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错位仍对国内税收收入有所影响。公共财政支出有待进一步发力。
3月公共财政收入实现16292.0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较上月收窄6.0百分点;其中,当月税收收入实现11352.0亿元,同比下降7.7%,降幅较上月微幅收窄0.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规模为4940.0亿元,同比增长12.2 %,增速较上月明显加快22.5个百分点。
春节错位仍对国内税收收入有所影响。
3
月国内增值税仍是占比最高的税种
,国内增值税收入同比下滑12.1%,拖累当月税收同比增速5.7个百分点。此外,消费端税收增速较上月也有所下滑;3月消费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及消费税同比分别下滑3.2%和5.4%,增速较上月分别下降8.4和34.6个百分点,分别拖累当月税收同比增速0.3和0.7个百分点,春节过后,居民消费较假期回落或影响3月消费相关税收收入表现。
其他权重税种方面,3月企业、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上升7.3 %和75.0%,分别拉动当月税收同比增速0.9和3.4个百分点,
节后复工或是当月相关税种表现回暖的重要原因。
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26232.0亿元,同比下降2.9%,增速较上月下降11.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实现23056.0亿元,同比下滑4.0%,降幅较上月走扩10.5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一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延续发力。
支出结构方面,一季度公共财政支出整体继续向“稳增长”倾斜,除交运外,城乡社区、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速均仍高于10%。一季度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持续推进,叠加“大规模设备更新”已被扩展至基建领域,
基建有望持续贡献“稳增长”动力。
但从单月数据看,3月向基建领域支出的占比为19.3%,较上月有所回落,除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外,交通、农林水事务支出当月增速均为负,公共财政支出有待进一步发力。
2024年一季度财政支出发力不及预期。原因主要为以下三方面:其一,
一季度地方基建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积极蓄力,优质项目储备或仍需一定时间。
其二,
土地出让金安排支出是广义财政支出发力的重要资金来源,一季度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土地出让金安排支出增速仍受土地收入制约。
其三,
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对广义财政支出的支持有所减弱;究其原因,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地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冬春季节施工条件、债券市场利率等因素相关”,广义财政支出有望在二季度集中发力。
市场一直有一个直觉,认为美股今年的表现强于港股。的确,单从表观数据来看,年初至今,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例,其上涨的幅度接近3%;同期恒生指数则下跌了超过3%。就这一数据而言,的确美股的表现要强于港股。然而,如果从今年年初恒生指数的低点算起(时点大约为1月20日左右),恒生指数却上升接近8%,同期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仅为1%。相信很多投资人会关心,恒指为什么会在过去的三月中表现更强?
从宏观角度而言,港股的定价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全球宏观定价,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美债利率;第二部分是地缘政治因素;第三部分则是中国经济的表现。
从美元利率而言,市场在不断调整美联储降息的时点和幅度。近期美股的调整也与这一因素有高度的相关性,但对于港股而言,却似乎没有受到太多的冲击,从根本上而言,这与港币的利率相对疲软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币与美元挂钩,利率也应该十分接近。但事实上,由于对于港币资金的需求相对局限,港币的利率与美元经常会出现一定的“脱钩”。从美元兑港币的1年掉期点数来看,港币兑美元一直处于贴水状态,换言之,港币的实际利率一直低于美元。而近期港币兑美元的贴水幅度出现了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尽管美元利率伴随着降息预期推迟而上升,但港币的利率却没有跟上。从这个角度而言,利率对于港股投资的实际影响可能比想象中要小。影响港股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缘政治。
今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但主要影响的区域是中东。对于港股而言,尽管此前曾经多次出现对全球地缘政治事件的高度敏感,但今年以来,港股却几乎对中东事件保持 “脱敏”。
尽管未来全球地缘冲突的风险仍然较高,但似乎对于不同市场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也只能判断说,到目前为止,港股受到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较小。
影响港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中国经济的表现。
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中资企业的市值占比超过7成,交易量占比则超过8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分子端(即盈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中资企业的表现,换言之就是中国经济的表现。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整体仍属于稳定,尤其是年初以来PMI和贸易数据总体好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而从短期的经济预期来看,市场对于中国经济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信心,这对于市场来说也是相对有利的因素。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高股息是港股的投资主线,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板块是电讯、能源和金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股息持续成为市场的焦点。
与此同时,近年来南下资金流入港股的趋势也十分显著,由于港股估值更有优势,这也意味着股息率会相对更高。4月19 日,为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中国证监会发布 5 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2、将 REITs 纳入沪深港通;3、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4、优化基金互认安排;5、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这些政策的出台,也意味着对于港股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未来对于港股而言,吸引更多内地资金和机构投资者,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宏观策略的角度而言,恒生指数在过去三个月跑赢纳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市场需要去厘清主导恒指运行的主要动力和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新的趋势;另一方面,港股和美股之间似乎开始出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对于市场而言,这也可以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冲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