性,于他这个独特的生命而言,决定自己可以去爱谁,就是自由;
十七岁的他,被父母获悉他心仪的女性是四十多岁有着三个孩子的老师时,父母也曾经试图阻止儿子见她,但一到十八岁成年,这个男孩就向父母宣布,他无论如何要和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在他做了这个决定之后,父母的观点和态度对于他们的恋爱关系就再也没有了任何影响,可以反抗任何人,捍卫自己要和谁生活在一起的最终决定权,就是自由;
他离开家乡去读书,和老师告别时,他说,我一定会回来,我一定会和你结婚。这不是布丽吉特让他许下的承诺,是马克龙对自己最初的梦想许下的承诺
—— 我要和我最爱的女人结婚,我一定要做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
他做到了。能够对自己的梦想许下承诺,并且做出实现梦想的具体的努力,就是自由。
一个愿意接纳真实的自己,一个不给自己设限,一个将自由当作自己最高信仰的人,他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绽放的能力,你甚至能听到生命绽放的声音。
有趣的是,马克龙的政见里,也到处可见“自由”的痕迹,这成为了他的标签,
他倡导“自由经济”,并且一直努力传达出“有能力摆脱以往框架与禁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活力形象”。
——法国媒体报道
这些为他赢得了相当多的支持。
他的政治观念其实融合在他的人生之中,也因此,人们很愿意相信他,相信他至少是一个可以打破框架的改革者。
因为人们在他身上能看得到“自由”。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即使是一个活得不自由的人,他也在内心深处拥有自由的愿望,那么他可以把这份美好的愿望投射给一个自由的象征,在法国,这个象征就是现在的马克龙。
再举个远一些的例子,在美国,曾经美国公民内心投射得最多的自由的象征,就是自由女神。
人的本能都是活出自己,表达自己,感受那个自我的存在。
有的人会去实现它,有的人会去投射它。当然还有人表面上会怒斥那些自由自在的人,说自己最讨厌这样
——这个叫做”反向形成“。
在某些情况下,讨厌是在表达”难以言说的喜欢“。
在这些对自由,对反常规高喊讨厌的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很喜欢这种反常规的自由,但是不允许自己喜欢,因此变成以“讨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欢。
你属于哪一类?
很多人会说,世界那么多人,法国也就出了一个马克龙,世界上那多么老女人,能嫁给比自己小24岁的男人的有几个?看看热闹就散了吧,拉倒吧。
我们看一个故事,就只能看到这个点吗?
如果每次都是只看到这一个点,那就是思维的限制。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我们依靠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社会大环境对我们的灌注,形成我们的认知系统,这个系统里有人生观、价值观,有固定的思维结构,有条件反射,还有超我。
对,就是那个总是跳出来负责告诉你:你不能这样,你这样就很坏,这样就没有人喜欢你认同你让你感到很畏惧,然后赶紧把”本我“给压抑掉的那个超我。
周而复始,我们在这个范围之内,会无意识地自动化的去生活。
我们失去了想象的能力。
我们扼杀了自己想象的空间。
比如,很多女性在老公外遇时,她想到的是”怎么办,我离开他,我就啥也不是了,我不能没有老公“,于是她很难受地隐忍,但是她关注不到另一个内心的声音
—— 离开这个不爱你的男人,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吗?和他继续守在一起,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
比如,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拼命搞早教时,他们想到的是,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出一点差错,要不我就是个坏爸爸,但是他们听不到自己的另外一个声音在说
—— 孩子很不快乐,这不是他应该有的童年,如果他的童年都有那么多的压力和必须要承担来自父母的焦虑,即使他成功,他也会成为一个有问题的人。
比如,很多人在决定要嫁给一个人的时候,她想到的是,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我再不结婚我妈我爸得愁死,我也可能生不出孩子她听不到另外一个声音在说
—— 我不喜欢他,怎么可能在婚姻生活里得到幸福?我不爱孩子的爸爸,我生一个孩子出来是不是对这个孩子不道德?我妈我爸要为了我结婚的事愁死那是因为他们都不愿意去好好关注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难道我也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吗?
思维局限的,不自由的人,在做出所有大抉择的时候,听到的都是过去的成长环境塑造的认知系统在他体内发出的声音。
这个声音来源于父母的认知、众多他人的行为、社会环境的倾向性,但是它不是这个人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如果一个人能停止跟随那些脑海里父母和环境遗留的自动化思维或者说思维定势起舞,那么他就可以在一片空无的沉默中,听到另一种声音,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他自己。
这个声音,是每一个人本能的追求自由实现自我的向往,其实一直一直在发出的声音。
然而思维局限的人,有着定势的人,
或者说认知系统固化的人,不能觉察自己这种自动化思维的人,
往往听不到内心的声音。
他们或许能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内心对于这种“无视”和“压抑”的不满,
这种不满有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性、对环境的挑剔、对自己的责备,或者甚至是生病是搞砸计划中的事情的方式来表达。
这样,是无法带来和谐和平静的感受的。
于是,这样的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依照固化的认知系统和固定的思维方式做着大多数人看起来在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内心无法和自己和解,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他的内心无法平静。
于是他也会觉得这个世界怎么看,都不顺眼,都不美好。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傻?
可是在我们身边,很多很多人,都是这样活着。还不自知。
于生命而言,这种状态,令人惋惜。
所以我们有时需要一个马克龙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故事来提醒我们。
试着这样锻炼自己:
第一步,允许自己去想象。
不要在第一时间就否定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
如果一个人连想象的能力都没有,他的固化思维以及从小被灌输的概念就会完全占据他的内心。
第二步,别给自己画框。
除了基本的社会法则,法律,不要给自己画框。
如果一定要画,画个大一点的。不要参照任何人,特别是不要参照你的父母。
第三步,思考时放慢一点,问问自己为什么?
这一步非常重要。有人喜欢说,“我肯定不行的。”这是嘴边的一句话,那么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行?
放弃这份工作,用一年事情,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肯定不行的!
带好自己的孩子,放弃糟糕的丈夫,离婚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我肯定不行的!
不要去买房背上让自己心情沉重的房贷,住在租的漂亮房子里,还可以常常换不同的房子和心情——我肯定不行的!
……
当你对自己说不行的时候,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呢?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可怕的后果?还是你只是习惯性地选择,你的习惯性思维的背后是什么?
多问自己问题。
我们很多人,活了三四十岁却从未曾真正地思考过自己的人生,
未曾给自己制造一个机会和那个自我好好的对话,
未曾平静地接纳地没有局限地听一听这个自我发出的声音,
如果是这样,再这样活到生命的尽头,你不会觉得自己白过了吗?
马克龙,或许在16岁遇见自己这一辈子的真爱时,在他被命运击中的那一刻,他就有过对自己人生真的思考。
有很多我们羡慕的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是对人生最好的演绎,他们的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别人的想像版本,其实这些人都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思考的人。
其实这些人,无非是曾经在生命里重要的抉择时刻认真地问过自己,为什么不?
然后他们发现了,其实他们可以,他们完全可以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
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交出什么样的人生答卷。至少,允许自己去想象。把那个想象的框画得足够足够大,你就能渐渐听到在你深处发出的,内心的声音。
作者:周小宽 从事家庭关系,两性情感分析工作,专栏作者。
首发微信公众号:hushenzhixl ;已授权冷爱公众号编辑发布。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微信ID:hushen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