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诺亚研究工作是诺亚集团的核心专业版块,以研究引领投资,为集团的产品研发、筛选、风控等环节保驾护航;研究范围覆盖国内外宏观策略、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类固定收益、房地产等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者  ·  “团队准备解散了!” ·  昨天  
新周刊  ·  这个老北京粤语说得比你好,不服来战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体检报告,中年人的“恐怖盲盒” ·  2 天前  
新周刊  ·  机票跌到200块,我却高兴不起来 ·  2 天前  
新周刊  ·  金价暴涨,年轻人买0.1克金贴在手机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二季度中美各自核心矛盾是什么 港股为何“跑赢”美股?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4-24 16:35

正文

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并 设为星标★ 。文末多多点击“在看”,我们就会经常出现你的订阅列表里了,谢谢。


一季度国内经济数据“开门红”,但仍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海外方面,美国零售数据大超预期,消费仍有韧性,联储官员表态偏鹰,降息预期继续回落。春节错位仍对国内税收收入有所影响,公共财政支出有待进一步发力。市场一直有一个直觉,认为美股今年的表现强于港股,那么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家券商对以上问题的解读和看法。



01

招商证券: 二季度核心矛盾是什么?



一季度国内经济数据“开门红”,其中制造业投资仍为主要贡献,设备更新投资表现活跃;社会零售表现分化,服务消费表现较好。预计4月延续生产端强于需求端、服务消费好于商品消费的格局,需求端政策发力仍可期。


一季度国内经济实现“开门红”,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和出口相关的产业链以及服务消费是主要拉动力。1)一季度实际GDP增速为5.3%,服务消费表现较好,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势。 3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回落幅度较大,主因受春节后开复工速度偏缓和上游生产情况弱于中游的双重影响,但一季度累计同比达6%表现仍较好。固定投资增速维持强势,其中制造业投资仍为主要贡献,设备更新投资表现活跃,房地产投资偏弱态势未改。银行支持房地产第一批“白名单”项目近期已陆续完成审查,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跌幅有望出现阶段性收窄。3月社零表现结构分化明显,汽车消费增速明显回落。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服务零售增长10%。 2)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但仍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 受PPI同比增速较低的影响,实际GDP增速和名义GDP增速差值较大,促进通胀温和上行仍有必要; 二, 产能利用率处于下行通道,部分行业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三, 本轮全球补库存的弹性或不及以往。不过,美国大选之后贸易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排除出口抢跑的可能性。虽然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但这不意味着二季度稳经济增长的政策无需加码,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仍可期。 3)国内高频显示生产端表现较强韧性,服务消费仍好于商品消费。 生产端方面,上中游的生产端均表现较强韧性,需求端未看到明显起色,上游工业品价格开始上行,但具体涨势仍需观察,下游价格整体仍有压力。下游方面,汽车和家电消费同比回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数均环比下行,城内人流量表现继续好于往年,9城地铁客运量维持较强,货运量指数上升。 4)央行连续两个月缩量平价续做MLF。 4月15日央行开展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维持2.5%不变,因本月有1700亿元MLF到期,4月MLF净回笼700亿元。4月份以来DR007平稳运行,R007-DR007趋向下降,反映流动性分层现象缓解。总体来看,一季度经济数据实现“开门红”、4月份资金面平稳且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仍有压力,因此当前尚无降息以及MLF放量的必要。


海外方面,美国零售数据大超预期,消费仍有韧性,美联储褐皮书表示通胀温和,但金融稳定报告警示持续通胀是金融稳定的头号风险。 本周美联储官员表态普遍偏鹰,降息预期进一步回调,10年期美债收益率或于Q2-Q3再摸4.8-5.0%区间。近期其他亚洲货币整体偏弱,稳汇率或为Q2核心矛盾之一,央行连续第两个月缩量平价续做MLF或与此有关。预计政治局会议延续供需再平衡和稳内需基调。


美国零售仍有韧性,美联储官员表态普遍偏鹰,降息预期进一步回调。1)美国零售销售超预期,显示消费仍有韧性。 美国3月份零售销售额环比0.7%,大幅超出预期的0.3%,前值由0.6%修正为0.9%。核心零售销售(剔除汽车、汽油、建筑材料和食品服务)环比1.1%,预期0.4%,创2023年2月以来最大涨幅。分项来看,无店铺零售(即电商)、加油站、杂货店的涨幅居前,分别为2.7%、2.1%、2.1%;电器、服装零售表现偏弱。3月份零售数据公布后,10Y美债收益率升破4.6%。我们认为美国消费韧性的背后,本质上是疫后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优化的支撑。 2)本周美联储官员表态偏鹰,降息预期继续回落。 周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推迟降息,表示需要确信通胀正在放缓,可能需要比之前认为的更长时间。本周,美联储博斯蒂克表示降息应该等到临近年底时,仍预计今年降息1次;卡什卡利表示可能要等到2025年才能降息。本周2Y美债收益率逼近5%。截至4月21日,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期今年首次降息在9月且年内仅降息一次。 3)美联储发布褐皮书对通胀偏乐观,发布金融稳定报告警示持续通胀是金融稳定的头号风险。 周三,美联储发布新一期褐皮书,表示总体就业略有增长,经济略有扩张,通胀较为温和,预计通胀将以缓慢的速度保持稳定,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仍然很高,企业转嫁更高成本的难度更大。周五,美联储发布的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表示持续通胀的情况下高于预期的利率被视为金融稳定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总体上银行业保持稳健和弹性,但对冲基金杠杆率升至历史高位,至少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



02

中银国际: 一季度财政数据点评——支出有待进一步发力



春节错位仍对国内税收收入有所影响。公共财政支出有待进一步发力。


3月公共财政收入实现16292.0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较上月收窄6.0百分点;其中,当月税收收入实现11352.0亿元,同比下降7.7%,降幅较上月微幅收窄0.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规模为4940.0亿元,同比增长12.2 %,增速较上月明显加快22.5个百分点。


春节错位仍对国内税收收入有所影响。 3 月国内增值税仍是占比最高的税种 ,国内增值税收入同比下滑12.1%,拖累当月税收同比增速5.7个百分点。此外,消费端税收增速较上月也有所下滑;3月消费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及消费税同比分别下滑3.2%和5.4%,增速较上月分别下降8.4和34.6个百分点,分别拖累当月税收同比增速0.3和0.7个百分点,春节过后,居民消费较假期回落或影响3月消费相关税收收入表现。


其他权重税种方面,3月企业、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上升7.3 %和75.0%,分别拉动当月税收同比增速0.9和3.4个百分点, 节后复工或是当月相关税种表现回暖的重要原因。


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26232.0亿元,同比下降2.9%,增速较上月下降11.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实现23056.0亿元,同比下滑4.0%,降幅较上月走扩10.5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一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延续发力。


支出结构方面,一季度公共财政支出整体继续向“稳增长”倾斜,除交运外,城乡社区、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速均仍高于10%。一季度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持续推进,叠加“大规模设备更新”已被扩展至基建领域, 基建有望持续贡献“稳增长”动力。


但从单月数据看,3月向基建领域支出的占比为19.3%,较上月有所回落,除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外,交通、农林水事务支出当月增速均为负,公共财政支出有待进一步发力。


2024年一季度财政支出发力不及预期。原因主要为以下三方面:其一, 一季度地方基建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积极蓄力,优质项目储备或仍需一定时间。 其二, 土地出让金安排支出是广义财政支出发力的重要资金来源,一季度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土地出让金安排支出增速仍受土地收入制约。 其三, 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对广义财政支出的支持有所减弱;究其原因,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地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冬春季节施工条件、债券市场利率等因素相关”,广义财政支出有望在二季度集中发力。



03

国泰君安: 港股为何“跑赢”美股?(恒指在1月中之后跑赢纳指)



市场一直有一个直觉,认为美股今年的表现强于港股。的确,单从表观数据来看,年初至今,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例,其上涨的幅度接近3%;同期恒生指数则下跌了超过3%。就这一数据而言,的确美股的表现要强于港股。然而,如果从今年年初恒生指数的低点算起(时点大约为1月20日左右),恒生指数却上升接近8%,同期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仅为1%。相信很多投资人会关心,恒指为什么会在过去的三月中表现更强? 从宏观角度而言,港股的定价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全球宏观定价,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美债利率;第二部分是地缘政治因素;第三部分则是中国经济的表现。


从美元利率而言,市场在不断调整美联储降息的时点和幅度。近期美股的调整也与这一因素有高度的相关性,但对于港股而言,却似乎没有受到太多的冲击,从根本上而言,这与港币的利率相对疲软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币与美元挂钩,利率也应该十分接近。但事实上,由于对于港币资金的需求相对局限,港币的利率与美元经常会出现一定的“脱钩”。从美元兑港币的1年掉期点数来看,港币兑美元一直处于贴水状态,换言之,港币的实际利率一直低于美元。而近期港币兑美元的贴水幅度出现了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尽管美元利率伴随着降息预期推迟而上升,但港币的利率却没有跟上。从这个角度而言,利率对于港股投资的实际影响可能比想象中要小。影响港股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缘政治。 今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但主要影响的区域是中东。对于港股而言,尽管此前曾经多次出现对全球地缘政治事件的高度敏感,但今年以来,港股却几乎对中东事件保持 “脱敏”。 尽管未来全球地缘冲突的风险仍然较高,但似乎对于不同市场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也只能判断说,到目前为止,港股受到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较小。


影响港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中国经济的表现。 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中资企业的市值占比超过7成,交易量占比则超过8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分子端(即盈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中资企业的表现,换言之就是中国经济的表现。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整体仍属于稳定,尤其是年初以来PMI和贸易数据总体好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而从短期的经济预期来看,市场对于中国经济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信心,这对于市场来说也是相对有利的因素。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高股息是港股的投资主线,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板块是电讯、能源和金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股息持续成为市场的焦点。 与此同时,近年来南下资金流入港股的趋势也十分显著,由于港股估值更有优势,这也意味着股息率会相对更高。4月19 日,为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中国证监会发布 5 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2、将 REITs 纳入沪深港通;3、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4、优化基金互认安排;5、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这些政策的出台,也意味着对于港股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未来对于港股而言,吸引更多内地资金和机构投资者,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宏观策略的角度而言,恒生指数在过去三个月跑赢纳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市场需要去厘清主导恒指运行的主要动力和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新的趋势;另一方面,港股和美股之间似乎开始出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对于市场而言,这也可以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冲交易策略。




(本文结束)


往期推荐

中性策略分化加大,解码大浪淘沙背后的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