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陈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6月18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中国近代甬商在沪经济活动研讨会”。
甬商即宁波籍商人,他们是近代上海开埠后举足轻重的大商帮。在研讨会现场,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说起一本由慈溪商人编撰的日语教材。这份日语教材长期未被关注,却在中国日语教材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材名曰《中东通语捷径》。“可能出版于1887年,甚至更早一点的1885年。”周振鹤说,它只比出版于1884年至1885年间的、目前已知出版年份最早的《东语简要》略迟而已。“但是,它比研究者们熟悉的《东语入门》早了八年以上。”
周振鹤所藏《新出东语一见便知》。王仁乾把“春、夏、秋、冬”四个词分别注音为“哈路、那子、矮既、府有”。源于周振鹤所藏《新出东语一见便知》摘录。
《申报》曾登了它27次广告
通过查阅《申报》档案,周振鹤发现从1887年1月2日至1890年11月2日,《中东通语捷径》仅在三年多时间里就至少登出27次广告。“可见行销数量之多,亦可见当时中国社会对日语教材已有相当程度的需要。”
比如一份名为《新刻中东通语捷径》的广告,上面写着该书作者“久客东都,与诸侯交往最契,凡我国音语雅俗皆知,近撰一书,其中分门别类,使中东学语者了如指掌”,还标明每本价值两角半,落款是乐善堂药局。
作者本名王仁乾。早在1870年,王仁乾就去过日本,经常来往于中日之间。如果按1887年的出版时间算,截至《中东通语捷径》出版时王仁乾接触日语已有17年。所以1887年时王仁乾的日语应该已经相当熟稔,有资质写一本日语教材了。王仁乾是浙江慈溪人,慈溪县在清代隶属于宁波府。周振鹤说,其实宁波府自前身宋代明州设市舶司以来就与日本保有贸易关系。其中王仁乾所在的慈溪县黄山村王氏家族,仅他这一辈堂兄弟便有四人去过日本,或经商,或从事私人的文化活动。
用传统注音方式来编写
有意思的是,王仁乾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语言学训练。周振鹤说:“他就是个商人。所以他编写这个教材时还是以传统的注音方式进行,有些地方甚至是用乡音来读,不能像后来的《东语入门》那样有日语发音教程。”
比如,王仁乾把“春、夏、秋、冬”四个日语单词分别注音为“哈路、那子、矮既、府有”。其中与“秋”相对应的“矮既”还必须要读吴语发音(而非汉语通用音)才能与日语相近。
又比如“早点回来”被注音为“哈也古倭开利乃希”。周振鹤说,读者要以此学习日语,那只有死记硬背了。不过这也是初期英语教育的通病:从单词到短语,可以不出现任何一个英文字母,而全部用汉字表达出来。应该说,这样一份教材水平不高,还是很简陋的。但即便如此,周振鹤发现这部书也一直在中国行销,而且一版再版。
一版再版?周振鹤坦言自己至今没有见到《中东通语捷径》的原版真面目,遍查中国各主要图书馆也未见入藏。他之所以能知道《中东通语捷径》的内容,是因为他藏有一本《新出东语一见便知》。
原来,《新出东语一见便知》开篇序言就说明该书本名《中东通语捷径》。换言之那就是《中东通语捷径》的翻版。
《中东通语捷径》有三书名
除了《新出东语一见便知》,《中东通语捷径》还有第三个名字——《无师自通东语录》。周振鹤分析,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日语学习从不急之务变成一种渐趋流行的时尚。原来的《中东通语捷径》也换了一个标题,改《无师自通东语录》行世。
1895年《申报》的一则广告这样形容《无师自通东语录》:“中日议初新开通商四口,生意之盛,不卜可知。特是中东言语不通,欲与往来,殊多扞格,此经商者所以不可不习东语也。是书首列无音字母,次则分门别类,以汉字而注以和音,阅者一目了然,可以不烦指授。每部两本,码洋三角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