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连康,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队员,曾三次征战残奥会,共荣获五金两银,在众多奖牌的背后,曾是一度陷入绝望的童年。
邹连康四岁时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损伤”,身体的缺陷,让整个家庭备受打击。
邹连康母亲 杨水花
:“他走路不方便,有一次他出去上厕所,进来时一个小朋友用一支笔插在他的凳子上,他坐下去就戳到他,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为了照顾儿子,杨水花在四处求医的同时,报名参加盲人按摩培训班。
她的到来,引起了授课老师的注意。
邹连康母亲 杨水花
:“老师很好奇,没有你们正常人来参加我们盲人的专业。也许是我这个妈妈感动了这位老师,他说我认得一些游泳的有这个项目,可以让邹连康去游泳,锻炼身体挺好的。”
此时的游泳,给几近绝望的邹连康,带来了希望。
邹连康
:“听到有残疾人体育之后,我就想去试一试,接触了之后,我发现好像可以通过残疾人体育去改变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十七岁,邹连康初学游泳。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早已错过了最佳的初学年龄,教练对邹连康是否适合从事游泳这项运动有了质疑。面对质疑,邹连康不想把机会弄丢,用决心和实际行动,回应着质疑。
邹连康
:“记得在那一次测验当中,我就拼命游,把我之前训练的所有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的频率是最快的。虽然说我的身体情况是里面最差的一个,但是我在仰泳的频率还有爆发力等方面,我游完了之后,教练还有残联的一些工作人员就围到一块窃窃私语,就在讨论说这个孩子怎么爆发力什么,我在水里我都听到,听到他们给我的肯定,我还是挺开心的。”
云南残疾人游泳队教练 熊小铭:
“在同批的队员里面,邹连康算是比较聪明伶俐,对这节课的目的是理解得比较透彻的,他配合教练员就比较好,配合、契合度比较高。”
因为身体原因,邹连康只能练仰泳一个动作,他不断重复着一个动作,每一次手臂的挥动,仿佛是对命运的抗争。越游越快的邹连康,仅用一年时间就游进了专业队,不到四年,就完成了从第一次下水,到获得残奥会金牌的蜕变。
邹连康
:“2016年里约残奥会,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站上那么大的一个舞台,那一届里约残奥会非常热闹,场馆里面满座,我们出来所有的观众都在欢呼,我觉得是第一次感觉到有那么多的人在为我鼓掌,在为我加油。”
在这次比赛中,
邹连康的成绩是47秒17,不但拿到了冠军,还刷新了此前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邹连康
:“我游完转身一看,我看到了我的名字在闪烁,包括它后面有个WR,WR的意思就是破世界纪录,当时我挺开心的。”
如今的邹连康早已不是当初自卑的小男孩,家里堆满的奖牌,见证了他从一个自卑小孩到残奥会冠军的成长。邹连康也始终没有忘记和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孩子,
他通过一次次宣讲,试着去影响更多的青少年,用自己的经历,鼓舞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