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汇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各种资讯,包括开设历史地理学的院校介绍、历史地理学名家、历史地理学图书推介、讲座信息、会议资讯、学术信息及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的文章等。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砺波护 : 中国通史概论及工具书(节选),选自《中国历史研究入门》一书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1-15 00:01

正文

作者简介

砺波护,大谷大学文学部教授兼大学博物馆馆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专治中国的政治、社会、宗教史,著有《隋唐佛教文物史论考》《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唐朝的行政机构与官僚》等。


译者简介

邹怡,1980年生,浙江海宁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著有《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历史地理》《清史研究》《史林》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文一等奖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现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及民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本书第Ⅰ部“研究及史料”各章,大体按时间顺序,即以断代的形式,论述各个时代的“研究视角”“研究进展”和“史料解说”,第Ⅱ部“中国史研究法”,大体按史料类型展开论述。故本序说尽可能不重复第Ⅰ部和第Ⅱ部中的内容,对分时代各章中未涉及的通史性概论书和工具书作一介绍。


首先梳理一下日本对东洋史、亚洲史和中国史的认识。宫崎市定(1901—1995)在近80岁时完成了专著《中国史》(上、下)(岩波全书,1977—1978年),在该书收入《宫崎市定全集》第1卷《中国史》时,他在“自跋”的开篇写道:“东洋史是我一生的研究领域,所以东洋史的课程已不知反复讲过多少遍,可是中国史的情况完全不同,无论如何努力思考,我对在学校中讲授中国通史仍然没有自信。终于要认真思考中国史的体系了,这正是我在这本《中国史》动笔前的心理状态。”全集各卷末尾的“自跋”,在宫崎市定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时,已附上笔者的解说,汇编为宫崎市定《自跋集——东洋史学七十年》出版。这是了解宫崎市定的历史观、了解当时日本中国史学界情况的必读书。


不仅是25卷本《宫崎市定全集》,其他学者生前即付梓的全集或著作集中附录的各卷“跋语”,也常常不只是对该卷所收各论著的解说,还记述了当时学界的情况和氛围。例如,贝塚茂树(1904—1987)10卷本《贝塚茂树著作集》(中央公论社,1976—1978年)、3卷本《小仓芳彦著作选》(论创社,2003年)中附录的作者自跋,笔者读来均深有兴味。


宋末元初曾先之编写的《十八史略》,被日本人视为中国史入门书,在江户至明治时期广为传阅。所谓十八史略,是指从《史记》到《新五代史》的正史十七史,加上《宋史》,共十八史的简写本。该书只是一本史料价值不高的编年史通俗读物,但因含有较多故事和轶闻,且提纲挈领,广受欢迎。作为紧随《十八史略》的编年体史书,石村贞一撰写的《元明清史略》于1880年前后问世。


同时,清代考据学家的正史考据成果——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被附上赖山阳的推荐文章和书画家贯名海屋的训点,以和刻本形式于江户末期的1861年付梓刊行。以撰写《日本开化小史》而闻名的经济学家田口卯吉(1855—1905),根据和刻本赵翼《廿二史札记》,用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方式,撰写了下迄明末的中国文明简史,即5卷本《支那[ 编者按:“支那”一词出现初期并无贬义,但随着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支那”成为近代日本强加给中国的蔑称。本书中出现的“支那”多为历史时期的书名、学科名等,为保存历史原貌,尤其是反映日本中国史学界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将“支那”一词逐渐淘汰的变化情况,故本书保留“支那”一词的使用,特此说明。]开化小史》(经济杂志社,1883—1885年)。


紧随《支那开化小史》而出版的是那珂通世(1851—1908)的4卷5册《支那通史》(1888—1890年),这是世界首部中国通史概论。但该书与《十八史略》相同,记事仅至南宋。《支那通史》使用附有训点的汉语写就,还曾出版过线装本。冠有罗振玉序文的重刻本在清朝颇受欢迎,流布甚广。用汉语写成的《支那通史》,经和田清翻译,分上、中、下三册收入岩波文库(1938—1941年),时至今日,依然不断重刊。该书不仅论述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史,也涉及学术史和制度史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还设有“外国事略”部分,专述周边其他民族的兴衰及其与中国的交流。该书还以“倭汉交通”为题,使用不少篇幅对日中交流史做了相当详细的论述。


日本文部省规定中学新设东洋史科目,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明治二十七年(1894)。在文部省召开的历史学大会上,时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的那珂通世,提出应将外国历史分为西洋历史和东洋历史两部分,这一提议获得了全体与会人员的赞成。那珂通世校阅、编撰的教科书《中等东洋史》(上、下)(大日本图书,1898年),作为正式确定东洋史之名的名著而广为人知。当时,桑原骘藏虚龄29,还是文科大学的研究生。这一年,罗振玉在上海成立东文学社,藤田丰八(1869—1928)开始担任中国学生的教员。藤田丰八是比桑原骘藏高一级的学长,也是桑原一生的竞争对手,他很快就制定了汉译《中等东洋史》的计划。翌年,即光绪二十五年(1899)末,该书由樊炳清翻译,以《东洋史要》为题在中国出版。中译本由罗振玉题签,青年王国维(1877—1927)撰写序文。


皇皇巨著《支那史》的作者市村瓒次郎,将《支那史》改订为《支那史要》(上、下)(吉川书店,1893—1894年),又于1897年撰著《东洋史要》。那珂通世亦于1903年出版《那珂东洋小史》。《支那史》《支那开化小史》和《支那通史》等书名中的“支那史”,至1900年前后,逐渐被《中等东洋史》《东洋史要》和《那珂东洋小史》等书名中的“东洋史”所取代。


“东洋史”于1894年在中学课程中确立,而大学高等教育中“东洋史”专业的诞生,则迟至13年后的明治四十年(1907),京都大学文学部的前身——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成立之时。此后不久,东京大学等各大学中,支那史专业也纷纷改称东洋史专业。不过,在京都一地,尽管史学领域已正式使用“东洋史”或“东洋史学”,但少有用“东洋学”作为囊括哲学、语言学和文学的人文学科总称,反而用“东方学”来加以称呼,不过,这一现象意外地少有人知。


昭和四年(1929),东方文化学院成立,在东京和京都分设研究所。昭和十三年(1938),两研究所各自独立之时,东京方面改称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者则易名为东方文化研究所。随后,东京方面放弃了东方这个名头,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杂志《东方学报》停刊,创办新的《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另又创刊《东洋文化》。京都的东方文化研究所则续办《东方学报》,并在昭和二十三年(1948)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吸收合并后,仍以“东方部”的名义维持半独立的建制,且依然保持着《东方学报》的名称和装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京都大学的东洋史研究,出现了用“亚洲史”代称“东洋史”的趋向。宫崎市定从概论书《亚洲史概说》(后改名[ 译者按:改名系前后日文题名不同,原为《アジヤ史概説》,后为《アジア史概説》,系Asia日文音译的差别。])开始,个人论文集亦以5卷本《亚洲史研究》、3卷本《亚洲史论考》这样的方式命名。他将自己定位为亚洲史专家,晚年时还撰写了《亚洲史研究入门》的序文。另外,田村实造(1904—1999)于昭和三十年(1955)与羽田明共同主编了6卷本《亚洲史讲座》,晚年又出版了《亚洲史考》。不过,这一潮流也并非涵盖全部,宫崎市定还主持出版有概论书《京大东洋史》,田村实造也主持编写了(京大)《东洋史辞典》,当时的教研室、专业和讲座名称也没有改为“亚洲史”。


借着讨论“东洋史”和“亚洲史”各自含义的机会,在此介绍一下加藤祐三对“东洋”和“亚洲”这两个称呼的研究结论。加藤祐三在《东洋的近代》(朝日选书,1977年)中指出,汉语中指代日本的“东洋”,在现代日语中是指与“西洋”相对应的广袤空间,大体等同于地域上“亚洲”所指的范围。他在大学课堂中调查发现,“东洋”给人的感觉多为“美丽”“沉着”“和平”“具有魅力的”,而“亚洲”给人的印象多为“丑陋”“无秩序”“战斗的”,“东洋”和“亚洲”这两个名称带给人的印象正好完全相反。而且,在东京都的电话本中也能看到,企业名称以“东洋”开头的,相比以“亚洲”或“亚细亚”[ 译者按:日文原文为“アジア”或“亜細亜”。]开头的具有压倒性多数,人气更高。不过,“东洋”多带褒义、“亚洲”多带贬义,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文化的、传统的魅力,而后者带来的是“站起来的亚洲”这样具有政治意味、新兴的感觉。加藤祐三的所见,从其发表至今,又过去了近三十年。若再调查一下“东洋”和“亚洲”这两个词带给人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还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必定很有意思。


那么,在本书之前,有哪些同类的入门书,是什么时候、由哪些人主编和撰写的呢?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代,出版有两本此类书籍。第一本是东方学术协会编《中国史学入门》(平安文库,1951年)。大战甫停的昭和二十一年(1946)10月至12月间,总部位于京都北白川东方文化研究所内的东方学术协会主办了题为“作为教养的东洋史”系列讲座,《中国史学入门》即该系列讲座连续13场的书面记录。翌年9月上旬,高桐书院又以《中国史学入门》上卷为题出版了平装本,虽纸质不佳,却颇受好评。无奈协会诸事猥集,下卷的出版只能推迟,计划在4年后,上、下两卷出齐,以函套精装本的形式问世。协会系列讲座时题为“东洋史”,但出版时题为“中国史”。《中国史学入门》下卷的出版,终成泡影。


《中国史学入门》上卷的序文由羽田亨撰写,总论由宫崎市定执笔。书中正文先依时代为序,由学者分担执笔,先秦为贝塚茂树、秦汉为大岛利一、魏晋南北朝为宫川尚志、隋唐为塚本善隆、五代和宋为外山军治、辽金为藤枝晃、元为爱宕松男、明为田村实造、清为安部健夫;再按专题,分由学者撰写,考古学为水野清一、历史地理为森鹿三、东西交通为羽田明。因为该书为讲演录,所以文献解题等内容无法深入。全书章节组成与本书近似,但需注意的是,近现代史部分付之阙如。东京的东洋文化研究所和京都的东方文化研究所,尽管两者的成立都是以东方文化学院为母体,但前者以近现代史方面的专家为多,后者几乎全为中国古典学者,缺少近现代史方面的专家。


第二本是下中弥三郎编《世界历史事典》第23卷“史料篇·东洋”(平凡社,1955年)。翌年,该书又以下中弥三郎编《东洋史料集成》(平凡社,1956年)的名义重新装帧,再版为单行本。这是一部动员了全国相关研究人员,编写细致、内容周详的大作。特别是书首松本善海执笔的第1篇“通论”,短小精悍,对日本东洋史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做了精彩的论述。第4篇“中国”收入了各时期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题,内容周到。该书出版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入门书。


差不多三十年后的昭和五十八年(1983)秋,又有两种入门书相继问世。先是山根幸夫主编《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川出版社,1983年),该书由撰写总论的山根幸夫领衔,主要由东京大学一脉的研究者执笔。岛田虔次等学者合编《亚洲史研究入门》(1—3)(中国第Ⅰ—Ⅲ卷,第Ⅱ卷的一部分为朝鲜史)(同朋舍出版,1983年),为全6册《亚洲史研究入门》中的前3册,主要由京都大学一脉的研究者撰写。两书各有特色,可相互补充。


此次,又历春秋二十余载,关东与关西的研究者相互合作,吸收最新学术进展,促成了这本《中国历史研究入门》的问世,亟盼能为广大学人所用。


信息来源

文中注释省略,引用请参照原书,感谢中西书局提供相关资料!


微信公号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投稿微信:15285546050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15285546050